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名医论坛 我要投稿
谢氏舌下诊法
作者:胡显宜来源:爱人知人 2018-12-17 [其它] [名医论坛]
舌下诊法,为中医诊病的特殊方法之一。早在《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及《千金要方》中就有所论及。宋《妇人良方》中明确提出“身重体热寒又频,舌下之脉黑复青,反舌下冷子当死,腹中须遣子归冥”。

“有诸内,必形于诸外”,人体的每一个局部,都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了机体状况,故舌下诊,也可成为诊病时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前,有关舌下诊的研究较多,主要局限于舌上静脉的变化上。如:陈泽霖对5403例常人舌下络脉进行了调查分析,主要研究了舌下静脉长短、粗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发现93.63%的人舌下静脉仅隐现于舌下粘膜,绝不粗张。余美祺等提出:舌下静脉可作为观察气血、津液盈亏和流畅与否的敏感指标,并进一步调查了167例肺心病及158例各类疾病,发现前者舌下静脉曲张占94%,而后者仅占13%,证实了舌下静脉曲张对肺心病有明确的诊断价值。陈健民对1046例癌症患者舌检,发现49.7%的患者舌静脉曲张。吴周强还把舌下静脉异常曲张作为普查食管癌的阳性舌象之一,谢彦发现肝病与舌脉异常有关,肝病患者中,舌脉异常率占63.35%,而肝硬化腹水患者,则100%舌脉异常,宋宝宽等对662例老年病人舌下静脉检查,发现浮络的早常率占72%,范维宅也发现瘀血时,舌下静脉,浮络变化较舌色青紫、舌面瘀点、瘀斑出现为先。这些研究,大大丰富了舌下诊的内容。

 

阆中县老中医谢永刚先生,从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舌下诊法,笔者对此进行了整理研究。谢氏诊脉法是以《内经》开合枢理论为基础进行舌下分部,把舌下不同的区域结构与三阴三阳经脉连系起来,把舌下诊作为内脏病变的重要诊断依据,并在此指导下,有的放矢,主动选择体表部位进行外治,达到治愈体内疾患的目的。

 

舌下诊法:舌体轻轻上翘,舌尖抵上腭或门齿内侧,使舌腹面充分暴露,即可清楚地看到舌下全貌。

 

舌下正中有舌系带与根部相系;舌系带两旁有舌下静脉主干;在舌边缘与系带之间,有一环状带,名伞襞;伞襞之外,常有细小浮络分布伞襞之内的肌肉粘膜区域为阳明区。

 

谢氏舌下诊,首先强调经络与舌下各部间的联系:因舌系带居中,与任脉贯通,故属任脉;肝主身之筋膜,心主血脉而包络代君行令,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故舌下静脉属三阴而主于厥阴;伞襞居于内外之中,为半表半里,故属少阳;阳阴主内,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脾胃相表里而居中,故伞襞之内为阳明区;浮络表浅而居伞襞之外,故与太阳相属。

 

笔者通过对119名慢性腹泻患者的舌下诊及69名健康人舌下情况调查,发现谢氏舌下诊,对于这类患者的诊治,有一定实用价值,值得不断完善,并推广应用。现总结于下:

 

通常情况下,舌系带变化不大,若舌系带改变,常提示任脉病变,其病多较深重。在调查的119名患者及69名健康人中,均未发现舌系带异常者。

 

伞襞可反映少阳经脉的情况,若伞襞有结节,或粗细不均,表示少阳有病,枢机不利。在调查中,69名健康人,只有6人可见伞襞异常,占8.69%,其中一人伞襞上有2个瘀点,其余5人均仅见一枚小节;而119名患者中,有45人伞襞异常,占37.82%,其中,有二个瘀点者20人,有三个以上瘀点,小节者18人。二者比较,其差别显著。

 

慢性腹泻患者,病在脾胃,阳明区域最易出现小节点,又称痰结点,可反应脾胃存在痰浊、积滞、拂郁不畅等情况。在调查中,69名健康人,13人阳明区存在痰结点,占18.84%,其中5人为一点,另7人为2~3点不等,仅一人有多个痰结点。而119名患者,70人阳明区有痰结点,占58.82%,其中2~3点者35人,有多枚痰结点者27人,二者相比,其差别显著。

 

舌下静脉的变化,与厥阴病变关系较密切,其色泽、充盈度往往反映了气血流通情况。69名健康人,舌下静脉充盈增加,色泽变深者7人,占10.14%;充盈不足,色泽变浅者8人,占11.59%,均无严重曲张表现。119名患者中,舌下静脉充盈增加,色泽变深者54人,占45.38%,其中静脉怒张,色紫暗瘀黑者24人,占20.17%,与健康人比较,其差别显著。充盈不足,色泽变浅者19人,占15.97%,与健康人比较,差别不明显。提示舌下静脉瘀阻与慢性腹泻有关。

 

浮络居于伞襞之外,正常情况下多呈粉红色网络状隐显于粘膜下。病态时可异常充盈,分布散乱,可呈粗支状、囊状、囊柱状改变,色泽可青紫或暗红,其形态色泽变化与络脉瘀阻程度有关。笔者在调查中,发现69名健康人中,仅3例有浮络轻度异常,占4.35%,而119名患者中,67人舌下浮络异常,占56.3%。其中呈粗支状者11人,占9.24%;囊柱状者32人,占26.89%;严重曲张呈囊状改变者24人,占20.17%,其分布散乱,以中上部偏多,甚至有满布太阳区域者。与健康人对比,相差别显著。

 

慢性腹泻患者,舌下诊的改变是明确的。从病机上看:这类患者因脾胃本虚,运化失健,积滯、痰浊中生,故阳明区多痰结点;因津液布散无力、气机宣发抑遏,开机不利,故太阳浮络多瘀阻;开阖不得,气机郁滞、枢利失常,故少阳伞襞多结节;久病痼疾,气血拂郁,经脉瘀滯,故厥阴舌下脉多充盈曲张。

 

舌下诊的特征性改变,反映了脏腑经脉相应的病理改变,其改变也往往表现出病种与证型的差异性。根据119名患者的病证分类(分类标准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发《中医诊断统一标准》而定),统计出各证型患者舌下诊变化如下表:

 

经ц检验,表中各分项率与其总计率相比:肝郁型患者静脉充盈度增加率显著提高(P<0.01);肾虚型患者静脉充盈度增加率降低、充盈不足率升高,阳明区痰结点出现率减少,其率的变化均有显著意义,(P<0.05)。其余各项变化与其总率相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湿热、寒湿型因病例数太少,不作统计处理。此外,肝郁型静脉充盈度增加率与肾虚型、脾虚型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肾虚型静脉充盈不足率与脾虚型比较变化不显著(P>0.05),但与肝郁型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而肾虚型阳明区痰结出现率不及肝郁、脾虚型高,(均P<0.01);脾虛型浮络变化率增加与肾虚型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肝郁型伞襞变化率增加与肾虚型比较亦有显著意义(P<0.05)。说明:肝郁型患者因气血郁滞,故静脉曲张较甚,浮络瘀阻明显;因肝郁克脾,故阳明区痰结亦多;因木郁不达,少阳生气不舒,故伞襞多变化。脾虚型患者,中气郁结,痰浊内生,故多阳明区痰结:运化无力,宣发、布散不及,开机不利,故浮络瘀阻。肾虚型患者,阳气不足、温运失职,开阖不司是其主要矛盾,故舌脉细微较多见;阳明区痰结相对较少。

 

根据患者形成慢性腹泻的不同病种,统计其舌下诊情况,(病种诊断参照上海第一医院,中江医学院主编《内科学》)详见下表:

经ц检验,表中慢性结、直肠炎静脉充盈增加率高于慢性胃肠炎(P<0.05);其浮络变化率较高(P<0.05)与未发现病因类患者相比,浮络变化极为显著(P<0.01),其伞襞变化率及阳明区痰结出现率与其余各种病种及总计率相比,差别亦极为显著(均P<0.01),说明慢性结、直肠炎患者在舌下静脉充盈增加,浮络变化,伞襞变化、阳明区痰结等各項舌诊异常表现上,有其突出意义,而慢性胃肠炎、及未发现明确病灶患者,舌下诊变化则明显较少。

 

综上可见:舌下诊对于慢性腹泻诊断、分型,分病种等均有一定实用价值。

 

谢氏诊脉法的特点,还在于它与治疗紧密相关,根据舌下诊提示的病变重点,有的放矢,主动选择相关经脉部位,并采用相应治疗方法。

 

通过对谢氏所创“走罐选点挑针加灸法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验证,观察到:舌下诊变化与走罐后显点部位有一定相关性。据统计,静脉充盈增加者,显点多在背部心俞、心包俞、肝俞等穴附近分布,54例这类患者中,符合率占61.11%;有浮络变化者,显点多围绕天宗、天髎、秉风等穴,及夹脊两旁,与太阳经脉所过相关,67例患者中,符合率占68.66%;有伞襞变化者,显点多在膈俞、胆俞、膏育穴附近出现,符合率占62.22%;阳明痰结点多者,显点多在脾俞、胃俞附近,符合率占68.51%。治疗时若根据舌下诊变化,分析经络气血虚实阻郁情况,主动选择有代表意义的关键点进行挑刺治疗,并调整其补泻多少,可使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舌下诊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值得进一步挖掘研究。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