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针灸临床 我要投稿
常见急腹症的针刺治疗
作者:盛灿若 2024-02-02 [针灸临床]

急腹症是以急性腹痛为主要症状的腹腔内脏器疾病的总称。临床上分内科急腹症与外科急腹症二大类,常见的包括有较简单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较复杂的急性肠梗阻等多种疾病,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是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来势区。因此必需正确、及时作出有效的处理,如重视不够或处理不当,轻则贻误病情,延长病程,增加病人不必要的痛苦,重则使病情迅速恶化,可在很短时间内发生休克而死亡。

针刺治疗急腹症,有它一定的疗效,对某些急腹症患者的早期应用,效果更为显著,可以单用针刺而治愈。但针刺治疗急腹症,不是万能,有些急腹症的病人,仅可作为一种辅助疗法,甚至有的不适应针刺治疗,即使在同一类型,同一疾病的不同病程中适应与否亦有区别,因此,严格掌握针刺治疗急腹症的适应症,是针刺治疗急腹症成败的关键所在。

中医学认为急腹症大多属于六腑病变,而六腑本身的生理功能是以通为用,其气化运行,泻而不藏,满而不实,动而不静,降而不升。在某种情况下,由于受了物理、化学、炎症等等不同致病因素的影响,加之机体本身抗病能力的减弱,使六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形成阻塞不通,“不通则痛”,因此不通是形成急腹症病机上的关键所在,而腹痛是急腹症在临床上的共同症状,所以“通则不痛”是治疗急腹症的主要原则。

针刺疗法,一方面具有活血、行气、通络、解痉、止痛、消炎等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就是它的根本作用)能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帮助机体增强抗病的能力,以此来消除致病因素,促使疾病向愈的方向转化,最后达到治愈急腹症的目的。现把常见的几种急腹症的针刺治疗介绍如下,供作临床参考。

 

01

PART

急性阑尾炎

本病是外科中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中医称“肠痈”,一般由于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使肠胃气血运行受阻,而致气血停滞,传导失常,邪热雍遏肠中,而发生恶寒,发热,、浑身无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右下腹疼痛,麦氏点出现压痛与反跳痛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血液中白血球总数及中性增高。

针刺治疗适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对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等类型,需要配合药物治疗,或手术疗法。

 

取穴:

1.主穴:右下腹麦氏点天应穴(痛点),阑尾穴(足三里下一寸)。

2.配穴:恶寒发热者加大椎、曲池,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者加中脘、天枢、足三里。以上穴位,均用深刺,留针,强刺激,每十分钟捻转一次,我们在临床上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采用一针久留法,即用2~3寸毫针,直接刺人右下腹压痛点,然后将针柄弯曲,用胶布固定于腹壁上,24~36小时后取出,在留针期间,病人仍可轻微活动。

3.注意点:针刺后4~6小时,患者右下腹痛不但不减轻,相反地疼痛越来越重,体温持续下降,或继续上升,白血球总数逐渐增加,说明阑尾有穿孔的可能,此时需配合其它治疗。如果阑尾已穿孔而形成阑尾脓肿,仍可采用针刺治疗,在阑尾脓肿四周各针一针,促使脓肿逐渐吸收,每日针刺二次,但不宜直接刺入脓肿局部,以免使脓液外溢,并发腹膜炎。

 

02

PART

急性肠梗阻

本病由于肠道内容通过障碍,而造成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其原因为暴饮暴食,寒热不适,以及湿邪和虫积阻滞,以致肠道气机不利,气血闭塞不通,出现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等主要症状,实验室检查,白血球总数一般常升高。X线检查,可见小肠有气体和肠腔液平面存在。

针刺治疗适用于低位性,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对绞窄性,嵌顿性肠梗阻,以及肠道畸形等引起的肠梗阻,需要配合药物治疗,或手术疗法。

取穴:

1.主穴:天枢、气海、归来、大肠俞、足三里。

2.配穴:中脘、内关、上巨虚、中髎。

以上穴位除四肢穴位外,躯干部穴位深刺2寸左右,留针,强刺激,每天2~4次。

3.注意点:针刺后2~4小时,腹痛加剧,腹胀逐渐明显,此时应严密观察病情,一般地说,不宜连续针刺治疗。

 

03

PART

急性胆囊炎与胆结石

胆囊炎与胆石症,在针刺取穴方而,大同小异。本病的原因一般由于精神郁结,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外邪侵袭等引起气血郁结胆腑,或湿热瘀结中焦,影响胆腑疏泄通降的功能,使体内代谢障碍,胆汁外流不畅,因此出现黄疸,右上腹部疼痛,且向右侧肩胛部放射,严重的出现绞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恶寒、发热,甚至出现休克。实验室检查,血液中白血球总数及中性升高。

针刺治疗适用于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总胆管泥沙样结石。对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原发性胆管结石,需要药物治疗,或手术疗法。

取穴:

1·主穴:期门、支沟、阳陵泉、胆囊穴(阳陵泉下一寸),胆俞、膈俞。

2.配穴:中脘、内关、足三里、丘墟、肝俞,以上穴位,除躯干部外,四肢穴位均用强刺激,留针,每日2次。

3.注意点:急性胆囊炎,针刺后2~4小时右上腹痛无明显改善,或继续加剧者应防止胆囊穿孔,或发生中毒性休克,不宜继续针刺治疗。

 

04

PART

胆道蛔虫症

本病由于蛔虫进入胆道所致。蛔虫寄生于肠腔内,但如果由于劳累过度,驱蛔不当,脏腑虚寒,消化系统内在环境改变,蛔虫乘机进入胆道,以致胆道阻塞不通,发生上腹部稍偏右方阵发性剧烈疼痛,且有恶心、呕吐、部分病人可以出现黄疸。

针刺治疗适用于单纯性胆道蛔虫症,效果较好,它能解除痉孪,缓解疼痛,使蛔虫从胆道排出。对有并发症型(如胆管炎等)的胆道蛔虫痛,需配合其它药物治疗,或手术疗法。

取穴:

1.主穴:迎香透四白、期门、阳陵泉、胆囊穴、支沟。

2.配穴:人中、灵台、肝俞、胆俞。

上穴迎香透四白从迎香进针,向上斜刺,沿皮下到四白穴,要求审胀感觉向四周扩散,且持续捻转3~5分钟,刺胆囊穴时,其胀感觉尽可能使其向上传至膝以上。

3.注意点:针刺后2~3小时。腹痛加剧,腹压痛及肌紧张感明显者,应防止胆囊穿孔,或有其它并发症,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05

PART

急性胰腺炎

本病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情志不畅,或胆道发炎,蛔虫感染等致使胰液排出障碍,气滞血凝,阻塞中焦,使脾胃与肝胆之气通降疏泄失调,发生上腹部持续性剧痛,且向腰与肩部放射,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腹胀、黄疸、严重的可以出现休克。实验室检查,血液中白血球总数及中性增高,血与尿中淀粉酶测定升高。

针刺治疗适用于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宜慎用。

取穴:

1.主穴:上脘、中脘、梁门、内关、足三里、下巨虚。

2.配穴:脾俞、胆俞、阳陵泉、丘墟、曲池,以上穴位,躯干部宜浅刺,四肢穴位应深刺,强刺激,每日2~3次,每次留针30分钟。

3.注意点:针刺后1~3小时,如出现全腹压痛,肌紧张明显,持续高热不退,甚至腹胀,腹水等症状时,需同时使用药物或其它疗法。

 

06

PART

尿路结石病

尿路结石病一般指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结石而言,中医学中称为“淋症”,其原因由于肾与膀胱气化失常,湿热蓄积下焦,外邪感染等导致尿液的理化改变,而逐渐形成结石,出现腰、腹痛、腹压痛、尿急、尿频、尿痛、血尿,甚至排尿困难,如合并感染,可见恶寒,发热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尿中可见红血球。X线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膀胱镜检查均可发现结石阴影。

针刺治疗适用于较小的结石(直径小于1厘米)。对较大的结石,一般不易排出,需配合其它疗法。

取穴:

1.主穴:肾俞、膀胱俞、中极、关元、水道、三阴交、太谿。

2.配穴:气海俞、中极、阴陵泉、曲泉。以上穴位,均用中等刺激,留针,每日治疗1~2次,针腹部穴位时,刺尖斜向内下方,刺人二寸,胀感觉放射至阴部为佳。本病的病程,一般较长,所以要耐心治疗,治疗过程中,需大量饮水,并适当步行活动,以利结石的排出。

3.注意点:如在急性发作期,结石直径又大于1厘米者,且有梗阻现象,或合并感染。在这种情况下,有导致尿闭,肾孟积水和肾功能不良者,需要同时采用其它疗法。

 

07

PART

肾绞痛

本病约有半数患者是由于肾脏结石而引起,故一般均放在肾结石内论治,但在临床上有不少患者,一时难易查明原因的发生肾绞痛,这类患者的针刺治疗,效果较好,所以在这里单独介绍。本病主要由于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不利,湿热之郁蕴积下焦而引起。主要症状为一侧或二侧(肾区)腰与侧腹部,突然发生剧烈的穿刺性的绞痛,阵发性加剧,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部分病人可以出现昏倒或休克,同时伴有恶心呕吐。

如由于结石而引起的肾绞痛,可以出现尿频,尿痛,血尿等症。合并感染则有恶寒,发热。针刺治疗适用于较小结石和其它功能性病变引起的肾绞痛。

取穴:

1.主穴:肾俞、中髎、章门、气海、阴陵泉、三阴交、太谿。

2.取穴:命门、志室、腰阳关、大横、曲泉。以上穴位,均深刺,用强刺激法,留针30分钟,每5~10分钟捻转一次。

3.注意点:针刺后二小时,如绞痛不减,病人汗出不止,面色苍白,可能为结石嵌顿,需要配合其它治疗。

上述是几种常见急腹症的针刺治疗方法,还必须强调指出,急腹症毕竟是变化多端,易于恶化的急性病,因此在治疗时,必须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严密观察病者的全身情况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的变化,及时、有效地采取必要的措施,这样才能确保安全。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