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传统医药动态 我要投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张缙
来源:世界针联 2018-11-14 [其它] [传统医药动态]

       德医双馨,针坛巨擘

  他幼承慈训,启蒙诗文,又遇良师,得习经史,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他毕业于名牌医大,医学基础扎实,后又结业于卫生部针灸高师班,在京城得遇名师,习得一身过硬之本领。

  他智慧聪颖,能过目成诵,思维敏捷,可举一反多。

  他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张缙。

 

  机缘巧合,西医转中医

  1951年,张缙毕业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在东北军区的廿六后方医院做了一名外科大夫。在做西医大夫时,他偶然得到一本针灸家朱琏著的《新针灸学》,每当得闲,张缙便认真阅读、仔细揣摩,他在不知不觉中就走进了中医的世界,针灸的殿堂。回忆起那段时光,张缙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人也仿佛年轻了许多。

  一天张教授同事葛春胜突然得了重症胃痉挛,服用许多药物,毫无效果。张教授按照《新针灸学》上面写的方法,先针中脘、梁门、足三里,结果不见效。经过张教授改刺脾俞、胃俞二穴,针刺止痛,一次见效。

  “接下来的一件还是和葛春胜有关的事,他的母亲得了急性结膜炎,老太太特信针灸,所以坚决要求我为她针灸。针灸治眼病我想都没想过,我又只好回去看书,这次我在她的睛明、鱼腰、瞳子髎、合谷四个穴位上行针,然后停留了一个多小时,出针后,眼睛的肿痛感就大有好转。第二天,我又用同样的方法给老太太扎了一次针,这次出针后,不适的症状就几乎完全消失了。第三天,再次施针结束后,老太太的眼睛就完全好了,从此以后,老太太成了我的忠实‘粉丝’,遇到谁生病,就让他找我针灸。医院由尚志搬迁到密山裴德,还是葛春胜药师,他爱人产后因胎盘残留导至血出不止,广播上说要人们去献血,我也去了。葛大娘一眼看见我,就拉着我,让我给她儿媳妇针灸,我说我根本没用针灸治过这个病,人命关天,我没这个把握,老太太坚持让我针灸。在场的人也说让试试看,我就又跑回对门宿舍,去翻书。一看此病应该扎关元与三阴交,我急忙到病人家,在关元穴上扎了一针,又扎了两针三阴交,我在腹部切诊时,在“子宫”穴(经外奇穴)可触到宫底,我立刻在此处又扎上一针。当我捻针时,弛缓了的子宫,立刻收缩,残留的胎盘也当即排出,血也马上止住,这神奇的效果把我惊呆了,在场的人也都同样惊奇不已。张缙会针灸的这个名声就在本院、本系统医管局里传开了。第二年,就是1954年,中央落实了中医政策在熊岳城疗养院(当时是志愿军伤员疗养院)开办了针灸学习班,由省里指名送我去学习”。 

  张缙这时的“针名”就出去了,几乎是誉满全系统。1954年7月,卫生部在北京举办了全国高级针灸师资训练班,张缙又被省里指名送去学习。由北京学习归来后,他就在省里办了为期一年的黑龙江省针灸师资训练班,为省里培养出一批一百多名针灸人才。

  艰难岁月,成就针灸精湛技艺

  1956年,张缙被调入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前身),担任建所筹备组成员兼秘书,并负责针灸经络研究室工作。正当他励精图治之时,却于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乡。从1957年到1962年的四年半时间里,张缙一直给病人扎针治病。张缙回忆说:“当时就凭一根针,方圆百十里的人都来找我针灸,每天都要扎,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当时没有药,我只能用这一根针。先是影响我干活,后来就只能扎针灸不干活了,患者什么病都来找我,我在给他们治病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全科针灸经验,为我以后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基础。”

  张缙在给病人看病的同时,特别注意运用在北京向名医们学到的针刺手法,张缙说针灸是中医的精髓之一,而针刺手法又是针灸的精髓。1963年,张缙调回了原单位,他在以后的前瞻性研究中,对针刺手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包括针刺手法基本功训练的研究、进针法的研究、二十四式单式手法的研究,以“烧火山,透天凉”与龙虎龟凤四法为核心的复式手法、针刺补泻、针刺得气究、针感和经络理论的研究,这八个方面的研究覆盖了针刺手法的全部。其中单式手法经过长达十二年的研究,张缙把它归纳成二十四法。一是讲它的术式;二是重点讲方法;三是把它有序的配对分类成二十四个字的口诀,使之能在对比中了解手法的真谛。这些手法分别是:“揣爪循摄,摇盘捻搓,进退提插,刮弹飞摩,动推颤弩,按扪搜拔”。对于复式手法,张缙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基本手法是“烧火山,透天凉”。阴中隐阳、阳中隐阴就是“烧火山,透天凉”的颠倒配对,这就是寒热手法。再一个是飞经走气,气至病所,这两套东西完全掌握后,所有手法也就都学会了。

  张缙根据文献的记载以及自身的实践,研究出针刺手法关键在于“力”的运用,针是“力”的载体,要“力贯针中,力在针前,针随力入”,按照这套程序进针,针入穴内,可立刻得气。1952年张教授在尚志后方医院时,他向当地一位针灸大夫问如何才能学好针灸。这位王老大夫说:“你就苦练、熟能生巧。”他记住了“苦练”二字。他的一位同学有一顶皮帽子,一开会他就顺手扔到一边,因为动物的皮与人的皮肤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他每次一仍,张缙就把他的皮帽子拿过来,在皮帽子上练针。时间一久就把这顶帽子给扎碎了。当时的办公桌都是松木的,红松质地松软,抽屉帮上又不刷油漆,他就在抽屉帮上练针,他办公桌抽屉帮都让他扎得像筛子孔一样,他说他苦练两年指力,成全一生针灸。全国著名的针刺手法大家郑毓琳老先生,虽然没给他讲过课,但他亲眼看到他做手法,为什么高师班几十名同学都没学会郑老的手法,唯独他后来悟出了这套手法的真髓,这就是他练针得到的益处。

                                 节选自《中国医学家杂志》(2011年7月)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