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临床 我要投稿
皮肤瘙痒症的辨证施治
来源: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2018-11-06 [中医临床]
瘙痒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疾病,因为许多皮肤病都可以引起瘙痒。而皮肤瘙痒症一词,一般是指限于皮肤有痒感而无原发疹的一种主观感觉的疾病。皮肤由于搔抓后,很快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苔癣样变等继发性皮疹、有些患者可继发毛囊炎、疖、湿疹样皮炎等病变。

全身性的皮肤瘙痒症有老年瘙痒症、冬令瘙痒症、夏令瘙痒症等,多由气候寒冷、皮肤干燥萎缩、洗浴过多或高温、汗液刺激等原因引起。而糖尿病、黄疸、肾功能不全、妊娠、内脏肿瘤、药物反应、精神因素等原因可引起症状性的全身性皮肤瘙痒症。

 

局限性瘙痒症有女阴瘙痒症、肛门瘙痒症、阴囊瘙痒症等。可由霉菌、蛲虫、痔疮、肛瘘、肛裂、白带、局部摩擦刺激、温热潮湿等原因引起。

 

祖国医学对皮肤瘙痒症有丰富的文字记载和治疗经验。早在公元前11纪左右的周朝,在《周礼》中就有“痒疥疾”的记载,这是泛指瘙痒性皮肤病。公元前7世纪左右的《黄帝内经》记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把痛和痒并列,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痛觉和痒觉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的。提出痒与心有关,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心是包括了部分循环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功能。事实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与痒关系密切。

 

中医对全身性皮肤瘙痒症有痒证、痒风、风瘙痒、血风疮等病名。唐·孙思邈《千金方》记载,“痒证不一,血虚皮肤燥痒……或通身痒,或头面痒,如虫行皮中”,指出皮肤瘙痒与血虚有关。清·许克昌等《外科证治全书》(公元1831年)记载,“痒风,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肝家血虚,燥热生风,不可妄投风药”也提到与血虚、燥热有关。清·祈坤《外科大成》(公元1665年)记载,“风盛则痒,盖为风者,火之标也,凡风热客于皮肤、作痒起粟者,治宜疏风……,若风热内淫,血虚作痒者,又当凉血润燥”,更提到火邪、风邪、血虚引起皮肤瘙痒。近代张山雷《疡科纲要》(公元1927年)记载,“外疡发痒,其最普遍者,皮肤病为独多,如……血风疮等,其最著者。而溯其原因,则不外乎风燥与湿热二者而已,风性善行,袭人肌肤,则走窜四注,故恒遍体痒瘙,淫淫然如虫蚤之游行于肌表,惟风胜则燥,虽搔破血溢,而随破随收,不致化腐,此风淫为病……,若湿郁生热,流溢肌表,则血浊不清,湿邪留而不去,积湿生热,蕴热生虫,其痒尤烈,而浸淫四窜,黄水频流……,此湿淫之为病”,又提出了风、燥、湿、热、虫等病因,更为全面。

 

皮肤瘙痒可因风、湿、热、虫、血虚等所引起。属于风盛者常表现为走窜无定,遍身剧痒;属于湿盛者则抓后流津淋漓,糜烂结痂;属于热盛者,抓后继发丘疹,红斑;属于虫引起者则痒较剧烈,痒如虫行皮中;属于血虚者,皮肤干燥或增厚。临床上可把皮肤瘙痒症分为四型。血热型:由于心经有火,血热生风。证见皮肤瘙痒焮红,搔破呈条状血痕,受热易痒,或有口干、心烦,脉弦滑带数,舌絳或舌尖红,苔薄黄。血虚型:多见于老年人,由于气血两虚,血不养肤,肝风内生,风胜则痒。证见皮肤干燥,搔痒血痕遍布,面色无华或见头晕、心慌、失眠诸证。脉弦细,舌淡,苔净。湿盛型:由于湿热内蕴,外受于风。证见皮肤瘙痒,搔后起水疱、丘疹或流水,脉弦滑,舌苔白腻或薄黄腻。风盛型:由于风邪郁久,化热化燥。证见周身皮肤瘙痒,经年累月,皮肤肥厚苔癣化,顽固不愈,脉弦细,舌红苔薄黄。

 

关于血风疮这个病名,一些学者认为是指干性湿疹。笔者认为,血风疮可包括全身性皮肤瘙痒症和部分湿疹样皮炎等瘙痒性皮肤病,而并非单纯指湿疹。明·申斗垣《外科启玄》(公元1604年)记载,“血风疮,此疮多在两小腿里外臁,上至膝,下至踝骨,乃血受风邪而生也。多痒,抓破出黄水成疮”。指出了皮肤瘙痒症好发于小腿,剧痒,搔抓后有续发性皮疹。明·彭宗孟《秘本疡科选粹》(公元1628年)记载,“血风疮者,乃三阴经风热郁火血燥所致,瘙痒不常,挝破成疮”。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公元1617年)记载,“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三者交感而生,发则瘙痒无度,破流脂水,日渐沿开”。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公元1742年)记载,“血风疮,此证由肝、脾二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肌肤,郁于肺经,致遍身生疮,形如粟米,搔痒无度,抓破时,津脂水浸淫成片,令人烦躁、口渴、搔痒,日轻夜甚。……若日久风邪郁在肌肤,则耗血生火,搔痒倍增,夜不得寐,挠破津血,心烦,大便燥秘,咽干不渴,此属火燥血短,…忌椒、酒、鸡、鹅动风等物”。以上这些记载,都指出了皮肤瘙痒症开始时可因风邪、湿邪、热邪所引起,日久则耗血生火而出现血燥、血虚的症状,继发性皮疹也相继产生,并提出本病要避免食用椒、酒等刺激性食物。

 

对全身性皮肤瘙痒症的治疗、重在内治。因风邪引起的宜散风止痒,可用消风散(《外科正宗》方:荆芥10克后下,防风、当归、苍术、胡麻仁、牛子、知母、木通各10克,苦参12克、生地15克、石膏30克先煎,甘草5克、蝉衣3克)。因湿邪引起的宜除湿止痒,可用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方:苍术、白术、厚朴、泽泻、防风、山栀各10克,滑石15克、猪苓、赤茯苓各12克、陈皮、甘草各3克,木通、灯心草各6克、肉桂0.5克焗)。因热邪引起的宜清热止痒,可用普济消毒饮(《医方集解》方:黄芩、牛子、玄参、桔梗各10克,板蓝根、连翘各12克、黄连、柴胡、僵蚕各6克、升麻、马勃、陈皮、甘草各3克,薄荷5克后下)。因虫引起的宜杀虫止痒,主要是外治,如臭灵丹(医宗金鉴》方:硫黄末,、油核桃、生猪油各30克,水银3克,捣膏,擦患处)。由血虚引起的宜养血润肤止痒,可用地黄饮(《医宗金鉴》方:生地、首乌各15克,熟地30克、当归、丹皮、蒺藜各10克,玄参12克、僵蚕6克、甘草5克、红花3克)或养血定风汤(《外科证治全书》方:生地、首乌、桑枝各15克,当归、赤芍、天冬、麦冬、僵蚕、丹皮各6克,川芎2克。)

 

全身性皮肤瘙痒症在外治方面,很早以前就应用樟脑制剂。明·申斗垣《外科启玄》记载,“潮脑膏,治血风疮,一宿见效,三日全好”。潮脑即樟脑。(潮脑膏处方:黄连30克、白芷15克、轻粉、川椒各10克、潮脑6克,共为细末,菜油或麻油调搽)。元·齐德之《外科精义》(公元1335年)记载,“治浑身瘙痒抓之成疮…蚕砂用水煎淋洗”。《外科证治全书》记载,治痒风“外用地肤子、苍耳叶、浮萍煎汤暖浴”。这几种外治法均有良好的止痒作用。

 

局限性皮肤瘙痒症最常见的是阴囊瘙痒症、女阴瘙痒症和肛门瘙痒症。

 

阴囊瘙痒症中医称肾囊风或绣球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记载,“肾囊风乃肝经风湿而成,其患作痒,喜浴热汤,甚者疙痞顽麻,破流脂水”。清·吴谦等《医宗金鉴》记载,“此证一名绣球风,系肾囊作痒,由肝经湿热,风邪外袭皮里而成,初起干燥痒极,喜浴热汤,甚起疙瘩,形如赤粟,麻痒,搔破浸淫脂水,皮热痛如火燎者,此属里热”。详细地描述了此症初起阴囊有痒感而无皮疹,干性,经搔抓后才有继发性皮疹出现。

 

对阴囊瘙痒症的治疗,内服宜清肝经湿热,可用龙胆泻肝汤(《古今医方集成》方: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柴胡、生地各10克,车前子6克、当归、甘草各3克)。外治方面,《医宗金鉴》记载用蛇床子汤熏洗(蛇床子汤:威灵仙、蛇床予、当归尾、土大黄、苦参各15克,缩砂壳10克、老葱头30克,煎水先熏后洗)。《外科证治全书》记载,“用黄丹、枯矾、生牡蛎等分为末,擦散即愈。或以蛇床子同白矾煎汤洗之亦愈”。这些方法应用于临床上,疗效满意。

 

女阴瘙痒症,中医有阴痒、阴疳、阴蚀等病名。当然,阴蚀还可包括急性女阴溃疡、白赛氏病引起的女阴溃疡等病变。

 

《外科启玄》记载,“妇人阴户内有疮名阴疳,是肝经湿热所生,久而有虫作痒”。《外科证治全书》记载,“阴痒,一名阴蚀。阴痒,三虫在肠胃,因脏虚蚀阴,微则痒,甚则痛,或生疙瘩,或脓水淋漓”。《医宗金鉴》记载,“阴器外生疙瘩,内生小虫作痒者,名为阴蚀,由胃虚积郁所致”。

 

对女阴瘙痒症的治疗,内服宜清利肝经湿热及舒肝和血。《医宗金鉴》记载,“宜四物汤加石菖蒲、龙胆草、黄连、木通服之,”(四物汤:熟地30克、当归15克、白芍12克、川芎10克)。清·高思敬《外科医镜》(公元1917年)记载,“暗治饮,治妇人阴蚀”。(暗治饮;当归15克、白芍、茯苓各10克,炒栀子5克、柴胡3克、海螵蛸6克)。在外治方面,多用止痒杀虫的中药熏洗。《医宗金鉴》提出用溻痒汤熏洗(溻痒汤:苦参、狼毒、蛇床子、当归尾、威灵仙各15克,鹤虱草30克,水煎加猪胆汁适量,熏洗)。《外科大成》记载,“治阴蚀作痒……川椒30克,吴茱萸30克,蛇床子15克,藜芦15克,陈茶叶15克,食盐60克,水煎熏洗”。《外科医镜》提出,“治妇人阴蚀,蛇床子30克,川椒10克,明矾10克,水煎乘热熏之,温则洗之”。《外科证治全书》提出,“外用蛇床子30克,明矾15克煎汤淋洗”。这些处方都是临床应用有效的方剂。

 

肛门瘙痒症中医称肛门作痒。《外科大成》认为,“肛门作痒,虫也”。《医宗金鉴》记载,“此证系小儿肛门作痒,由虫蚀也”。《外科证治全书》则说,“肛门作痒或兼赤肿微痛者,虫蚀也。视其下唇内,必生小白疮,或耳之前后,结小核如串珠者是。经云:唇有疮,虫蚀其肛”。这些记载都指出了一部分肛门瘙痒症与寄生虫(蛲虫)有关。

 

对肛门瘙痒症的治疗,内服宜清热利湿,可用土茯苓汤(土茯苓、白癣皮各30克,银花、苦参、生苡仁、茵陈各15克,黄芩、黄柏、栀子各10克)或利湿止痒汤(土茯苓、滑石,生苡仁各30克,茵陈、苦参各15克,萆薢、泽泻各12克,木通10克)。外洗可用前述的蛇床子汤或溻痒汤熏洗,亦可用苦参汤(苦参、蛇床子、银花、野菊、地肤子各30克,白芷、黄柏、大菖蒲各15克)煎水熏洗。《医宗金鉴》及《外科证治全书》均提到“外用雄黄、铜绿等分为末撒之”。此法有止痒杀虫作用,但要留意部分患者应用后局部会有过敏反应。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