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在新时代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2022-05-19 [其它] [国际论坛]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之一。“十四五”时期,重点以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为统揽,聚焦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能够推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传播、弘扬中医药的良好局面。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推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促进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

博大精深、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深烙中华文化之印记,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和哲学智慧。比如,中医学注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认为人的健康养护和疾病防治都顺应自然,体现着中华文化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中医学采用“辨证论治”“取象比类”的辨治思想,体现着中华文化灵活变通、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中医学倡导“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体现着中华文化生命至上、惠民济世的伦理道德。正如著名学者楼宇烈所言:“中国文化的精神要得到重新认识,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医,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有赖于中医的复兴。”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思维模式、道德伦理等资源,并根据时代特点和要求,将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意义与现代社会有机联结,精准凝练并阐释中医药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使之成为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成为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合作的靓丽名片。

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益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养生需求

中医药学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汲取了古代先贤的智慧精华,形成了包含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在内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比如,理论层面,中医学形成了“天人相应”“辨体施养”“阴平阳秘”等健康养生原则;形成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清静养神、立志养德”“动静互涵、形神合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等健康养生理论。实践层面,中医学形成了针灸、推拿等简便验廉的健康养生方法。这些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健康中国战略强调的“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存在着天然的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因此,以健康中国建设为引领,通过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有机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在此基础上使中医药健康服务更多地覆盖广大基层医疗机构,完善全生命周期的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升中医治未病的预防保健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养生需求。

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

立足新时代,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促进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比如,构建“中医药文化+”模式,推动中医药文化与养老、旅游、体育、教育等相关产业和行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发挥中医药文化的赋能和引领作用,打造关联产业发展“新引擎”,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又如,探索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转型,推动中医药“老字号”在经营理念、商业模式、产品开发、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让中医药“老字号”顺应时代潮流,贴合年轻人的生活需求,使其化身为有市场影响力的国潮品牌,推动中医药“老字号”行业转型升级并迈向高质量发展。此外,推动科技赋能中医药产业发展。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前沿科学技术运用于中药材种植加工、中药药物研发、中医诊疗技术、中医医疗服务和中医健康管理等领域,提升中医药各行业的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催生中药材在线购买、互联网中医、AI中医、互联网+治未病等新型模式,拓展中医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实现中医药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现代化。

新时代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路径

结合时代背景和现实要求,就推动新时代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路径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发掘区域中医药文化资源,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品牌

立足现实生活需要,打造具有魅力的区域特色文旅品牌是中医药文化转化创新的重要路径。以坐落于上海豫园老城隍庙的童涵春堂为例。童涵春堂是创始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百年老药铺,集道地药材、中药博物馆、中医门诊、历史底蕴于一体,具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近年来,童涵春堂在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不断推进品牌融合创新。如实现中药博物馆的智能互动体验、推出药食同源新茶饮——养生奶茶、展示复刻明清时期的老药铺——“老药房”、呈现现代药食健康生活方式的文创产品。另有诸如品尝道地药材、体验炮制工艺、品鉴人参鹿茸等体验活动。就此,进一步发掘上海豫园童涵春堂的旅游资源,打造“百年童涵春、健康新体验”的文化旅游品牌。努力发掘与利用中医药文化资源,将中医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打造具有“海派中医”特色的文化品牌,彰显上海文化独特魅力,这也为更多中医药文化特色品牌的创建提供了范例。

拓展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构建“中医药+互联网”新模式

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拓深拓宽传播方式,是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依托各地中医院校博物馆和地方省市级博物馆等宣传基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集养生保健知识、互动体验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体验展馆,吸引更多民众了解中医之深邃、感受传统养生保健之魅力。二是积极创作、传播和推广中医药题材的电视剧、电影、微视频等文艺作品,讲好中医药故事,提升广大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关注点和兴奋点,积极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理念。三是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为支撑,将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延伸至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远程医疗、智慧医院、智慧药房、数据应用与数据安全、可穿戴监测设备应用、健康旅游、体育等具体领域。通过构建“中医药+互联网”的数字中医新模式,扩大受众群体的覆盖面,提升中医药行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能力,满足民众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

开发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激发中医药现代活力与生命力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日趋旺盛,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就是将中医药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产品化,将中医形而上的概念性的内容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消费型产品。已有资料显示,当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主要集中在中医药元素的提取上,比如采用中医药招幌中常见的葫芦、阴阳鱼等制作成器皿、图像等;或使用中草药植物如合欢、桔梗、连翘、石斛、牡丹、芍药等图案,制作成书签、布袋、手账、胶带、笔记本等产品的纹饰;或对一些具有器物使用价值的针灸用的套针、草药香包、艾条等中医药产品进行开发,通过艺术创意的再创作,提高相关产品的视觉美感,使其成为兼具美感、功能、价值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未来,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逐步深入,将大健康、治未病等养生理念嵌入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应是潮流热点。可以说,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发展,是联结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桥梁,将极大释放中医药现代活力和生命力,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新的战略机遇。

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

针对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开展多层次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教学,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比如,小学阶段开设中医药文化课、初中阶段开设中医药探究课,高中阶段开拓性地尝试“课程中医”教学,即以“中医药文化元素+”的形式,把中医药知识充分融入学生的文史哲、理化生等基础课程中,探索中医药文化与大中小学基础课程、基础教育相融合的课堂教育体系,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例,学校自2009年起就坚持推动“中医药进中小学”工作,开发出版面向小学生的《中医药掌故趣谈》《身边的药用植物》《中医名家的故事》等,面向初中生的《身边的〈黄帝内经〉》《小小推拿师》等,面向高中生的《经络的世界》《带你领略中医诊病奥秘》等的系列读物;创编分层分类的大中小学中医养生功法推广方案,并依托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辐射到浦东新区观澜小学、福山外国语小学、闵行晶城中学等传承学校,构建上海市大、中、小学一条龙式的中医养生功法课程体系,推广中医养生功法等。

再以近年来各地开展的“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为例。通过中医健康咨询、体质辨识、中医药趣味活动、中医药文化展演、八段锦习练、中医特色疗法体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手段和具有广泛参与度的实践路径,使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更广泛深入融入民众生活,惠及万千民众,从而引导民众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中医,真正了解中医、喜爱中医、使用中医、信任中医,助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全面深入持续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中医药现代转型、发挥中医药当代价值、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必然路径。立足新时代,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的推动,是以服务现实实践为要旨,借助创意对传统的中医药文化进行创造性重构,使之与当代社会接轨。同时,根据时代特点和要求,充分利用前沿科技为中医药文化赋形赋能,推动中医药文化形式与内容整体发展提升,由此展现中医药文化新的时代风采、焕发中医药文化新的思想光华,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谢朝丹 杨奕望  上海中医药大学)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