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临床 我要投稿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体会
来源:岐黄民间传承 2019-01-30 [中医临床]
作者 / 马乃珏 上海市长宁区妇产科医院 编辑 / 钱秀华 ⊙ 校对 / 刘刚

笔者赴法探亲期间(1989年~1991年),运用中医药治疗10例晚期艾滋病患者,现将初步体会总结于下,供同道参考。

 

HIV急性感染期,根据症状见发热、乏力、肌肉酸痛、颈腋淋巴结肿大、伴脾脏肿大、有时出现风疹样红斑等;辩证属于中医“温病”范畴,为邪入气营、热郁卫营、热灼营阴,治疗宜气营两清、滋阴养液。

 

晚期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破坏,突出表现是机会性感染与恶性肿瘤,此外尚有长期持续反复发热、心烦、气短、乏力、消瘦、泄泻、斑疹等非特异性症状。中医辨证属邪实正虚,气阴两亏,阴阳俱虚,或兼瘀血或兼痰湿,或兼气郁。治宜扶正祛邪,益气养阴,填补真阴真阳,或佐以活血化瘀,或佐以化痰湿,或佐以理气解郁。临床视邪正偏颇,时侧重扶正,时侧重祛邪。

 

 

验案赏析

 

案1:女,39岁。初诊于1990年2月21日。病史:反复发热38~38.5℃,伴头面部、脚背、两上肢有暗红色皮疹,自觉盛痒以一年余,腹泻4~5次/日,完谷不化,心悸、心烦、气短、口干咽燥、饥不欲食、神疲乏力,经常感冒,霉菌性阴道炎反复发作,经多种抗生素及制霉菌素等治疗无效。望诊:面色晄白,无华,头面部、颈、胸背部、两乳下及两上肢均见有散在性红色斑疹、暗红色.略高出皮面、伴抓痕、且有黄白渗出液呈片状痕迹。舌苔黄腻、舌质红,边齿印、中裂。扪诊:两侧颈淋巴结肿大4cmx4cm,轻度压痛,质中、活动度差。脉浮细弱、尺细弱。实验室检查:T4/T8=0.5,蛋白印迹法HIV抗体阳性,淋巴细胞,500/mm³。辨证:邪郁卫营,气阴液亏。治法:气营两清,增液养阴。方药:淡豆豉9克,栀子9克,连翅9克,丹皮12克,黄芩l2克,黄连3克,旱莲草l2克,天花粉l2克,玄参12克,紫草9克,女贞子9克,生草6克。外用方:土茯苓30克,蛇床子20克,白藓皮15克,金银花l5克,煎水外洗。

 

同年3月20日复诊,体温已减为37.5℃左右,腹泻时发时愈,红色斑疹基本消退,在服中药期间,无霉菌性阴遭炎发作。实验室复查T4/T8上升为1.0,但仍神疲乏力,月经期前后尚有发热及斑疹复发。再按邪热留恋,气阴两亏,治以益气养阴,凉血清热。上方减轻解肌清热之品,去栀子、豆豉、连翘,加益气健脾扶正之品,黄芪24克,南北沙参各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如此加减反复治疗半年,病情尚属稳定。

 

 

案2:男,35岁。初诊于1990年3月20日。病史:有同性恋史,斑秃、失眠、遗精、阳痿3个月,劳累后即发热,体温38℃左右已2年余。初起下颌及头顶皮肤瘙痒,随后毛发(包括睫毛)脱落,并有畏寒、健忘、腰痛、尿淋沥不畅、阳痿、耳鸣、目糊、夜寐多梦、动则气短、口苦口干、便溏,五更泄泻、体力不支,无法正常工作。自查HIV抗体阳性后,曾不规则接受西药AZT(选氮胸腺嘧啶核苷)治疗,然每次总因恶心、呕吐、发热,或白细胞减少(WBC<2000/mm³)而中止。舌苔薄白质淡暗,脉细弱。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辨证:邪侵日久,真阴真阳俱虚。治法:育阴壮阳佐以凉血活血。方药:黄芪30克,山萸肉9克,黄精9克,山药9克,首乌15克,骨碎补12克,肉苁蓉20克,巴戟天12克,仙灵脾12克,丹参15克,紫草9克,玄参18克,泽泻9克。外用生发药水,涂擦脱发区,每日2~4次。以上中西药结合治疗3个月后,头顶有新发生长,睫毛亦长,阳痿消失,诸症好转。由于天气炎热,又加患者外出旅游,服用中药汤剂不便而改用成药六味地黄丸合全鹿丸。3个月后,神疲乏力,阳痿等诸症又显,只能再按上方加减。病情尚属稳定。

 

按:案1中患者属邪侵气卫,热郁营分。治疗气营两清。以淡豆豉、栀子、连翘清宣气卫郁热,达到解表退热作用;黄芩、黄连苦寒清热,丹皮。紫草清热凉血,患者心烦、气短、口干咽燥、神疲乏力,为邪热伤阴耗气,故佐以天花粉、玄参、旱莲草、女贞子以增液养阴。复诊时发热、皮疹等诸症减轻,然神疲乏力,逢经期仍发热,故以益气养阴扶正为主,重用黄芪、南北沙参,所以在中药治疗期间感冒及霉菌性阴道炎未见发作。

 

案2中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多年,邪热留恋,损伤真阴真阳,症见斑秃、遗精、阳痿、耳鸣、多梦等症。治疗以山萸肉、黄精、山药、首乌、骨碎补、肉苁蓉、巴戟天温肾助阳,黄芪补一身之气,丹参、紫草、玄参凉血活血,泽泻补中寓于泻,全方共奏扶正祛邪、改善诸症的作用。

 

 

I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年第7期第18-19页。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