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发挥“建制化”优势 加速中医药科研攻关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2-05-17 [其它] [国际论坛]

2021年,中国科学院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基础研究十条”),同年12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刊》刊载了《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十条”》一文。“建制化”作为19世纪逐渐形成的集体研究体制模式成为“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显著特征,推动了科技创新的飞跃式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成建制化的科研攻关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的巨大能量,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取得诸多重大科技成就。充分发挥“建制化”优势,加速中医药科研攻关,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布局科技制高点,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举措。

组织形式建制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认为:“现代科技史表明,建制化的战略科技力量始终是推动国家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然而仅仅过了一个月,标志着新中国科学事业建制化的开端——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新的历史背景下,充分发挥“建制化”优势,加速科研攻关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和时代使命。

建制化战略科技力量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建成了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内的高校院所等一大批中医药“国家队”,“建制化”优势的开创性、示范性、辐射性和支撑性作用得到有效彰显,涌现了包括青蒿素治疗疟疾、针麻镇痛、砷剂治疗白血病等在内的大量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前沿科学技术发展为中医药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中医药科研形势一片大好,呈现巨大潜力,但当前中医药的发展距离现代医学先进前沿还有很大差距,需要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而欲实现“非对称”赶超,塑造“非对称”优势,必须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除高端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其他科研组织形式包括小到个体的科研团队,均需要发挥“建制化”优势,“揭榜挂帅”目标需求导向队伍合力,已经成为中医药科研团队攻关主要形式。小规模科研团队“建制化”攻关,实现了中医药科研数量的积累,并且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推动中医药研究大有裨益。

研究路径建制化

研究路径深度整合的“建制化”研究模式已经成为科学发展大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认为:“要有学科内的整合,而后要跳出学科,与临近的学科整合,天地生、数理化,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这是必不可少的。要和前沿学科整合。”(《中医药科研形势及发展趋势》)多学科融合、交叉领域协作的路径模式成为高质量中医药研究“建制化”的主要内容,王永炎院士战略性、前瞻性的论断已经明确阐明在国际、国内科学研究“融合大势”下,中医药的建制化研究路径思想。中医药科研路径要实现优化配置打造建制化优势,单一学科的架构模式,难以实现理论、技术的创新突破,而交叉融合的建制化才能实现互融、互促取得科技突破。研究路径交叉互融的实现,有赖于新医学人才的培养,我国已经开展这一领域战略布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对接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新理念,大力促进医学与理科、工科等多学科交叉融通,开展“医学+X”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研究路径深度整合的新一代中医药“建制化”科研力量,会成为推动中医药科技发展的核心引擎。

思想精神建制化

精神力量是“建制化”优势的重要方面,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中提到:“团队精神,无私合作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有效药物。”“青蒿素精神”就是中医药“建制化”精神力量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中医药“建制化”研究的一面鲜明旗帜。张伯礼院士在《弘扬“青蒿素精神”,促进医药事业发展》一文中提出:““523”项目组汇集了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余名科研人员,他们不计名利、顽强拼搏、团结合作,朝着同一个目标,协同攻关,取得突破,恰恰体现了我国科学家的团结协作精神。”精神指引是上至国际科技战略力量,下达科研小团队取得科研攻关胜利的关键要素。中医药科研攻关只有心怀国家、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充分发挥“建制化”优势,实现中医药振兴发展。“大医精诚”医学精神是渗透在中医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也是推动中医药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大力弘扬中医药优秀精神思想,能够为中医药“建制化”力量形成更强凝聚力,助推科研产出和成果转化。

以精神旗帜为引领,研究路径为羽翼,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模式推广应用为基础,充分发挥“建制化”优势,加速中医药科研攻关。(姚鹏宇张钟文)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