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投资贸易 我要投稿
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现状及产业升级对策分析
来源: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8-09-15 [贸易] [投资贸易]
中药配方颗粒是由单味中药饮片经水提、浓缩、干燥、制粒而成的,可供医生临床直接配方应用的颗粒状中药,又称为“免煎汤剂”、“方便汤剂”、“固体汤剂”。由于传统中药水煎剂的制备过程繁杂,难以满足现代快节奏工作与生活的要求。为符合用药即取即用的方便性需求,中药配方颗粒应运而生。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中药配方颗粒的相关文献,回顾与总结了中药配方颗粒的相关政策法规及研究现状,并针对其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 中药配方颗粒相关政策法规及发展沿革

 

我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倡导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2001 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中药配方颗粒管理暂行规定》,开始将“颗粒性饮片”正式命名为“中药配方颗粒”,并纳入到中药饮片管理范畴,实施批准文号管理。此后至今,中药配方颗粒的管理一直处于试点状态。 2015 年 12 月 24 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出台《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 》,提出中药生产企业只需经过所在地的省级食药监部门批准,并在企业的药品生产许可证生产范围内增加中药配方颗粒,再按照《中药配方颗粒备案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向所在地省级食药监部门提交备案资料后即可生产。 2016 年 2 月 26 日,国务院又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 2016—2030 年 )》,明确将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表 1 列出了中药配方颗粒的相关政策法规。

 

表 1  中药配方颗粒的相关政策法规

 

2  国内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概况

2.1 中药配方颗粒的初探研究

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市粹华药厂就已对近百种常用中药作过单味提取,然后在临床上配伍应用。20 世纪 50 年代,广东省的星群制药厂和江西省的培康药房创新使用煎煮的单味中药水剂代替中药饮片,疗效好、服用方便,深受群众欢迎。20 世纪 70 年代,周异群等率领团队对单味药材煎煮液进行混合,研究了 101 种中药饮片单煎与合煎的工艺。1984 年,上海中药厂的张志伟工程师提出了从中药汤剂到配方颗粒改革的设想。此后的十几年间,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围绕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以及单煎、共煎的临床疗效对比进行了广泛研究。

2.2 中药配方颗粒的快速发展

2001 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中药配方颗粒管理暂行规定》,并首次批准了广东一方、江阴天江 2 个试点生产企业,之后先后增加了北京康仁堂( 红日药业 )、华润三九、四川新绿色和广西培力药业作为试点生产企业( 表 2 )。2005 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配方颗粒小组,并于 2008 年对各试点单位进行调查研究。2009—2014 年,经过专家多次工艺标准技术讨论,国家药典委员会建立了多味药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在探索中前进,2016 年 8 月 5 日国家药典委员会发布了《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 征求意见稿 )》,提出了标准汤剂的概念,对于规范配方颗粒生产,促进配方颗粒质量标准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表2 6家中药配方颗粒试点企业的情况

 

 

3 中药配方颗粒存在的问题

3.1 中药饮片质量和规格问题

中药配方颗粒以中药饮片为原料,经适宜的工艺制备而成,因此中药饮片的质量和规格直接影响配方颗粒的生产和质量。中药材“一药多源”现象普遍存在,地域不同导致原料药存在质量差异。药材在基原种类、生长条件、药用部位、加工炮制等方面影响中药饮片质量和规格,而饮片大小、规格、投料方式等影响出膏率、转移率及颗粒成品量。饮片切制规格的不同导致有效成分提取率不一致,如饮片厚薄有差异,厚片在提取过程中可能存在提取不完全的情况。不同批次饮片的炮制方法影响饮片投料,批间缺乏一致性及投料饮片不具有代表性,使饮片成分含量差异大,也影响配方颗粒的质量。

3.2 生产工艺与设备的影响

中药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基本为水提,影响了中药饮片里难溶性成分的利用,制约了难溶性药物制成中药配方颗粒的应用。此外,后续加工中的离心、浓缩、干燥、制粒、包装等操作过程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如浓缩的温度、时间、压力,干燥的方式、温度、时间等不一致引起制剂成分的变化。制药设备缺乏统一的规格标准,即使使用同一种设备,不同厂家的制备工艺参数也不一致。在生产过程中尚无统一的方法、设备、工艺参数和操作规程,过程控制方法的研究和应用还比较薄弱,这些现象均导致了配方颗粒批间一致性和质量均一性的问题。

3.3 缺乏统一的国家质量标准

由于药材来源、饮片炮制、生产环节、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制约,中药配方颗粒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质量标准。目前,生产企业多依据自身的条件以及以往的生产经验探索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采用的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存在差异,引起不同厂家的产品质量存在一定差异,最终影响临床药效的稳定性。

 

 

4 促进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的策略与措施

4.1 建立原料药及饮片标准

在建立原料药材标准时,应在符合中国药典的基础上对原料药材进行溯源,明确其种植基地、培育方法及采收季节,规定药材混批投料方法,保证批次间均一性。制定中药材主产区种植区域规划,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制定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贮藏技术标准,以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完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储备。同时采用一测多评技术 ( 利用中药有效成分内在的函数关系和比例关系,采用只测定一个成分,同时获得多个成分同步测定的计算结果 ) 对中药材及其饮片进行质量评价。建立具有饮片特色的“饮片质量标准物”,将炮制前后物质基础以及药性、药效机制、药动学等的研究成果为提高饮片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4.2 中药配方颗粒的精细化生产工艺

中药配方颗粒的精细化生产,应注重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制粒、包装等工艺的研究,结合具体的饮片品种、性质及用途,选择合适的提取溶剂和提取方法。若含挥发性药材,可采用新型实用的设备,如伍振峰等研究的一种挥发油多效分离装置,具有得油率高、转移率高、乳化少、油水分离效果好、能耗低等优点。对于浓缩、干燥、制粒及包装环节,应结合制剂物理性质优选浓缩、干燥及制粒方法,改良包装,同时采用均匀设计、正交设计、响应面法等优化工艺参数,创新并完善生产工艺,多方位、多角度地研究中药配方颗粒的精细化生产工艺。

4.3 中药配方颗粒的精细化管理研究

企业对中药配方颗粒的精细化管理研究是将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过程进行逐步细化,实现药材标准化、工艺规范化、生产智能化、质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和存储信息化。在药材前处理、提取、分离、浓缩、干燥、成型等工艺环节,要确定其工艺参数与产品质量的关系,制定工艺的关键质控点,规范生产工艺,同时通过计算机网络及近红外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监控与智能化检测。通过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的精细操作,期望提高整体效益,构建科学管理体系,实现企业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4.4 建立设备自动化智能化体系

中药配方颗粒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还较低,从原药材或饮片到中药配方颗粒缺乏成套设备,严重制约着中药配方颗粒的产业化发展。2015 年 5 月国务院印发的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文件《中国制造 2025》及 2016 年 2 月 26 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16—2030 年 ) 》都要求,为全面提高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要加强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提升中药装备制造。必须要开发一批中药制造机械与设备,提高中药制造业技术水平与规模效益,实施中药绿色制造工程,严格执行《中药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21906-2008),建立中药绿色制造体系。在研发设备的同时应尽量避免主药指标性成分的损失和破坏,最大限度地保留中药有效成分,制造出具备高效、节能、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适应大生产等特征的专用型设备。

4.5 健全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中药配方颗粒缺乏符合行业生产的统一的质量标准,其制备工艺千差万别,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应从原料药材标准化、饮片标准化、中间体标准化、成品标准化研究入手,使生产过程标准化、技术规程规范化、临床用药精准化,建立起中医药“整体观”标准模式,以保证不同厂家、不同批次产品质量的稳定均一性和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性。在原料药材标准的基础上,要根据现行版中国药典中饮片的相关要求及炮制通则的规定,建立饮片的标准化质量控制体系;以标准汤剂为参照标准,通过出膏率、转移率、含量及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等指标,建立中间体的标准化质量控制体系。如代云桃等以金银花为例建立了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方法。结果表明,以出膏率、转移率为参考指标,金银花标准煎液质量均一性良好。成品标准应建立与药效相关的活性成分或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项,采用指纹图谱及生物活性评价等方法来进行整体质量评价。马露等以厚朴干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为例,探讨了厚朴配方颗粒的药效学评价方法。结果显示,厚朴配方颗粒与传统水煎剂的药效作用相近,初步建立了客观评价单味配方颗粒药效学的方法。

4.6 加大政策支持与基础研究

中药配方颗粒的独特优势能够弥补传统饮片的不足,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国家需要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力度,集成国家相关计划支持中药配方颗粒的创新发展,促进中药配方颗粒品种和使用形式的推陈出新,扩大中药配方颗粒的市场需求。在政策上,应尽快结束中药配方颗粒的试用状态,给中药配方颗粒以正式的、合法的地位,以便于推广应用和促进中药配方颗粒的产业发展,为其向科学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基础研究上,借助国家对中医药的扶持,加大对原生药材基源地、炮制工艺等技术的研究,建立种植、炮制、制备、成品等一体化产业链,以统一的标准规范,保证成品性质、规格和药效的统一,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促进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4.7 加强交流与技术合作

我国的中药配方颗粒发展较晚,各项生产、制备、检测的技术都比较落后,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的技术。日本汉方药颗粒剂制药在解决等量性和等效性问题上,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要借鉴其研究成果与技术优势,提高成品的质量水平,提高国际化竞争力。中国台湾地区采取复方配方颗粒配合单味配方颗粒的模式,对中药配方颗粒进行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借鉴这样的中药颗粒剂发展经验,有利于创新制剂发展模式。在技术领域,应对中药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等工艺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在对传统炮制经验继承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工艺技术、信息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进行炮制工艺与设备的现代化研究。中药配方颗粒的研发单位和生产企业应加强国际交流与技术合作,提高中药配方颗粒品质,为中药配方颗粒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技术平台。

 

5 结语与展望

 

中药配方颗粒能够克服传统煎剂的缺点,便于调配,服用方便,易于管理与储运,体现了我国中医药的特色和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药配方颗粒在原料药材炮制加工、提取制备、制剂成型和质量标准等各环节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应以传统经典方配方颗粒为依据,深入研究中药单煎与共煎的差异性,探讨中药配方颗粒的作用机制,使配方科学化、投料合理化、制备最优化、疗效最佳化。我们要加快制定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加大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做到“精良选材、精益生产、精密质控、精心制药”,为早日实现我国中药配方颗粒的国际化而努力。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