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学会动态 我要投稿
第五届中医科学大会在罗浮山开幕
来源:世界中医药网 2018-11-09 [其它] [学会动态]
推动中西医融合发展 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第五届中医科学大会昨日在惠州开幕。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7日上午,第五届中医科学大会在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拉开帷幕,世界顶级科学家、国内中医药界众多专家学者齐聚罗浮山下,共同商讨推动中西医学融合发展,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本届大会会期1天半,将于8日中午闭幕。3位诺贝尔奖得主、10余位“两院院士”以及众多中西医学界专家学者就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融合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对策,进行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南方日报记者 乌天宇 见习记者 于蕾

       打造中医药产业链▶▶博罗正编制健康产业园规划

       2016年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在惠州成功举办,时隔两年,中医科学大会再次来到罗浮山。7日上午,第五届中医科学大会正式开幕,本届大会以“中西医汇聚、促进医学科学进步”为主题,由农工党中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惠州市委、市政府承办。

       中医药产业是惠州传统产业,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博罗县便以“一县五药厂”冠称全国,而近几年的中医药产值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该市现有中药制剂企业9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6家,中药制剂厂外车间2家,中药材种植面积约2.26万亩,2018年中药生产总值估计超过20亿元。

       作为惠州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罗浮山借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东风,加快建设葛洪博物馆、百草油历史文化长廊、罗浮洞天、百草园、罗浮山珍稀植物园等景点,对科普中医药文化知识,保护珍稀植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1年,罗浮山被评为广东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基地,2016年成为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同年,罗浮山通过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的评审。

       接下来,罗浮山计划在下浪村和龙华镇建设两个万亩中草药种植基地,采用“农户+企业”的模式,以企业大项目带动和支持,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加大中药资源的保护,形成种植培育、采收、加工、销售、旅游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链。

       同时,博罗县也正在加快健康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步伐。据悉,该产业园计划选址在距离罗浮山游客服务中心以南5公里处的龙华镇仕塘村,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目前,《博罗县健康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抓紧编制中。

 

       问题▶▶中医学落后的是技术

       19世纪,西医学借助文艺复兴的技术进步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医学。进入21世纪,世界把眼光转向了中医。

       数据显示,2017年1—9月,我国中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收入达6140.73亿元,同比增长17.20%,中成药制造4548.13亿元,同比增长9.69%。2017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剧增至6799万亩,预计2018年面积将继续增长10%以上,我国中药材行业开始提速,不难看出,中医药产业腾飞在即。

       然而,中医药服务能力水平与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有差距,现行医药政策与中医药发展战略不适应,中医药科研综合实力与承担的使命存在差距,人才队伍与中医药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中医的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曾建议,世界要以开放的头脑接受传统医药,而传统医药要被广泛接受依赖于疗效的肯定,其中的关键环节在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青蒿是把草,但青蒿素是个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认为,中医学虽然古老,但其理念并不落后,真正落后的是技术,特别是缺乏中药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数据信息,以及难以保证中药生产的质量问题。

       “将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形成原创成果,是中医事业的必行之路。”对此,张伯礼呼吁,应开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与转化应用研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

 

       思考▶▶如何提高中医药产品质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黄璐琦报告指出,“发展道地药材是解决中药质量问题的根本。”他认为,应加强对道地药材形成机理研究及应用,同时也要着力保护濒危短缺中医药材资源,开展中药资源普查、珍惜濒危常用中药资源的保护模式研究等。

       据黄璐琦介绍,通过近年来的中药材资源普查行动,已逐渐建立起了全国中药材大数据库,其不但在保护中药材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还可提供更加全面的大数据数据信息,包括中药材产地、产量、价格等等,对中医药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方向▶▶中西医融合发展

       自2014年举办以来,中医科学大会已成为弘扬中医科学、促进中西医学汇聚融合的重要平台。与会嘉宾在致辞时提到:“当前,中医事业发展正逢其时,中西医融合是应对全球健康挑战的必然选择,建立起融汇双方优势的现代医学体系,将产生1+1>2的效果。”

        “中医与西医经历了借用、结合到融合的过程。”业内有关专家介绍,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西医结合学科就展现出蓬勃发展趋势。中西医结合从“西学中”热潮开始起步,日渐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保障的中坚力量。南方日报记者从大会上了解到,目前国内国外中西医融合研究已经涉足肾病治疗、心血管疾病防治、生物分子作用机理等多个领域。

       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厄温·内尔(Erwin Neher)看来,当代中医药需要将传统智慧和现代知识相结合,“中药的疗效是可以被科学证明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以传统中医络病理论为指导,结合西医所擅长的解剖学,开辟了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途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应用现代技术解析中医理论,将中西医结合运用到肾病治疗中。她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核心是优势互补,要将现代医学技术结合中医先进的诊治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高疾病临床疗效。

(来源:南方日报 第HC01版:惠州观察 2018-11-08)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