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将中医当作科学对待反而使其走向西化 ——— 读《中医是科学吗》有感
来源:中华静修园 2018-11-10 [其它] [国际论坛]

几周前我曾因为一条微博上的消息感到不忿,“红糖水是谎言”——国内拥有百万粉丝的丁香医生发出了这样的文章,一时间搜索量在网络上高居不下,这个知名的团队用“谎言”这样的噱头给出了红糖水不能治疗痛经的论点,而将红糖水在公众面前打入冷宫的论据,不过是一句轻飘飘的“目前没有证据来证明”。网友的评论分两极,一是说自己喝红糖水确实有用,二是恍然大悟深恶痛绝,呼吁大家投入止痛药的怀抱。

我感到不忿的原因和红糖关系不大,和止痛药的副作用也没太多渊源,而是不忿举着科学大旗,数发的公众盲目狂欢,比如再之前几万人转发“荔枝上火只是因为糖分残留在口腔,刷刷牙就不会上火了”等等。

“我们要相信科学”,“科学万岁”,在这些文章下面出现了这样的呼声,不禁让人感到胆战心惊地发出一个疑问:科学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一切的真理吗?

像一切不被理解的存在一样,中医在网络上也常常陷入是否合理是否科学的争论中。承蒙老师的赠书,拜读了王世保先生的作品,其中关于科学和中医的观点可以很精彩地对应这个现象。“中医和科学是两种分别独立存在的且具有本质区别的文化”,科学是在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基础上发展出的西方自然科学,而中医是在上古六经、儒家和道家为主流的中国固有文化环境里发生发展的,它们可以相驱并行并且不能一概贯之,但对于现在的大部分人来说,科学即是真理,一切需要数据可查需要公式证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人们对于“科学”低下绝对的头颅带着迷信的崇拜?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大门被打开,西方文化以一种入侵的姿态牢牢盘踞,是中国固有文化从中国人的自我意识中逐渐淡化乃至最终消失,而西方文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所导致的。实际上科学理论是一种认知方式而并非绝对真理。

在当代中医现状上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一点,一是群众的态度——信与不信,中医源远流长上下千年在当今社会竟然面临着信任的危机,人们怀着“中医只能调理”“中药吃了也没作用”“科学不能证明中医我就试一试”的心态来到医生的面前。

从我自身来说,在进入大学中医学这个专业之前,我是不相信中医的。为什么?一是中医的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系列的理论在我的基础教育中出现得很少,而西医的细胞、免疫、手术等等名词却耳熟能详,包括大一学习完中医基础理论,身边大部分同学对中医的态度依然是模棱两可的。真正让我对中医产生笃信和坚持的原因是跟诊老师,因为从老师的品识为人和临床效果中确切地感受了中医的优秀与奥秘,所以才对中医真切地坚定下来。

由此说到几年前不相信中医的第二个原因——难遇良医。大学前我看过数次中医,无一对当时的病证有直接改善,当然其中的原因如今不得而知,但却直接导致了我对中医不信任的观念。有我这样的经历大有人在,于情于理由此推之,中医被更人们更熟知的来自西方的科学压制,被人们质疑,从某些角度来看是情有可原的。

二是中医的从业者——力挺中医是“科学”,不停阐述中医的“科学性”、“科学内涵”,把中医当作科学对待反而使其走向西化。王世保先生在书中明确指出科学和中医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理论形态上都有着极大的差别——中医不是科学,它是一种与科学并列的认知体系。中医是在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主流的文化环境之中产生的,比近代科学的诞生早了大约两千年,它在这片土地上延绵生根,却因为文化的冲击谄媚于大众而向“科学”屈服。而事实上中医不是科学,科学理论也不是真理,它们的认知方式各有优劣,我们应该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下保护中国的固有文化,维护多元文化并存,而非一昧西化中医。

我们常能听到一句令人啼笑皆非的话,“西医让你明明白白的死,中医让你糊里糊涂的活”。西医与西方自然科学相互渗透,而科学内在的本质特征是理性的还原性逻辑思维和原子论,相对的,中医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渗透,对于中国文化体系来说最早的元理论框架是阴阳五行。“明明白白”和“糊里糊涂”是完全主观的话语,取决于对两种医疗体系的了解与否。

为什么我们可以更加接受西医的理论?仅仅是因为清晰的数据吗,不仅如此,我认为一部分源自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阴阳五行、天地人,即使对于有一定阅读的人来说,这些名词也仿佛天方夜谭,甚至有人联想到封建迷信破四旧。而对于细胞、抗原抗体、免疫这些词汇我们却将它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真理存在。我认为这是当下教育和宣传的一个缺陷,在接受科学的同时不应该将中国传承千年的固有文化置之脑后。

中医把人体的变化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使其能够在人体与自然万物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形成了天地人三才一体化的整体观,进而更加准确全面地认知人体。这是经过数千年实践而出的体系,中医是应该被废弃的传统医学吗?并不,它是国家的瑰宝,无数先贤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回归经典,复兴中国的固有文化和中医。同时我们也离不开中医药的国际化、中医理论实践的创新发展。这样每一名中医药有志之士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托举起自己的报复理想。 

(作者简介:任平生,福建中医药大学大二学生,指导老师远志中医博士。)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