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临床 我要投稿
乌梅丸治慢性结肠炎经验
2023-09-07 [中医临床]

尤松鑫经验

 

 

一般认为乌梅丸所治的寒热错杂证是指膈间有热、肠中有寒的上热下寒证,方中黄连、黄柏乃清泄上热之用。

然尤老师认为,若论清泄上热之功,当首推黄芩、山栀子,而非连、柏,仅仅谓其清泄上热,意犹未尽,缺乏说服力,从而也说明不能单纯从临床症状表现去理解寒热错杂。

尤老师则根据久泻久痢的病程特点、病理传变规律并综合其临床常见的症状,从病机的角度把此寒热错杂理解为正邪两个方面的交杂并见。

正者,正气之虚,久利迁延每易伤气伤阳而累及脾肾,肠胃功能衰弱;

邪者,邪气留恋,泻痢若经久不愈多因内有积滞,日久郁而化热化湿,从现代医学而言,相当于肠道中的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窃居日久,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虚衰。如此邪实正虚,病情复杂,治疗也较棘手,故导致泻痢缠绵难愈。

慢性久利正气已虚,邪气未尽,其治疗如专事清化导滞则徒伤其正,如一味扶正固涩则恋邪碍积,唯扶正祛邪是其正治,乌梅丸于此甚为熨贴。

尤师分析该方用药:附、姜、椒、桂之属温补脾肾、振奋中阳;党参、当归调气和血;因久利正虚易致大便滑脱不禁,故有酸敛之乌梅涩肠固脱。此为扶其正。

祛邪则有对泻痢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连、柏,清肠化湿。综观全方,温清敛补,扶正祛邪,于久痢虚实夹杂者方证合拍。

至于连、柏治痢,古代医学文献早有记载,如《千金要方》载治热痢方24首,其中用黄连者达17方,载治冷痢方28首,其中用黄连者达15方。

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连、柏所含的小檗碱对志贺氏、福氏、宋内氏痢疾杆菌等多种肠道致病菌有明显的抗菌消炎作用。

古今文献均肯定了连、柏为治痢的特效药物,所以尤老师指出,尽管连、柏苦寒可克伐脾阳,但通过与大队温中散寒药的配伍,则可扬其杀菌止痢以驱除病邪之长。

此外,他还分析了连、柏与辛温散寒药配伍的综合效用。

其一,乌梅丸方中之温阳散寒药附子、细辛、干姜、桂枝、蜀椒均为大辛大热之品,药性燥烈,药力峻猛,配伍药性与之相反的苦寒药则可制其辛温燥烈之性,不使药力过偏有损其阴或拒药不入。

真如王淼达《汉方简义》所说:“因脏寒而遽投以辛热,恐拒而不纳,故借以为反佐”,亦所谓“因其主药之偏而为监制之用”之意,从而使二组药物的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其二,连、柏苦味与姜、附等辛味和合,苦辛通降,顺气开病,健胃和中,可以调整肠胃的消化功能,则有利于慢性久痢患者肠胃功能的恢复。

尤老师从乌梅丸扶正祛邪立论阐明了其治久泻久痢的作用机制,并以此指导治疗诸多慢性泻痢的临床实践。其治久利,以迁延经久,反复不愈,正气已伤、邪气未尽之虚实夹杂证为主要对象。

正虚以大便稀溏,腹痛隐隐,腹中鸣响,或有冷感,喜于按揉暖熨,肢冷脉迟等为见症;邪实则抓住滞下不爽,泻而欠畅,有后重感,大便内夹黏冻或黏液,腹胀纳呆,苔腻等要点。

兼有上热者加黄芩,久痢便中夹有黏白胶冻者加阿胶珠、白芍;脾胃气虚明显者加芡实、山药;利下不爽,或腹痛甚而泄泻,泻后痛减,为内夹积滞,加山楂、神曲、槟榔等以消导。

休息痢 杨某,男,46岁。

1988年10月25日初诊。急性菌痢经治未痊愈,恙延半年,屡发屡止。

最近因出差劳累诱致痢疾发作,下痢清稀,夹有白色黏冻,痢而不爽,日行2~3次,腹部隐隐冷痛,稍感后重,纳食尚可,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腻,脉细。证属脾虚湿热留恋。

药用:炙乌梅3g,细辛2g,淡附片、淡干姜、炙桂枝、黄连各3g,黄柏、当归、白芍、阿胶珠、焦山楂各10g。日服1剂。

11月11日复诊,腹痛已解,下痢得止,大便成形,精力渐充。以后曾有多次因劳累过度或饮食不慎诱作痢疾,予乌梅丸方加减治疗,随服随愈。

按“休息痢多因兜住太早,积不尽除,或因痢愈而不善调理,以致时作时止”。(《证治准绳·卷六》)。

本例即因急性菌痢失治而转为慢性休息痢,脾胃阳气已伤,肠府余邪未除,虚实夹杂而以脾胃虚寒为主。

投以乌梅丸温清敛补、扶正祛邪,加白芍、阿胶珠合当归以养血和血,阴柔之品克其大寒大热刚烈之性;加焦山楂和胃消导以助运化。

全方酸甘苦辛通降合剂,用治慢性休息痢而能霍然病释。

 

 

慢性结肠炎

孟某,女,16岁。1985年10月25日初诊。

慢性泄泻病历年余,近来大便时作溏泄,状如鹜溏,内夹白色黏液,稍有饮食不慎即诱发大便泻下次数显著增加,脘腹隐痛,且有鸣响,纳谷不香,时有头痛,面色萎黄无华,舌苔薄腻,脉细。

同年9月15日作下消化道内镜检查,提示为:慢性结肠炎、直肠息肉。

辨证属脾虚湿盛、健运失司,拟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减:炒白术、茯苓、薏苡仁、白扁豆、炒白芍、炒防风、葛根、诃子各10g,陈皮、木香各5g,日服1剂。

11月1日二诊:诸症无明显进退,便泻不止,夹杂多量黏液,腹痛喜温按。

详审前医所投之药,均为运脾渗湿之品,遂改弦易辙,仿乌梅丸意出入:乌梅、干姜各3g,淡附片、陈皮、木香各5g,黄连2g,党参、炒白芍、炒白术、茯苓、薏苡仁、诃子、扁豆各10g,日服1剂。

11月8日三诊:腹泻基本控制,腹痛缓释,大便软能成形,未见黏液,继守原方调理善后。

按 患者慢性腹泻延及年余,腹痛鸣响,脾湿较著,故先投运脾渗湿、疏肝调中方,然药不奏效。

遂不拘前法,从温散中焦虚寒、清除肠中余邪着手,试投乌梅丸,原方参入涩肠、温中、益气之乌梅、姜、附、党参,因其中寒较著,故轻取黄连2g。

历年宿疾,竟能不期而愈。

[过伟峰,尤松鑫副教授用乌梅丸治久痢的经验,辽宁中医杂志,1989(11):3]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名医用名方》,张栋、宋春燕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杏林传道 分享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