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名医论坛 我要投稿
全国名中医刘宝厚:论治肾脏病经验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3-07-10 [其它] [名医论坛]

刘宝厚,全国名中医,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专注肾病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如“标本兼治,扶正祛邪”“湿热不除,蛋白难消”“瘀血不去,肾气难复”等,值得深入学习,继承发扬。现将刘宝厚从湿热辨治肾脏病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肾脏病湿热证成因 

 

 

肾为水脏,主调节水液而司开合,如《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肾脏病中湿热形成的原因极其复杂,既有外感所致的,也有湿热内生的,还有内外合邪以及药物、饮食等原因,皆可导致湿热证。但更进一步分析其成因,则可发现无论是外感所致,还是内伤所为,其中湿邪的存在是最终酿成湿热之证的前提条件和关键环节。因为就外感之邪而言,不仅湿热相合侵入机体能形成湿热之证,而且即使是单纯的湿邪入侵,日久化热,亦可成湿热之证。内生湿热证的形成也是先有湿邪,然后或郁久化热,或与外感火热相抟而成湿热之证。可见有湿才能形成湿热,只是形成的速度有急有缓,没有湿邪存在的前提条件,单纯的热邪终不能酿成湿热,外感、内伤都是如此。

 

根据历代医家论述,结合现代临床分析,刘宝厚认为湿热的产生大概有以下几种因素:1、居处卑湿,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湿蕴于中,脾失健运,湿邪郁久化热,而成湿热。2、劳倦过度,损伤脾气,加上饮饱失调,脾气亏损,累及肾气,水湿内生,郁而化热,酿成湿热。3、素体阴虚,或病后体弱,复感风热之邪,外邪与内湿相合,郁而化热,亦成湿热。4、长期服用大量激素,每致损真阴,抑真阳,使机体阴阳失调,水火失济,气化之机怫郁,水湿无以运行,内蕴为患,致使形成湿热之证。

 

 

 

肾脏病湿热证特点 

 

 

湿热与感染的相关性 在肾脏病过程中,感染是引起肾病加重和复发的主要原因。肾病患者病情迁延,易反复感染与湿热致病病程较长,湿热蕴蒸缠绵难解的特点相似。刘宝厚通过收录研究574例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对本证和标证的关系作了分析,发现在365例慢性肾炎中有湿热证者209例,占57.26%,209例肾病综合征中有湿热症者147例,占70.33%,足见湿热证的发生率很高。且发现湿热型肾脏病患者大多与继发感染有关,尤其与一些隐性的感染病灶有关。上焦湿热,常见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皮肤疔疮疖肿等;中焦湿热,多见于急慢性胃肠炎、胆囊炎等;下焦湿热,常见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盆腔炎等。

 

湿热与蛋白尿的相关性 多种因素可形成湿浊或湿热交织,伤津耗气,使脾肾失于滋养,虚损更甚。脾虚则统摄失司,清浊不分,谷气下流,精微下注。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不易驱除,热为阳邪,性主开泄,肾受邪热熏灼而失统摄之能,致精关开多合少,使精微物质从小便漏出,形成蛋白尿。可见湿热可导致肾病蛋白尿的发生。湿热之邪黏滞,病势往往缠绵不愈,使尿蛋白不易消退,湿热未尽而蛋白尿迁延不愈或反复出现也是肾病的一大特点。因此刘宝厚提出“湿热不除,蛋白难消”的观点。

 

刘宝厚认为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将湿热与现代医学之感染认识结合,认为感染和湿热的病机相同,只是中西医从理论上认识有所不同,因此主张肾脏病患者若有感染病灶存在,临床上就呈现不同程度的湿热证候的表现,治疗必须根据湿热的轻重缓急,采取标本兼治,或急则治标的方法,彻底清除湿热,才能收到好的疗效。否则湿热留恋或湿热未净,过早应用温补之品,就会造成闭门留寇之弊,导致蛋白尿长期难消。

 

 

 

从三焦湿热论治肾脏病 

 

 

上焦湿热 上焦湿热者,主由肺受。以肺为华盖,其位最高,湿热上犯,肺必先受。肺为水之上源,司宣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受邪则郁闭,通调水道失司,三焦气机不畅,则气化不利,湿邪留滞。主要表现为身热不扬,午后较甚,咽喉肿痛,或皮肤疮疡,口干不思饮。湿热之邪壅滞肌肤、咽喉,经络阻滞,故见咽喉红肿疼痛,或皮肤疮疡,口干不思饮;湿热蕴肺,肺气闭郁则身热不扬、午后较甚,咳嗽、咳痰不利。湿热邪气在肺,治宜先宣肺气,通畅三焦,轻扬宣化、开郁化湿,使肺得宣降,三焦通畅,湿自布散,肺宣湿开,则热随湿去,诸症亦可消除。药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青风藤、龙葵、蝉蜕、益母草等。如有蛋白尿者,加水蛭、地龙;有血尿者,加三七、琥珀。

 

中焦湿热 湿热羁留于中焦,其以脾胃受病为主,气机升降失司。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失健,易生内湿,且亦易感外湿。脾喜燥恶湿,湿盛则困脾;胃喜润恶燥,热盛则伤胃,故脾胃常为湿热病变的中心。主要表现为脘闷纳差,倦怠肢困,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湿热蕴蒸,气机阻滞,阻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常,肝胆疏泄失常,故脘闷纳差,倦怠肢困,口黏口苦,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其治则以治湿为主,因热为湿阻,湿不祛则热不消。故以开湿郁而畅中焦,燥湿邪且不可增热,使气机调达、三焦通畅,给湿邪以去处,湿去而热清。采用藿朴夏苓汤(《医原》)加减治疗,以宣通气机,燥湿利水。药用藿香、半夏、赤茯苓、生苡仁、杏仁、白蔻仁、猪苓、泽泻、厚朴、淡豆豉等。

 

下焦湿热 下焦湿热,主要责之膀胱,大、小肠。主要表现为尿灼热或涩痛不利,肛门部灼热潮湿,脉滑数等。湿热下注膀胱,则小便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湿热下注大肠,则肛门部灼热潮湿。湿为阴邪,湿热伤人,常表现为湿遏热伏、阳气郁闭不宣之象,若不深究病机,误用温药宣通阳气,势必助长湿热,加重病情。药用金银花、龙葵、石韦、地榆、海金沙、乌药、益智仁、滑石、甘草等。如有恶寒、发热者,加柴胡、黄芩、连翘;血尿加小蓟、藕节。

 

上述是刘宝厚从湿热角度辨治肾脏病的经验,虽然将其进行了初步归纳,但仍不能全面反映临证之精技。在临床上,刘宝厚常灵活变通,对个别病例尤为审慎辨证,正确施法,并不拘泥和机械地应用。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内容选自《中国中医药报》2023年6月30日第五版,商俊芳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魏锦慧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