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传统医药动态 我要投稿
现代与传统的整合:反映点针灸学的崛起
作者:金观源 巩昌镇来源:中医药导报 2018-08-20 [其它] [传统医药动态]
2016年12月,乘金观源教授受聘为美国中医学院博士生班讲授“现代医学针灸精要”课程之际,巩昌镇院长和金观源教授课间课后进行了多次畅谈,主要围绕金教授所提出的反映点针灸学,及其与现代医学针灸发展的关系,现把访谈记录(31个问答)辑成此文,以飨读者.

金观源教授,美国威斯康新州执照针灸师,美国国家针灸与东方医学认证委员会(NCCAOM)认证中医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科研基金评审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纽约中医学院荣誉客座教授。早年师从焦勉斋、郑魁山、魏稼等针灸前辈,现任美国国际整体医学研究所所长,曾任威斯康新州政府中医针灸顾问多年,美华学社(美国华人教授科学家学社)创会会长,旅美中国科学家工程师专业人士协会会长、理事长等职。发表论文100余篇,编著中英文专业、科普著作25部。

巩昌镇博士,美国中医学院院长,世界中医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联合会特色诊疗委员会副会长,温州医科大学中美针灸康复研究所专家委员会高级特聘专家,美国《国际针灸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国《针刺研究》杂志编委。中国山东大学数学硕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创建人之一。 独立创建明尼苏达大学中国经济项目。创建美国中医学院与美国中医健康中心。主编《中华针灸要穴丛书》20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主编《中华针灸临床精粹系列丛书》10卷,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主编《难病奇方系列丛书》72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合著《现代针灸学》,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西方中英文各杂志发表中医针灸学术文章近300篇。

 

【编者按】

2007年,在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20 周年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上,金观源教授曾受邀与福建胡翔龙教授联合主持了“系统生物学与经络、针灸机制研究”论坛。会上金教授的演讲列举了针灸临床与经络研究中已取得实证或共识的30个核心课题,并且对其不清楚或有争议的地方做了鲜明的对比,引起了与会专家们极大的兴趣。十年过去了。当前针灸临床与科研比当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金教授自2015年底起发起全球免费招徒,网络授课,至今二期共44名徒弟来自美国、中国(含香港地区)、英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韩国等世界各地,多为中医博士、硕士,其中不乏从业四十余年的资深中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也有年轻的在校研究生(2)。金教授2016年又连续发表数篇长文详细介绍“继往圣、开来学”的反映点针灸,并且亲临中国北京、广州、香港等地、澳大利亚、新西兰及美国一些城市,以及在微信中医群里讲课,使反映点针灸学成为在继承传统针灸基础上发展现代针灸医学当前最受人瞩目的一种流派,2016年12月,乘金观源教授受聘为美国中医学院博士生班讲授“现代医学针灸精要”课程之际,巩昌镇院长和金观源教授课间课后进行了多次畅谈,主要围绕金教授所提出的反映点针灸学,及其与现代医学针灸发展的关系,现把访谈记录(31个问答)辑成此文,以飨读者。

 

1.巩问:金老师, 我首先感谢您专程来到明尼苏达为我们美国中医学院博士班的学生们讲解反映点针灸学您建立了反映点针灸学体系,这一体系已经全面反映在您的《临床针灸反射学》(3)和《现代医学针灸学》(4)两部巨著里。我想首先请金老师介绍一下反映点针灸学好吗?

金答:回顾近百年发展起来的现代針灸疗法,中西医学互参,百花齐放,其中反映点針灸是其中最为艳丽的的一朵,由于其使用简便,疗效卓著,越来越广泛地得到针灸师们的青睐。大量实践证明,以动态出现在体表的反映点(通常称为“反应点”)为靶点实施针灸,其疗效要比针灸刺激非反映点的其它部位(不论是否经穴)效果更为显着。最为重要的是,反映点,揭示了穴位的本质,揽括了所有针灸刺激部位(穴位)的特征,可以用于“收编”(解释与归纳)在传统针灸与现代针灸中应用的所有新、老穴位、有效点或刺激点(包括西方近年来流行的干针采用的激痛点)。反映点的形成机制,同时也揭示了针灸治病的主要机制。由于反映点的出现可以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用系统医学的术语来说,反映点针灸是现代针灸的一种“自洽”模式。所以,可以用“继往圣,开来学”来形容开展与推广反映点针灸的意义(5)。

2.巩问:我感觉您的反映点针灸学和朱兵博士的体表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巧、殊途同归之妙,您们完全在独立的状态下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您可以为我们做一个比较吗?

 

金答:可以这样来理解。因为针刺医学所依赖的刺激靶点-经络或反射区中的穴位或反映点,是在动物的长期进化中形成的。因为不仅是人类,其他许多哺乳动物(如狗、猫、马、牛、猴等)都已被证明在其体表存在类似的经络现象或反射区。从近缘的关系来看,灵长类动物在进化到人类的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它们不但要与地面上最凶恶的野兽搏斗,同时还要适应变化无常的大自然环境。在它们身体内如果没有一整套完整的调节系统,不断地克服与调节内在的机能变化,以适应大自然环境,是不可能生存下来的(8)。除了高度发展的神经调节与内分泌调节机制之外,反射区或经络可以看成生物体内另一套与它们相关但相对原始的调节机制。

躯体的表面结构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等,以及各个感觉器官。它们是身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主要部分,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大多是通过作用于它们而输入身体内部的。分布于体表而与身体内部相连的所谓经络或反射区,就属于对外界环境刺激首先起保护反应的那种调节机制。它的调节反应主要是通过改变局部通道阈值的机制来实现的,即尽量减少伤害性的外界环境刺激输入体内。

 其实,不只是体表经络或反射区的形成与人类漫长的进化有关,还有许多“躯体的智慧”也都于进化有关,在人类的长期进化或生存中,我们身体所习惯的内外干扰是与现代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扰动截然相反的。譬如,我们的身体习惯的是饥饿(不稳定的食物供应、素食为主)或田园生活(慢节奏、体力活动为主),还有感染等。这些可以说是我们机体经常遇到的扰动。通过适应它们,我们的身体系统(如消化、循环、运动、免疫系统等)在这些方面表现出强健性,而对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特有的扰动(如营养过剩、快节奏生活、脑力劳动为主、过于干净的环境等),我们的身体由于没有适应,故显然是脆弱的。也就是说,在这些新扰动的刺激下,我们的身体很容易出现稳态的偏离,即发生疾病(参见拙著【病得健康】(9)。所以,如果从历史长期来看,现在人类的生活方式(如穿衣习惯等)也必定会导致体表反射区的分布规律或敏感性发生变化,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短时间内,我们也许还发现不了。

4.巩问:从上一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您的同代人和比您早一点的一代中国生理学人都卷入了中国针灸机理的研究。可以说,这一代人改变了针灸医学的生态和面貌。作为生理学教授, 您认为您们这一代人为中国传统针灸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金答:那时,国内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与科研都是空前的。不仅中医在搞,西医也在搞;不仅学医的在搞,不学医的,如理工科的也在搞。针灸、针麻机理的研究,几乎成为全国所有西医院校唯一的科研项目。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围绕经络实质与针灸机理的大量现代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主要是得出了神经系统的完整对于针灸效应是必要条件的结论。另一方面,在传统的经络实质研究中,未能在经络的体表途径发现存在解剖学所未知的任何特异结构(3)。此外,一个个新穴被发现,原有穴位的功效也被大量的实践发展。经典的经络体系再难以概括大量后来发现的经外奇穴或新穴。那时针灸的普及就是通过只论穴位功能而不论经络实现的。“新针疗法”所要求的强刺激、不留针打破了传统针刺讲究运用手法的框框。还有一系列新医疗法被创造或者发展起来,如耳针、头针、腕踝针、 神经干刺激疗法等,它们在理论上完全脱离经络学说,但临床疗效显著。还有各种微针系统的针刺疗法,如手针、足针、眼针、鼻针、唇针、舌针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尽管这些“微反射区”多是在缺乏生物学证据的“生物全息论”催生下出现的,不需要经络学说作指导,但同样在临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0)。

5.巩问:针灸反射区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反映点针灸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早在一九七六年您就出版了《针灸与控制论》(8)。听说您与您的合作者的新著《系统医学原理》(11)马上就要问世。反映点针灸学与您早期提出的并且一直在研究的针灸控制论、系统针灸学有联系吗?

金答:我的针灸反射区概念是在国内最大的一次针灸热(开始流行于上一世纪60年代中期,结束于70年代后期)中提出来的。从那时开始,在研究传统的经络学说中,最大的困扰是未能在经络的体表途径发现存在解剖学所未知的任何特异结构。而且,经典的经络体系难以概括大量后来发现的经外奇穴或新穴,故使穴位的主治功能显得十分纷乱,所谓“同经异治”或“异经同治”的解释又十分勉强。此外,长期以来围绕经络实质、针灸机理与临床针灸技术所作的大量研究,多是零散、局部、小领域的研究或报道,缺乏一个纲,缺乏一条科学的主线把它们融为一体。它们好比是一朵朵五彩缤纷的花朵,但拼不成一块完整的织锦。当时国内开始用控制论的方法来整理、发掘和提高古典中医的宝贵遗产。我与合作者在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后,体会到从现代反射学的观点出发来研究针灸与经络体系,是一个最有希望与前途的方向,便于1976年就提出了一个人体信息带的简化模型与图谱,对经络体系、针灸调整作用原理,以及针刺疗法的控制过程等方面作了较为祥尽的论述。由穴位或反映点连接而成的体表经络线路,也就是体表上分布的信息带。经几十年的临床应用,人体信息带划分与分布规则的真理性经受了实践的检验。1998年,我们又采纳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反射区”的提法,替代“信息带”的名称,重新制作了“身体反射区”彩色挂图,其应用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所以,我们现在倡导的反映点针灸,是我们以往研究工作的继续与发展。

但我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多数生理学家因为并不从事针灸临床,他们的研究课题经常脱离临床需要。而且,因为实验观察不到经络的特异解剖结构,不少生理学家就完全否认经络现象的存在。我是既有生理学研究背景又有大量针灸临床实践的少数人之一,故十分看重现代生理学研究必须紧扣针灸临床的需要,必须对经络现象做出科学的阐释并且用于指导针灸实践。这也正是四十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提出针灸反射区理论与推广反映点针灸的动力。

6.巩问:以《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中国针灸学》为代表的经典著作为经典针灸学建立了一个完备的理法方穴术体系。反映点针灸学体系与经典针灸理论体系还有什么联系吗?反映点针灸学体系是否脱离了经典针灸理论?

金答:一些读者粗看我的著作的书名,起初都以为针灸反射学理论纯碎是“西式针灸”,是应用现代医学解剖、生理来阐释或指导针灸机理。其实,他们只猜对了一半,针灸反射学理论,同时也是继承古典经络学说的丰硕成果。例如,我所提出的全身反射区分布规律是对传统经络体系继承与重组的结晶,各个反射区的范围定位都是通过对千年以来临床应用穴位的主治功效收集、整理、归类的结果。“继往圣、开来学”,是对反映点针灸理论的最好评价。

7.巩问:在现代医学没有影响针灸医学之前, 经典针灸医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针灸的理论丰富了,针刺的穴位增加了,针灸刺激的方法扩张了,针灸治疗的疾病适应症增加了。面对着现代医学,针灸医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经络理论为代表的经典针灸理论还能为我们针灸医学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吗?

金答:能。因为经络系统是人体系统各部之间相互反射的一种功能联系,或者说是各部之间通讯活动的反映。换句话说,古人命名的“内属脏腑,外联肢节”的经络,本质上是对人体体表的那些特定刺激位置与人体其他各部之间所具反射联系的原始描述,或者可以把它归结为人体所具有的生理、病理反射系统。所谓穴位,既是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在体表的输出部位,又是针灸治疗信息引发针灸效应的输入部位。这是经络的本质。

 试想一下,一句“面口合谷收”,形象地表述了牙痛时只要针刺入合谷立即止痛的效应。再一句“肚腹三里求” ,胃绞痛时,只要把针刺入足三里,即使无须手法也能使胃痛立止。这些神奇的针灸效应,是每个针灸师甚至初学者都能重复出来的。它们的快速作用提示,如果没有神经系统把手与面部或口腔的功能联系了起来(古人称其大肠经),或者说足三里与胃部如果不存在某种“功能联系”(古人称其胃经),这种快速的疗效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学习经络体系对于研究人体“体表-体表相关”,或者“体表-内脏相关”的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指导针灸临床提高疗效也至关重要。

我曾经提出,在学习中医时一定要“走进经络”,认真学习传统中医的经络学说与经络体系;但在从事临床针灸时,则不要忘记“走出经络”,不受古典书籍的束缚,在继承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比如,要认识到“穴位是面,不是点”、“经络是带,不是线”、“穴位与经络都是三维结构”、“穴位本质是反映点,经脉体表循行图本质是反射区”等等。但我们依然要时刻不忘“再走进经络”,即在明知经络实体不可能存在的事实后,仍不迷失对经络实质的探索与认知,充分吸取千年针灸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络学说的宝贵知识。这种对经络学说认知的“螺旋式”上升,可以使一个传统针灸师快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现代针灸医生。

8.巩问:经典针灸学为我们建立了很多针灸治疗的原则,像“异经同治”、“同经异治”、“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这些行之有效的、反复为临床医生使用的治疗原则在反映点针灸学中还有体现吗?

金答:这些治疗原则在反映点针灸学中都有体现。反映点针灸理论解脱了经典针灸学中“异经同治”与“同经异治”的困惑。“异经同治”的穴位常可以用同一个反射区来归纳,而“同经异治”则可以用几个不同反射区的重叠来解释。“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这些治疗原则在反映点针灸学中已经被发展成反射区双侧对应或上下对应(包括交叉对应)的选穴或配穴原则(3)。

 

9.巩问:在经典针灸学中,我们讲针灸被用来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补虚泻实、和谐表里。在反映点针灸学中,这些治疗原则和治病机理被完全改写了。针灸的治病机理究竟是什么?

金答:在明确疾病条件下体表出现反映点的机制之后,就容易解释在反映点上实施针灸为什么可以治病的机制了。其实,它也就是在传统穴位上针灸治病机制的演绎。针灸治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促进或强化机体的自愈机制实现的。自愈机制也就是机体维持内稳态的机制。所谓内稳态(Homeostasis)与中医的“平衡”概念十分类似。这与传统中医认为针灸被用来“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补虚泻实、和谐表里”其实是同一个意思,唯一不同的是换了一种现代医学的说法。进一步用现代医学的术语来表达,针刺治病的机制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种情况(5):

(1)刺激穴位激发的感觉性反射
首先是反映点或穴位内部的各种感受器受到针灸刺激时激发的动作电位,通过其相应的传入神经及其通路,向中枢输入各种感觉信息。这些信息一方面产生针感或通过反射诱发“得气”的表现,另方面激发各种神经-内分泌反射,强化疾病的自愈功能,包括作用于原先导致反映点阳性表现的相应神经中枢,或通过调制突触功能缓解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枢敏化”,或通过对相同或邻近神经节段支配的内脏起作用,消除其内脏功能的紊乱。

(2)穴位微创导致的神经免疫反射
其次,反映点或穴位内部的针刺刺激会造成局部组织一定程度的“微创”,导致一些化学物质(前列腺素、缓激肽、SP、钾离子、组织胺等)的局部释放,激发神经免疫反射,诱发局部的炎症-抗炎反应。这种炎症刺激可以带有或不带有主观感觉(针感)。它既可以强化刺激部位(躯体局部组织损伤部位)的抗炎作用,缓解局部疼痛,也可以通过缓解刺激局部的炎症而导致“神经源性炎症”的缓解,从而改变与其相联系的中枢或内脏的功能状态。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针灸的反复刺激在缓解疾病的同时,也经常导致反映点阳性表现(神经源性炎症的外周敏化)发生变化,如压痛点的消失。

 

 

 

第二部分

10.巩问:在经典针灸学中,我们有一些“四两拨千斤”的穴位,如四总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郄穴、下合穴、五腧穴。在反映点针灸学中,我们还有这些特殊类型的穴位吗?它们以什么面貌或者以什么群体出现呢?

金答:有,这些穴位大多是几个不同类型反射区重叠的部位。在经络体系中,有许多重要而常用的穴位既可以用治某种内脏疾病,又可以治疗躯体某部运动器官疾病。从反射学的观点来看,它可以解释是某一内脏反射区与某一躯体反射区在这些穴位处重叠的缘故。因为内脏反射区与躯体反射区既然能同时出现在身体表面,就不可避免地会有这两类反射区的局部重叠;加上反射区有分层的特点,使不同反射区之间的重叠更为可能。此外,一些穴位(如内关、三阴交)可以用治于几种不同内脏的疾患,也可以解释为它们处于几种相应内脏反射区的局部重叠处。同样,中枢反射区也有与内脏反射区或躯体反射区重叠的部位。可以认为,正是这些不同类型反射区相互重叠的结果,使体表的许多重要穴位(如四总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等)具有纷乱复杂的主治功能。

11.巩问:在针灸治疗中,得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针刺治疗讲究“气至病所”,针刺得气讲究“如鱼吞饵”,这些概念在反映点针灸学中还适用吗?在反映点针灸学中“得气”有什么新的解释?临床上难道要刻意追求得气(如局部肌搐动反应),效果才更好吗?

金答:这些概念在反映点针灸学中当然适用。“气至病所”经常伴随刺准反映点时发生,而且不需要特殊手法,这也经常是反映点与患部有“短路”联系的直接证明。"得气"现象起码可以表述为四种表现:针下沉紧;强烈针感;看不见但可以感觉到的针下肌搐动(主要发生在穴位深部或大肌肉);肉眼可见的针下局部肌搐动(主要发生在穴位浅部或小肌肉,也就是所谓的局部肌肉搐动反应(Local Twitch Responses, LTR),针灸临床上常称为跳动反应或扎跳。“如鱼吞饵”也就是其中的第二种。它是一种微弱的局部肌肉搐动反应。我的著作(1)早就对它的生理机制有详细的解释(参见图1)。

     传统针灸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针刺得气,认为“气至而有效”。针刺扎跳被称为“跳动反应”,相关穴位称为“跳动穴” (3),海外对 LTR重要性的认识,首次见于Hong CZ等的报道(12)。他们在治疗肌筋膜疼痛时观察到,刺激斜方肌上部的一个肌筋膜激痛点时,凡诱发局部肌肉搐动的患者均立即有症状的明显改善,而未获得局部肌肉搐动的则很少有改善。由此他们认为:针刺诱发局部肌肉搐动是取效的关键。因为肌筋膜激痛点是躯体反映点的一种(肌肉局部的躯体反映点),注重针刺得气的反映点针灸自然也注重在肌肉丰富的穴位或反映点诱发局部肌搐动反应。以提高疗效。但是,不只是只有诱发LTR才能提高疗效,另外的几种得气方式,甚至不得气(参见下文),也同样可以提高疗效。

12.巩问:在海外的针灸临床上,许多针灸医生都喜欢应用浅针轻刺的所谓“舒适针刺”,得气时的扎跳反应和舒适针刺,似乎代表着两种不同的针法导向。请金老师点评一下这两种针法。

金答: 首先,舒适针刺的定义至今还是模糊的。如果把通常我们经常说的“painless(无痛)”也属于“舒适针刺”的话,扎跳(LTR)也可以是painless的,即属于无痛针刺类的。换言之,LTR与舒适针刺并不总是对立的。第二,如果把无明显针感的针刺定义为舒适针刺的话,那么与它相比,扎跳(肌梭激发)发生时,的确会诱发较强的针感。但是,此时患者不一定感到不舒适。比如,许多老年患者机体本身并不敏感,而原先有明显疼痛的话,扎跳时病痛减轻,患者反而感到十分舒适。当然,如果患者较为敏感,而且原先没有任何明显的疼痛,那自然会在扎跳发生时有强烈难忍的针感。所以,扎跳是否不舒适,一是决定于患者体表的敏感性,二是决定于何种病情下用治。第三,关于舒适针刺的名称是很吸引人的,我在拙著中也曾提倡,主要指针感微弱的弱刺激或轻刺激。但轻刺激不一定就是浅刺,我就经常使用深刺而仅有轻微的针感。故不能以针刺的深浅来论是否“舒适”。由此可知,临床上何种刺激最好也就要因人、因病而异了。有一个关于刺激总量的公式:总刺激量=单位刺激强度X 刺激时间(3)。一般来说,刺激的强弱可以用针感的强弱来表示(也可以用微创的程度表示),刺激时间包括留针时间或刺激频率与两次治疗之间的间隔。如果是浅刺激的舒适针刺,留针时间要延长些,斜刺则可使留在皮下的针体尽可能长些(如腕踝针所要求的);如果是强刺激的扎跳或神经干针刺,则可以短时间留针甚至不留针。对于多数疼痛性疾病来说,得气(包括扎跳)针法比不得气的针法的效果肯定较为明显。但不得气的一些针刺方法(如腕踝针)也有相当不错的镇痛效应,但它们需要配合患部的运动及较长时间的留针。一般来说,微弱针感的轻刺激适合多种非疼痛性疾病(包括内脏性疾病或中枢性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患者个体十分敏感时,我的金氏9联针(3)就是这样设计的。

13.巩问:神经运动系统疾病患者是我们针灸治疗的最大群体。这些疾病对针灸的治疗反应较好,被医生和病人公认的程度最高。现代针灸学包括反映点针灸学对这一疾病群体从理论认识上和临床实践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可否总结一下这些要点?

金答:消炎镇痛与躯体运动康复作用,是针灸的主要功效。应用反映点针灸更是有利于使针灸的疗效最大化。传统针灸的所有适应症都是反映点针灸的适应症。近代的大量实践证明,以动态出现在体表的反映点为靶点实施针灸,其疗效要比针灸刺激非反映点的其它部位(不论是否经穴)效果更为显着。为了说明反映点在针灸疗法中的重要地位,我曾提出“反映第一诀”:“经、穴皆可失,反映不可无”。这是对古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经验的补充与发展。取穴时务必以局部出现的各种反映为标准。

除消炎镇痛作用之外,针灸对各种瘫痪的疗效,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不论是由周围神经损伤或疾病引起的局部瘫痪,还是中枢性原因导致的运动功能丧失,针灸都有相当程度的促进恢复功效。典型的例子如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与脑中风引起的偏瘫,以及在西方十分多见的多发性硬化症等等。其实,不仅是促进躯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还有说话、听力、视力的恢复等,也都属于针灸康复的范畴,应用反映点针灸都有非常独特的疗效。

14.巩问:一些疾病在身体表面没有确定的病变部位,如高血压、失眠、过敏等,它们有反映点吗?如果有,如何寻找这些反映点?反映点针灸如何在这些反映点上施术?

金答:对于非躯体疼痛性疾病,也可以在体表找到反映点的,如尿潴留患者可以在三阴交附近找到以压酸为表现的反映点,针刺或艾灸后非常有效。其实,任何疾病也可以不找反映点,如按照传统经络寻找经穴,甚至非经非穴随便找个地方针灸,也经常会有效。这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穴位作用的非特异性。一般来说,传统经穴多位于比较敏感的部位(附近有较密集的感受器分布),其特异性比非穴位高些,但如果把它们与反映点相比,则又不及了,因为反映点是与疾病所在的器官或部位有短路联系的靶点,其针灸效果是其它靶点远不能比的。当然,对于一般的疾病,随便扎一下也可能同样取效,有报道,针灸的安慰作用占23%左右,所以,针灸初学者即使取穴不准的效果也不会很差。但这不等于说对于那些顽固病症就不需要寻找反映点来治疗了。

        寻找反映点首先要熟悉反映点最容易出现在身体的部位。其次,当在体表某一部位发现反映点时,还必须进一步确定它出现的组织结构,或者说它出现在体表组织结构的哪一个层次:是在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骨膜或关节腔?第三,不同表现的反映点也经常有自己的特点。如以压痛为主的反映点容易在紧张性较高的组织结构上检测出来,如大多数压痛点出现在体表的结缔组织或肌肉穴位上;而以突出、肿胀或硬结为主的反映点容易在松弛组织结构部位检测出来。对于在哪儿寻找反映点,我觉得可以按以下的思路:按经脉的体表线路寻找;在相应身体反射区内寻找;在患病局部或邻近组织寻找;在同节段神经支配区寻找;在躯体对称区或对应区内寻找(5)。

        在反映点上可以同样应用在穴位上应用的包括针灸在内的各种类型物理刺激。针刺方法也与一般的穴位刺激相同,但要注重四点(5):一是刺激的结构层次要与出现反映信息的层次相同,而且要尽量刺准反映点的反映中心。二是可以选择不同的针具或手段来刺激位于不同组织层次的反映点。如应用七星针(加或不加火罐)刺激位于皮肤层次的反映点;应用较长的毫针或改良后的“浮针针具”刺激位于皮下组织的反映点;应用不同长度的毫针刺激位于深浅不一的肌肉或肌筋膜上的反映点(如激痛点)等等,三是因为反映点的敏感性高,一般无需过强的针刺手法,即不过度做捻针或提插手法,就会有较强的针刺反应与较显着的治疗效果。四是反映点的位置及其表现会随着治疗而变动。由于刺激后原先的位置会发生移动或其阳性表现逐渐随着疾病的好转而消失,每次治疗前要重新确定刺激靶点,并且以消除反映点上的各种阳性表现为观察指标之一。可以采取追踪刺激法,治疗至多数反映点转变至正常为止。


15.巩问:有些内脏疾病如心绞痛、肾绞痛在背部的反映在体表的反映可能是一个面,而不是一个点,当反映部位是一个面时,我们的反映点针灸疗法应该如何操作?

金答:当反映部位是一个面时,可以参取“一穴多针”或者 “一区多针” 的刺法,通过增大刺激面积来达到增强刺激量的效果。它是以把穴位或反映点看成是一个“面”作前提的,而且把穴位或反映点的中心看成是一个有一定体积的反映层。其实“一穴多针”的刺法,自古即有。在《灵枢》古书中有“傍针刺”、“齐刺”、“扬刺”等刺法的记载。近代在“扬刺”的基础上发展有“围刺”以及“同穴多针”刺法等。我在临床上应用“一穴多针”刺法时,经常是在一个穴位或反映点上同时刺上5~7针。针的排列可以是“排刺”,也可以是“围刺”。前者是数针平行排列成一行或数行;后者是中心一针,其余针包围式一圈排列(13)。

16.巩问:一些疾病可能在全身出现很多反映点,如肌纤维织炎。对于这些疾病如何选取针灸治疗的反映点?如何在这些反映点上施术?

金答:肌纤维织炎(Fibromyalgi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疼痛性风湿状态,其特征是骨骼肌和有关结缔组织的弥散性或局限性疼痛、压痛和僵硬,通常伴随着疲劳发生。它与骨关节炎一样,都属于常见的较严重的、慢性风湿性病症。针刺对于本病有很好的控制疼痛的近期效果。根据疼痛发作部位选取具有压痛的反映点针刺。也可选无痛侧躯干或肢体对应穴针刺。每次4~8穴,以针感向患部四周或远处扩散为度。对于寒症也可采用烧山火手法获取热感。留针30分钟。可以在针柄加灸或同时照射红外线。每周2~3次治疗。当疼痛部位转移时,可追逐刺激转移的患部反映点(压痛点)。

17.巩问:一些心理、精神、神志疾病的病人像抑郁症、焦虑症、失眠、多动症、创伤后心理压力紧张综合征、已经占据了我们美国针灸诊所的很大比例。 对于这一类疾病如何应用反映点针灸学呢?

金答:取穴主要在四肢末梢与头部中枢反射区内选取具有压痛的反映点,刺激手段除针刺外,也可以是艾灸、穴位按摩与耳穴埋针。如果压痛反应不明显时,也可以直接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神门或内关、风池,以及印堂或百会,每次9穴,针入皮下,浅刺,只要求获得轻微针感,但留针须30分钟或更久些。该法被称为“金氏九联针” (3)。艾灸时,主要在头顶、背部正中线(中枢反射区或督脉)内确定的反映点(压痛点或热敏点)施灸,常见的压痛点位置是百会、囱会、大椎、身柱、神道、至阳、筋缩等。根据症状的严重性决定针灸间隔时间,每日、隔日或隔3~4天一次。如果患者的项部与肩背部表现出强硬、压痛,还可以在针灸之后或教患者每天自己用手或按摩器用力按摩项部、肩背肌群,松弛局部张力。对于失眠患者,可结合耳穴埋针。

18.巩问:我们每个中医诊所针灸诊所都治疗很多妇科疾病,像不孕症,针灸协助体内人工受孕、体外人工受孕的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对于这一类病人如何应用反映点针灸理论和技术呢?

金答:治疗无论男女性不育症的最佳穴位,都位于泌尿生殖系反射区内。焦勉斋擅长针刺下腹部的归来穴治疗闭经,要求酸感扩散至腹股沟下,配血海、三阴交、中极、气海。血海穴向上刺,使针感扩散至阴部。我常用的是下肢内侧反射区与腰骶部反射区内的反映点,针刺下肢穴位或反映点时尽量获取向腹部或远端放射针感,如针感不强时可以接电刺激,留针30分钟。隔日针刺一次,连续治疗数月。

19.巩问:癌症病人也是我们美国针灸诊所服务的一大群体,特别是化疗放疗之后病人出现的疼痛、恶心、呕吐、抑郁、口干、秃发。 对于这一类病人如何应用反映点针灸理论和技术呢?

金答:目前在大多数恶性肿瘤的治疗中,针灸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疗法。针灸的目标是帮助减轻肿瘤压迫引起的疼痛,改善全身的状态,包括提高因放疗或化疗引起的白细胞数目下降,缓解恶心、便秘或腹泻等常见的副反应,增进食欲,还有提高免疫功能,故有助于延长患者的存活期与提高生活的质量等。针对肿瘤原发或转移的内脏或器官在相应的反射区内寻找反映点或敏感穴位施治,最好能发现有结节或突起的压痛点作为主穴,同时在一些中枢反射区内选取具有调节全身免疫功能的穴位作配穴,如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合谷等,还有背部中枢反射区穴位。单独针刺或针刺后加灸均可。此外,还可以对症配穴,即针对患者的各种症状选穴。如以镇痛为目的时,可以按脊髓节段分布取穴,或在相应夹脊穴应用电针刺激;也可以应用耳针治疗等。

20.巩问:我们对于针灸治疗的特异性作用和非特异性作用做了很多讨论。 如何区分这两类作用?如何使特异性作用最大化?针灸治疗的特异性作用和非特异性作用的比例能够量化吗?

金答:从反射学观点来看,穴位作用的特异性是由穴位的两个基本特性决定的:一是穴位的敏感性。或者说,穴位上的感受器及与其相联系的神经网络的阈值比周围较低,故以相同强度刺激穴位有着比非穴位处较多的信息输入,这类特异性经常表现为同一效应的强弱不同。二是穴位的反射性。即组成反射区的穴位比非反射区内的其他穴位有与相应反射部位的短路联系,故有其作用的特异性。这类特异性可以表现为不同性质效应的有或无。有些研究者只把这种差异看作是针灸穴位作用的特异性。然而,由于体表反射既有精确定位的一面,也有模糊扩散的一面,不仅反射区的边界可能不是十分清晰的,而且不同反射区之间可以发生局部的重叠,如在几个反射区重叠处的穴位刺激时,尤其是当刺激强度较大时,就会有影响几个反射部位的作用。此外,由于从穴位刺激所输入机体的毕竟只是一种非特异的干预信息,它所导致的机体反射效应也可以是弥散的(尤其是有体液因子激发时)。而且,针灸效应也受机体原先的功能状态所影响。这又是所谓穴位作用相对性的解释。

 

第三部分

21.巩问:金老师,您在2016年12月图桑召开的美国中医药学会年会上讲到人体阳侧面的穴位如头面腰背手背处对躯体疼痛效果好;阴面的穴位如胸腹掌侧对内脏性疾病效果好;阴阳两面交界处如赤白肉际,合谷,后溪,申脉,照海等穴线点上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效果更好。与会的其他专家也很赞赏这一总结。 这一总结有证据吗?可否用病例来说明一下。

金答:这就是全身反射区的分布规律。它的证据主要是千年以来针灸临床的经验,即基于经络学说的无数临床实践。此外,经典的经络体系的命名已体现了它们与身体阴阳面的类似上述关系。人体的经络体系中有实际穴名的是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十二经脉又分成六条阳经与六条阴经,它们所经过的体表区域显然就是古人认为应分别属于“阳”或“阴”的侧面。六条阴经在肢体上的分布范围都是相应内脏反射区的核心部分;六条阳经的分布范围则都与主要的躯体反射区相一致。此外,“统督一身之阴阳”的任、督二脉更是在头部与躯干的正中线上,恰与主要的中枢反射区相吻合。所以说,把身体反射区分成内脏、躯体和中枢三大类反射区,也符合经络体系命名阴经、阳经和任督二脉的原意。当然,我们提出的反射区的分布规律也对传统经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或错误做了修正(如认为大小肠经不应该出现在上肢,胃经应该属于阴经等),

  临床上这样取穴的例子很多,例如,常见的许多运动器官疾病或损伤,如腰腿痛、肩周炎、软组织损伤、神经炎、神经麻痹等多发生在身体的阳面。针灸治疗这些疾病的主穴基本上也都在各条阳经(我们称其为躯体反射区)上,如阳陵泉、悬钟、委中、承山、殷门、环跳、肾俞、肩隅、曲池、外关等。主治中枢神经疾患的许多重要穴位,如十宣、后溪、神门、阳谷、八风、八邪、足通谷、束骨、金门、太溪、公孙等也均集中分布于位于躯干及四肢阴阳面的交界处(我们称其为中枢反射区)。

 

22.巩问:干针的传道者推崇干针刺激到激痛点内的硬结(Taut Band)时可以诱发局部肌搐动反应(LTR),并且认为硬结形成的机制与增加的终板电位有关,而且局部肌搐动反应是增加的终板电位释放的结果。您觉得对吗?

金答:我不赞同只有在有硬结的激痛点上才能诱发局部肌搐动反应(LTR),并且那是增加的终板电位释放结果的观点。其实,针刺不仅可以在有硬结的穴位诱发LTR,在没有硬结的经典穴位,如合谷与足三里等,只要刺中肌梭也能诱发LTR,其机制也并非终板电位释放所致,而是一种牵张反射。从手法针刺诱发LTR的时间来看,它发生快,通常在针刺到肌梭时立即发生,它是一种类似腱反射的活动。即在脊髓中枢只经单突触联系就输出传出冲动,并支配梭外肌中的快肌成分收缩所致。其机制可参见图1。反映点(包括激痛点)内硬结形成的机制显然与肌梭的敏化有关。

                               图1.腱反射与针刺诱发的肌搐动、肌紧张(引自金观源等【临床针灸反射学】第18页

 

 

23.巩问:金老师,您提出临床医学中还没有定律(Law)或法则, 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中有很多法则。建立临床医学中的法则可能吗?科学是用模型化、定量化、重复性、实验性来衡量的,针灸医学可以在这个方向上推进吗?

金答:应该可以。我们正在尝试创建的系统医学原理中就提出了一个有关疾病定义及致病机制的“基本公式” (11)。它不仅应该适合现代医学,也应该适合包括针灸在内的传统中医。这必将推进针灸的科学化进程。

 

 

金答:我认同临床医学还不是科学的观点,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回顾至今为止的针灸疗法及其理论基础的现状,可以说还是传统的经络学说占主导地位,对治疗过程存在的多种随机性还缺乏有效的控制,故针灸疗效的重复性还比较低。这与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很不适应。可重复性,是科学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所以,目前针灸疗法还只能说是界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学科。针灸疗法现代化的关键,就在于提高针灸疗效的确定性,或者说减少其艺术成分的比例,实现它由艺术到科学的飞跃(图2)。至于科研与艺术各占的比例是否会最后固定下来?我想那也就是您所称的平衡点吧!我想,它不会固定下来,科学的比例会越来越大,但艺术的成分永远不会消失。

 

                         图2.针灸疗法的现状与发展目标(引自金观源等【临床针灸反射学】第4

 

25.巩问:人们追求健康,人们防病治病。健康和治病给予医学很大的期望。但是医学是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没有路标的道路。关于针灸医学, 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方面?哪些方面对我们来讲还是未知数?在哪些方面针灸理论家和针灸临床家们会有所突破?

金答:这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的。在2007年世界针联北京会议上,我与胡翔龙教授联合主持了“系统生物学与经络,针灸机制研究”论坛。会上我曾以简洁的对照形式,提出有关针灸机理及其临床应用的30个核心课题。对当时已取得实证或共识的称为“知”,对不清楚或有争议的则為“未知”。它们主要摘自我的那两本书。故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参见我的那两本著作,还有去年朱兵教授主编的【系统针灸学】。

26.巩问:经络理论和经典穴位构成的经典针灸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针灸医学出现了一种学说林立,各自为政的局面。 新的穴位无穷,新的手法层出,新的理论林立。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针灸医学的繁荣,另一方面也提示至今对针灸疗法没有一个统一理法方穴体系。 如何评价这种状况?

金答:这是对作为经典针灸基础理论的经络学说的一种挑战,说明经络学说必须发展与创新,对针灸治病的机制与穴位的本质必须有科学的认识。然而,要做到这些,没有适当的武器不行。系统论的方法是有关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是最适当的武器,应用系统论方法来继承与发展经络学说,阐明经络实质与针灸治病机制,创建系统医学针灸理论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我们所提出的反映点针灸就是沿这一方向的一种尝试。

27.巩问:我提出一个特大的问题。因为题目太大,我不期望您给我一个完美的回答。如何评价中国两千多年的经典针灸医学?如何评价针灸医学六十年来的发展?六十年来针灸进入了一个经典针灸和现代针灸双轨发展的局面。经典针灸学和现代针灸学会继续双轨发展还是会合二为一呢?

金答: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我想或许可以用灯光照明的古代与现代的变化来比喻。中国两千多年的经典针灸医学,好比是古人用油灯、蜡烛照明,现代针灸的发展,好比是电灯的发明与使用。当代电灯的广泛应用并不排斥断电时依然使用蜡烛。无论是电灯还是蜡烛,它们照明的功效都是一样的。我不知道目前市场上那些蜡烛形状的电灯是否算合二为一?

28.巩问:针灸进入美国四十年, 一路走来,我们现在更多地回忆那些地标性的事件,像1997年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针灸听证会以及各州针灸立法的发展。 我们也面临着种种挑战,您是历史见证者,在您看来,我们面临着哪些重大挑战呢?

金答:我自1989年年初来美国后就参与了所在的威斯康星州的针灸立法工作,威州是美国中西部各州中第一个通过针灸立法的,对其余各州通过针灸立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多年来担任威州政府针灸中医顾问之职。1993年美国NCCAOM首次颁发中药师证书,我是全美国第一批获得该证书的18位中药元老(Grandfather Herbologist)之一。2004年10月初,我给威斯康星州长写信,陈述了推广针灸与东方医学对保护市民健康的重要性,要求在威州为其设立一个特别的宣传日。州长詹姆•多利随即正式签署命令,宣布从2004年起,每年的10月24日为威州的“针灸与东方医学日”。我的这一贡献入选中国2004年国际中医药十大新闻盘点。

在2016年11月19日广州举行的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上,我的演讲题目就是“选择反映点为突破口,应对当今针灸面临的挑战” (14)。我把当今针灸面临的挑战大致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临床疗效方面来自西方研究者的质疑;西方理疗师行业把干针独立于针灸之外的企图;针灸临床中过分强调某些结构的影响;由于针具或刺激方法变革导致的过度治疗的潜在危险;以及对是否要继承中医经典的两极分化的极端观点(玄化或丢弃)。这些挑战中,对于我们海外针灸师来说,干针逆流是最危险的,我们必须给予迎头痛击。

一年多前(2015年10月24日),我在美国的中医微信群里做过一次讲座“干针疗法崛起的反思与对策”,率先在国内外各种会议场合大声疾呼反击干针逆流的重要性,美国针灸界的同仁们迅速反应,破天荒地大团结,立即组建了“全美职业针灸安全联盟(AAPAS)”,通过媒体宣传、法律诉讼、写作发表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对 “干针逆流”掀起了反击。但这一年来,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国内的不少同仁还只认可干针不过是针灸的一种学术之争,海外的一些针灸同仁甚至有“反干针难胜”的悲观想法。面对干针传道者以”干针不以经络学说为基础”为理由把干针独立于针灸之外的企图,我们必须针锋相对地宣传:现代反映点针灸早已包括了干针所基于的那一套激痛点理论与刺激方法。干针疗法(或者称“激痛点针灸")所刺激或作为基础的“激痛点”,其实仅是传统针灸穴位或反映点的一种形式。反映点针灸定能最终“收编”包括干针在内的,以各种形式出现的新针疗法。

29.巩问:美国针灸是世界针灸医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评价针灸医学最近在美国的发展?美国针灸医学的发展会对整个针灸医学做出什么样的贡献?针灸医学会对整个医学做出什么样的独特贡献?

金答:这几年由于微信群的作用,美国与全球各地的针灸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得到了空前发展,美国的针灸界也首次联合起来应对共同的行业挑战-干针传道者为了牟利而企图脱离针灸的恶劣行径。学术交流的发展,必然会大大提高针灸师的理论与技术水平。而且,美国的针灸师是不同时合用西药治病的,这与目前国内的中西医结合治病完全不同,故美国针灸的发展必然对针灸医学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针灸疗法,作为一种没有药物参与而且几乎没有副作用的体表外治法,它在现代医学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

30.巩问:美国的中医变成了以针灸为主体的一个东方医学体系。 美国又是一个多样化的国家,各种针灸流派林立,例如五行针灸,日本针灸,韩国针灸,虽然宗于中国针灸,但是没有看到收敛的趋势, 发散的趋势强劲。 如果用医学针灸来统一各种针灸流派, 那么针灸作为一个独立的医学体系还会保持吗?

金答:当然还会保持。我前面已经说过,针灸疗法,作为一种没有药物参与而且几乎没有副作用的体表外治法,它在现代医学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无论目前有多少种针灸流派,它用什么名称,但针灸治病的机制都是一样的,它是通过刺激体外特定位置(穴位或反映点),激发与强化机体的自愈机制实现其作用的。旨在防病治病的针灸疗法,不称为医学针灸,还称什么?不要以为,称为医学针灸(Medical Acupuncture)后,就不用去继承中医经典了。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包括了东西方的各种传统医学,是人类共同的文明之一。

经络表述的是“体表-体表相关”,或“体表-内脏相关”的联系通道。这是针灸疗法作为一种外治法的本质所在。如果抛弃这一理念,所有的现代针灸疗法(体表医学)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针灸外治法就失去了科学的依据。不管用何种语言或现代术语来表述这种联系通道,就是在说经络。换言之,“体表-体表相关”或“体表-内脏相关” 的经络本质其实从未离开过针灸疗法的现代化过程。现代医学针灸理论,最多不过是“改变了原以为经络具有特殊实体结构的认识”或者“跳出了古人描述的那个体表经络循行图”,而经络功能现象存在的本质是无法否认的。就拿我提出的“全身反射区”来看,它就是在继承经络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描绘的三大类反射区(内脏反射区、躯体反射区和中枢反射区)范围的界定依据主要是至今公认或常用的经穴、奇穴或新穴的主治功效合理归类的结果。

31.巩问:系统医学是您近来最为提倡的。大家都在期望着您们科研团队合著的《系统医学原理》的问世。在我们对话的最后,您可否给我们透漏一点《系统医学原理》的结构和大纲吗?当系统论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 中医界和针灸领域的专家最为兴奋。针灸医学如何表现在《系统医学原理》一书中?

金答:在以整体观为显着特征的中医的故乡-中国,有发展系统医学最好的土壤。但是21世纪初诞生的系统生物学,开始是与人类基因组的发现紧密关联的,随后崛起的系统医学理念也仅停留在人体疾病的整体观或包括传统医学在内的整体治疗(Holistic Care)层面。早在本世纪初,我们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 中建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力图打破专业的藩蓠,实现医疗、系统论和病理生理研究的结合,探讨“系统医学”的基本框架。十余年来,China-INI举行过多次研讨会和一系列小型讨论。2005年12月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举行的首届国际研讨会上,我们率先以"Systems Medicine"来命名“系统医学”,而不用以往一直沿用的"Systemic Medicine"。我们的研究发现,将系统论和现代临床医学的结合也是完全可能的。一种基于系统论的新病理和治疗原则是存在的。 《系统医学原理》(11)一书的这些主要内容,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讨论中慢慢明确起来的。目前该书正在翻译英文,准备中英文版同时推出。由于这是国际上第一部阐述系统医学基本原理的处女作,目前尚很少关于中医、针灸的内容,只有在“治疗的多元性”一节中介绍了其临床应用的正当性,强调了针灸的作用是通过激发或强化机体的自愈机制实现的。2016年,位于北京宣武医院内的China-INI大楼(颅脑型外观)正式落成,这必将推进系统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