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融合创新 共促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2022-10-26 [医疗] [医疗资讯]
——2022中华医药产业发展澳门论坛专家发言摘要

10月20~22日,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健康(澳门)品牌展览会在澳门举行。在同期举行的2022中华医药产业发展澳门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中药新药研发、中药产业发展等中医药领域热点前沿话题进行了观点分享,并就“善用澳门与横琴优势发展大健康产业”“生态融合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以下是发言摘编。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推进中药复方制剂产品发展

 

中药材是中国天然药物的主体,也是中医组方用药的重要原料。因为中药材多数具有一定的偏性,所以传统中医治病很少用单味药材,而是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组方用药因人、因病及病情进展而异,通过炮制和配伍,克服药材的偏性,发挥组方药物的作用,以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

经历了千百年临床实践经验积累、沉淀和发展过程,中国形成了博大精深、特有的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部分产品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记载还停留在经验医学的阶段,缺乏基于循证医学的现代临床试验数据,或者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的证据;对其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的科学内涵阐释不够清晰;现有质量监控标准和监控方法与传统药物的复杂体系不相匹配。

我们要加强文化自信,正确处理安全性与有效性、个性化与普适化的关系,同时要激发企业、社会团体创新活力。

推进中药复方制剂产品发展需要转变观念,清醒认识传统中药复方制剂要想真正作为药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按照国际共识,通过科学研究达到“有效、安全、稳定、新颖、可控”等基本条件。同时不能忽视我国已积累的丰富经验,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经验医学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原则采取临床随机试验或真实世界证据方法研究,确认方剂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广大患者具有普遍实用性。国家有关部门和企业自身要高度重视中药复方制剂产品科学内涵的研究,做好顶层设计、全面协调和资金支持。

在研究中,力求尽可能阐明成分与靶点的互作关系。还要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实行积极的开放政策,团结合作全世界的有志人士,积极开展多区域合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中西医结合推动中药现代化

我国患心血管病人数3.30亿,居各类疾病首位,每年有55万人死于由心肌缺血、心肌梗死、高脂血症所引起的心源性猝死。在气候寒冷的黑龙江地区,心血管病发病率更是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已成为该省居民的首位死因。

但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现有的心血管系统疾病药物,特别是调血脂药、调心律失常药,虽有效却存在一定局限性,高效、低毒药物研发有待加强。

如何围绕心血管疾病开展创新药物研发?我们经过研究发现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离子通道的特点和规律,并提出心律失常发生的离子靶点学说,同时依据关键靶点筛选心血管疾病创新药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用现代技术去研发中药,特别是中药复方的开发应用前景广阔。我们还在中药中发现并提取了有效成分,研发出了具有较好抗炎、抗粘连能力的抗术后粘连药品。

目前中药现代化存在不少挑战,如何提高传统中药认可度、怎样使中药研发模式日趋合理、如何提高中药药品市场竞争力等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我认为基础研究对中药研发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要深入机制、不良反应研究,加强中药毒理学研究,提升中药质量,用好中药。

中医药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要将其做大做强,为全人类造福,中西医结合是关键。一是要推动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既要推动原创药物研究,结合现代医学“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特点,促进形成原创性、引领性、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也要注重现代科技交叉融合,加强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在重大疑难疾病治疗和药物研发方面取得国际性突破。二是推动医工结合与中医药现代化,根据中医药理论特点,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解决中医临床诊治问题。

 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中药化学生物学前沿科学基地主任陈红专:探索中药化学生物学研究新领域

 

中药化学生物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选择有重要科学价值的中药为探针,揭示中药活性分子与有机生命活动的交互规律,解析中药复杂体系中活性成分的作用模式,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

中药化学生物学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中药的效应物质和作用靶标是什么、机制如何。我们从化学生物学出发,用新的中药分子作为探针开发新药,比如研究提取的包公藤甲素是国际首次发现具有M胆碱受体激动活性天然莨菪烷化合物,解析M2胆碱受体与包甲素类似物受体—配基互作的构效关系(SAR),成为我国重大中医药成果之一,载入我国有机化学和药理学规划教材。

在对肠道微生态的靶点研究中,中药化学生物学同样有着特殊意义。通过研究中药调控菌群响应模式、菌群依赖模式和菌群代谢模式等证实对全身性疾病甚至脑部等疾病都有调控作用,这个领域对中药工作者来说机遇与挑战共存。

在临床研究中,中药有巨大的多样性和资源的原创优势,与西药“以靶找药”的方式不同,中药“以药寻靶”的研发过程需要化学生物学的参与。如今中药化学生物学研究有了很多新工具,未来这个领域可能会有更多新的发现,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非常期待中药化学生物学能够为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澳门中药研发中心主任王一涛:争创国家中药创新高地

 

中医药研发制造是澳门产业发展重点。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生产基地和创新高地,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国特色的医药创新研发与转化平台。2021年底出台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中提出发挥澳门中药研发中心的平台作用,不断完善澳门中药研发中心平台功能,强化协同创新机制。

在中医药传承创新上,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于2002年创建,为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打下了基础,逐渐形成了国际创新人才培养平台。2010年,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是我国第一个中医药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中药科技集成创新平台。

2020年,澳门第一个中药创新产品研发平台澳门中药研发中心成立。澳门中药研发中心发挥多平台优势,重点聚焦中药质量,在学术、产品、产业方面,形成了上游学术+中游科研+下游转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通过中医科技集成创新平台,围绕中药质量,把国际标准、品质追溯、国际注册和知识产权联系起来,重点推进质量系统研究与产品研发转化,发挥产学协同创新平台的作用,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此外中心已经在经典名方研发、国家新药(中药)研发以及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等方面协同内地及澳门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推动研发进展,同时在国家新药(生物药)、功能食品、保健品以及特殊医疗保健配方食品等方面做创新探索。接下来,我们正在争取创建国际一流中药创新平台,为实现国家提出的争创国家中药创新高地不断努力。

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首席专家邓家刚:海洋中药传承与创新研究

海洋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海洋天然药物及其制品,是我国中药宝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中药在中医药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海洋中药传承发展面临四个问题:一是所受关注度不高;二是开发利用不够;三是海洋中药研究少;四是高层次专门人才短缺。

海洋中药研究,要传承精华,更要守正创新,要为开发创新药物服务,更要为中医临床用药服务,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于健康中国事业。

在推动海洋中药创新研究方面,我认为海洋中药研究应着重关注植物类海洋中药和贝壳类海洋中药,主要包括藻类、海岸带植物及药用红树的应用,以及贝类海洋生物的中药应用。

海洋中药药效研究的基本思路:一是基于传统应用的药效研究:以经典方应用经验为引导的海洋中药研究和以民间应用经验为引导的海洋中药研究。二是在传统应用的基础拓展研究,如某一海洋中药传统上有止痛、散结作用,可考虑开展抗癌镇痛药效研究。三是在现代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研究,如某一海洋中药现代研究显示具有抗病毒作用,可考虑开展抗病毒研究。

此外,还应重视海洋中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海洋中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海洋中药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医药的宏观整体及综合分析等方法研究海洋中药药性功效与应用为核心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资料显示,海洋生物医药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已超过400亿的产值。但目前海洋生物医药的科技人员数量较少。

海洋中药发展必须解决人才培养和技术平台建设问题,国家及地方应采取积极措施,支持从事海洋中药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的培养,建设若干个高水平的海洋中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和面向产业发展的工程技术中心。

天津药物研究院中药首席专家张铁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策略

 

中药质量是中药产业的生命线。中药质量标志物概念与核心理论的提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药质量控制的现实需求,为科学监管提供了工具和方法。

中药质量标志物这一技术体系、理论体系是如何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首先是确定与质量有效性、临床的有效性密切相关的质量控制指标,包括三维研究路径、传递与溯源、药性与药效等,然后建立完整的整体质量标准,再基于全产业链,从田间到病床的特点,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最后为科学监管提供工具和方法,来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基于质量标志物的中药质量研究与控制技术策略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有效性”的密切关联和完整表达。质量控制的指标与中药有效性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建立了“性—效—物”三元论的视角与技术路径,基于传统药效和作用机制、药性和生物效应的表达、归经和体内过程,以中医药理论和物质为核心纽带,关联处方结构、制备工艺、传输路径来完整地描述。二是基于“成分特有性”与专属性质控指标的确定。特有性是建立质量标准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如果要针对性地去控制某一个药的有效性,还是要关注成分的特有性。成分的特有性不仅仅是靠一些实验性依据,还要靠亲缘学依据、生源学依据、炮制加工成分转化依据等作为特有性的依据。三是“传递与溯源”,从物质形成规律,药物制备过程物质变化、获取、量值传递规律等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四是基于“配伍环境”的有效性表征和质量标志物的确定。中药的有效性是在以处方、复方配伍的形式,在临床方证对应的关系基础上来发挥的,所以要对配伍环境、适应症等进行研究,最后从配伍环境解释它的药效物质基础,阐释它的作用机制,提炼和发现它的比较优势。五是基于“可测性”的质量标志物的确定和整体质量标准。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