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临床 我要投稿
全国名中医李乾构:辨治慢性胃炎经验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3-08-30 [中医临床]

重视脾升胃降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原因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痞”等范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李乾构一贯主张的中医发病观点,慢性胃炎为慢性消化道疾病,病久必有脾气虚弱存在。脾胃虚弱、升降失常为基本病机,强调虚是本质、滞是核心。故脾虚气滞为慢性胃炎基本证型,虚则邪聚,临床上以虚实夹杂证多见。

 

治疗上,李乾构主张补脾重在运,尤其重视调畅中焦气机;且宜脾胃同治,健脾通滞并用,以恢复脾升胃降为要。脾胃同居中焦,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升胃降功能正常是全身气机升降的基础。倘若升降失调,出入障碍,则发生病理现象,甚至有升无降,有降无升,而两极分化,出入停顿。《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血孤危,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而中焦气机调畅,则滞无所成,湿无所生,邪无处藏,生化自行。故恢复脾胃的升降是治疗的关键。

 

 

古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概述了脾胃疾病的病理特点。现代人“腑实脏虚”证在循证医学中亦占大多数。故李乾构在治疗脾胃病中,首推四君子汤,强调顾护脾胃之正气,恢复脾胃之正常运转机制;此外,还抓住六腑以通为顺的特点,治疗用药通滞降胃为要。李乾构善用通法,但强调通法含义广泛,一切祛邪之法都可包括在内,如温散寒邪、祛湿化痰、理气化滞、活血散瘀等,治疗用药以证从之,不可单纯攻下通腑,目的是恢复脾胃正常运化功能。

 

胃与大肠同治

 

 

李乾构主张胃与大肠同治。因慢性胃炎虽病位在胃,但胃和大肠相互影响,所谓“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临证时李乾构重视患者排便情况。如脾虚便溏者,用焦白术,便秘者用生白术;中焦虚寒便溏者用炮姜,便秘者用干姜;阴血不足便溏者用乌梅、葛根,便秘者用当归、何首乌、火麻仁;食积便溏者,用焦神曲、炙鸡内金、槟榔,便秘者用莱菔子、生鸡内金;湿浊内蕴便溏者,用砂仁、薏苡仁,便秘者用豆蔻、杏仁;湿热见便秘者用大黄等。临床常见大便转为正常时,胃痛、胃胀亦随之缓解。

 

肝脾同治

 

 

李乾构治疗慢性胃炎,重视肝脾关系,认为病位虽在胃,但与五脏相关,犹系于肝脾。人体气机的升降开合,转输在脾,调理在肝。治肝有多法,但平肝药、伐肝药过频,则人身之气化必有所损伤;疏肝药多升散,能升发条达,但易伤气耗阴。肝气贵在调畅,对肝气横恣者,若强制之,容易激发其反动之力。故李乾构治肝主张养肝柔肝,慎用伐肝之法,因肝阴肝血常不足,肝体阴而用阳。

 

 

李乾构除常用当归、白芍等养肝外,还善于通过治脾来补肝。前人有“厥阴不治,求之阳明”“调其中气,使之和平”之论。张锡纯亦有“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即有时少用理肝之药,亦不过为调理脾胃剂中辅佐之品”的治法。据此,李乾构在治疗慢性胃炎时,若有肝血虚者,常用逍遥散;肝气虚者,方以黄芪为君,配白术、党参补脾胃,以桂枝、柴胡助脾气上升,以陈皮、厚朴助胃气下降。诸药相伍,使清升浊降,起到不专事理肝气而肝气自理的作用。

 

顾护胃气

 

 

李乾构认为,治疗慢性胃炎,顾护胃气,不仅体现在姜、枣、草、参组合的补中益气方面,亦体现在通过祛邪外出,恢复脾升胃降功能,如常用五泻心汤,使中焦得平,邪气得除,胃气得保;又以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祛燥热内结,顺承及顾护胃气。另外,更体现在慎用寒药方面。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固然没错,但李乾构在具体使用清热方药时,严格遵守辨证论治原则,如气郁化热证使用化肝煎或芩蒲饮加减,阴虚胃热证使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对湿热中阻证,治宜化湿清热,用药根据湿与热偏胜而定。对胃镜病理所见,可供辨证参考。若有热证,胃黏膜充血、糜烂显著者,适当加用清热之品。如证属脾胃气虚、肝胃气滞者,虽病理提示炎症病损,亦不可过多运用清热药物,免致损伤脾胃,加重寒凝气滞;且不可过用苦寒,中病即可,勿多用久用。

 

(本文摘编自《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年12月第18卷第12期)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内容整理自:《中国中医药报》2022年8月10日第五版,张琳、邓晋妹、朱培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