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临床 我要投稿
50种常见病的穴位贴敷疗法
2022-05-17 [中医临床]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药物组方多采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的药物,如“消喘膏”等制剂,具有一定的“发疱疗法”特征。常用于久咳久喘、腹泻、痹证、喉喑病、口疮、小儿遗尿等方面的病证。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基本操作方法

(一)辨证选穴用药

01

腧穴选择及配伍

(1) 辨证取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贴敷的腧穴组方,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 穴。局部贴敷或以痛为腧,贴药范围勿大。

(2) 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病脏腑相应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取腧穴进行贴敷。

(3) 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腧穴贴敷药物,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

(4) 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鼽、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等。

02

药物组方

外治法所使用的药物与内治方药一致,针对所患病证辨证用药,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在此基础上适当伍用通经走窜、芳香开窍,活血通络之品,以促进药物吸收,如冰片、麝香、沉香、丁香、檀香、菖蒲、川椒、白芥子、姜、肉桂等。选择适当溶剂如姜汁、酒、米醋等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二)贴敷方法

01

贴法

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覆胶布粘贴;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巴布剂、硬膏剂可直接将巴布剂或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于膏药、巴布剂、丸剂、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

02

敷法

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覆塑料薄膜,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剂的腧穴贴敷。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三)贴敷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1、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 小时,可每隔1~3 天贴治1 次。

2、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疱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 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

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 小时,隔日1 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疱之品。

4、冬病夏治腧穴贴敷从每年入伏到末伏,一般每7~10 天贴1 次,每次贴3~6 小时,连续3 年为一疗程。

禁忌症

1、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严防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误入口、鼻、眼内。

2、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

(1) 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2) 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

(3) 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注意事项

1、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腧穴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2、对于孕妇、幼儿、久病、体弱者一般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同时注意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3、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4、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5、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出水疱等反应,可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

6、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对某种贴敷药物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7、贴敷部位出现起疱或溃疡者,待皮肤愈后再进行敷药。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感冒

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

穴位:神阙、大椎、涌泉;

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此治风寒感冒。

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

穴位:风池、大椎;

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

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

穴位:肺俞、大杼、后溪;

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

穴位:肺俞、膻中、涌泉;

方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固定。此用于寒咳。

哮喘

处方:老姜9g,麻黄4.5g;

穴位:膏肓、大杼;

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

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

穴位:足心;

方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

穴位:天突、肺俞;

方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中暑

处方:鹅不食草适量;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每用时,取药末约0.5g,放入鼻孔中。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

穴位:脐下;

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呕吐

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此治热性呕吐。

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

穴位:脐腹;

方法:上三味,共捣成饼,蒸热敷贴在脐腹处。此治寒性呕吐。

呃逆

处方:皂角末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用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得嚏即止。此治突呃不止证。

处方:姜汁、蜂蜜各等量,丁香10g;

穴位:中脘、阴都;

方法:上三味,共捣如膏,取之敷于中脘、阴都穴。1日换药1次。此治久呃不止证。

泄泻

处方:丁香2g,肉桂1g;

穴位:神阙;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以水调和,做成黄豆大药丸,放在肚脐神阙穴上,外贴普通膏药固定。

便秘

处方:大黄末10g,芒硝40g;

穴位:脐部;

方法:上二味,用适量黄酒调和,涂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热熨10分钟左右。

处方:白矾末20g;

穴位:脐部周围;

方法:上一味,先做一纸捻,围在脐周,将白矾末放于其中,用冷水慢慢淋湿白矾末。

处方:葱白(连须)10g,生姜10g,淡豆豉10g,食盐5g;

穴位:脐部;

方法:上四味,共捣烂如泥,制成饼状,烤热,趁热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

眩晕

处方:嫩茶叶6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研为极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1日数次。

失眠健忘

处方:吴茱萸9g,米醋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吴茱萸捣烂,用米醋调成糊状,敷贴双足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

处方:酸枣仁适量;

穴位:耳穴神门、皮质下、心、肾、脑点;

方法:用开水将酸枣仁浸泡去外皮,分成两半,以酸枣平面贴在直径约10mm的圆形胶布中心备用。选耳穴,每次1-2个,将药贴压于穴上,并按揉1-2分钟,每日数次按揉。3-5日换药一次,4次为1疗程。

汗证

处方:何首乌适量;

穴位:神阙;

方法:上药研为细末,用水调成膏状,贴敷神阙穴,用纱布固定。此用于自汗证。

处方:五倍子(蜜炙)、枯矾各等份,乳汁适量;

穴位:肾俞;

方法:上二味药混合研细末,过筛,加入乳汁调和成膏,取10-15g药膏,敷于肾俞穴,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1日换药1次。此用于盗汗证。

吐衄

处方:大蒜2个;

穴位:足心;

方法:大蒜2个,捣为泥,敷贴双足心,4小时敷1次,连续敷贴。此治吐血。

处方:白及15g;

穴位:印堂;

方法:上一味,研为细末,用冷水调和,涂敷两眉之间印堂穴,以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此治鼻衄证。注意:治疗期间忌喝酒。

水肿

处方:针砂、猪苓、生地龙各9g,甘遂10g;

穴位:脐部;

方法:上四味,先将针砂加食醋煮数沸,取出炒干,再同猪苓、地龙共研为细末,用葱汁调和,做成饼状,贴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1日换药2次。

癃闭

处方:独头大蒜1个,山栀子6g,食盐60g;

穴位:脐部、阴囊;

方法:共捣为末,加清水调和,敷于脐部,若小便不通,再加敷阴囊部位。

遗精

处方:硫黄、丁香、胡椒、杏仁各10g,麝香少许,红枣肉20g;

穴位:脐中;

方法:上六味,共捣研如泥,做成黄豆大药丸若干粒。每用时,取一丸放在脐中,外用纱布固定。

处方:五倍子(炙)15g,煅龙骨15g;

穴位:脐中;

方法:共研末,唾液调糊为丸,如龙眼核大。用时纳入脐中,外以布扎。3日1换,久用有效。

面瘫

处方:皂角(去皮)1500g;

穴位:地仓、颊车;

方法:上药研末,用陈醋调成膏状,敷贴面部穴位地仓、颊车,左侧病患贴右边穴,右侧病患贴左边穴。药干燥后换掉再敷。

头痛

处方:葱白、薄荷各等份;

穴位:太阳、眉心;

处方:用开水泡上药,后贴于双侧太阳穴及眉心处。此用于风热感冒头痛。

处方:川芎、芒硝各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患者鼻孔中。此治偏、正头痛。

胸痹

处方:丹参、川芎各适量;

穴位:A组:心俞、巨阙、内关、上巨虚;B组:厥阴俞、中脘、间使、足三里;

配穴:偏于气滞者加肺俞、气海,偏于血瘀者加膻中、膈俞,偏于寒凝者加关元、命门、中极,偏于痰浊壅盛者加太白、丰隆;

方法:将中药丹参、川芎各适量,制成粟粒大小的药丸2粒,贴在7mm×7mm的二氧化锌橡皮膏上。每用时,将膏药贴于所选穴位上,隔日贴药1次。

腹痛

处方:葱白(连须)7个,胡椒适量,枯矾6g;

穴位:脐部;

方法:上三味,共捣烂,用乳汁调和,做成饼状,敷在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此治寒积腹痛。

处方:老生姜60g,豆豉15g,葱头(连须)3根;

穴位:脐中;

方法:上三味,共杵成药饼,烤微热,贴脐中,布扎12小时。此用于便秘腹痛者。

处方:川楝肉30g;

穴位:肛门;

方法:上一味,用酒浸泡1小时左右,取出,用干净纱布包裹,塞入肛门内。此治虫积腹痛。

痹证

处方:吴茱萸16g,大蒜1头;

穴位:足心;

方法:上二味,共捣烂,取药包患侧足心。1日1次。

坐骨神经痛

处方:马钱子、乳香、没药、麻黄各250g;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四味,共研为细末,加蜂蜜调成膏状。每用时,取膏药适量敷于痛点阿是穴,外用纱布包扎固定。

三叉神经痛

处方:马钱子、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等份;

穴位:太阳、下关、颊车或阿是穴;

方法:上五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用时,取药末适量,以黄酒或醋调成膏状,敷贴在穴位上,外用纱布覆盖,并以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痛经

处方:食盐(研末)300g,生姜120g,葱头1握;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三味,先将姜、葱洗净,后共炒热,温熨腹部痛处阿是穴。

经闭

处方:红花50g、食醋200ml;

穴位:鼻孔;

方法:上二味,一同煎煮,趁热熏蒸患者鼻孔。

崩漏

处方:蓖麻叶1张;

穴位:头顶;

方法:上药捣烂,包在患者头顶上。1日换药1次,可止血。

处方:艾叶适量;

穴位:隐白;

方法:上药捣烂,加热,敷贴隐白穴。1日换药1次。左右穴同时使用,也可交替使用。

胎位不正

处方:鲜生姜适量;

穴位:至阴;

方法:上一味,捣成泥状,用生姜泥分别敷贴双侧至阴穴,外用塑料薄膜包裹。每日贴1次,可连续用2-3日。

乳痈

处方:生半夏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研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药末少许,放入患者鼻孔中。

处方:生南星1粒;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捣烂,用细纱布包裹成花生米大小的药栓,塞入一侧鼻孔中,当鼻内有热辣感即取出,塞入另一侧鼻孔中。

乳缺

处方:麦芽、芒硝各等份;

穴位:乳房;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备用。每用时,将药袋贴敷乳房上,湿则另换1药袋,交替使用。

小儿惊风

处方:天南星1个,全蝎1条;

穴位:囟门;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用唾液调和成膏状,敷涂于患儿囟门上。抽搐止则停用。若抽搐未止,则继续敷涂。此用于小儿急惊风。

处方:胡椒、栀子各7粒,葱白7根;

穴位:心窝;

方法:上三味,共捣研烂,加细面,以鸡蛋清调和成泥状,摊在布上,贴于心窝处。此治小儿慢惊风。

小儿泄泻

处方:五倍子、吴茱萸、公丁香、灵磁石、白芥子各等份,冰片或麝香少许;

穴位: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

配穴:吐乳加内关,发热加大椎,久泻加脾俞、肾俞、大肠俞;

方法:前五味,共研极细末,加冰片或麝香少许,用油膏调成黄豆大药丸。取药丸贴敷穴位,盖以伤湿膏。1日换药1次,5次为1疗程。

小儿积滞

处方:胡椒、公丁香;

穴位:肚脐;

方法:上二味,研细末,以水调和成饼,贴敷肚脐,24小时更换1次。

小儿顿咳

处方:阿魏6g,膏药1张;

穴位:天突;

方法:将阿魏放膏药上,敷贴天突穴。

小儿发热

处方:铅粉30g,酿酒小曲10枚;

穴位:胃口及手心、足心;

方法:以鸡蛋清调水粉,略稀,涂小儿胃口及两手心。复以酒曲研烂,用热酒和做二饼,贴两足心,用布扎之。

小儿夜啼

处方:陈茶叶适量;

穴位:脐上;

方法:将茶叶嚼烂后,捏成小饼状,敷贴在患儿脐上,外用棉花盖上扎好,10分钟后即可停止。

小儿尿床

处方:五倍子30g;

穴位:脐部;

方法:上味药,研为细末,用唾液调和,分做成6块药饼。临睡前取药饼一块置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

丹毒

处方:硝石、白面各10g;

穴位:足心;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用井水调和成糊状。临睡时涂于足心,外以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

湿疹

处方:白芷、白及、白枯矾、黄柏、硫黄各25g;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五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若湿疹未流水或未溃烂,取药末以麻油调成糊状,涂敷患部阿是穴处;若湿疹已流水或溃烂,取药末直接撒于患部阿是穴处。每日换药1次,病甚者可每日换药2次。

扭伤

处方:大黄粉、生姜汁各适量;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二味,混合调匀成膏状,备用。每用时,将药膏平摊在扭伤处阿是穴,覆盖油纸或塑料薄膜以保持湿润,再用纱布、胶布等固定。敷12-24小时,若未愈者,再敷之。

目赤肿痛

处方:决明子适量;

穴位:太阳;

方法:上一味,炒,研细末,以茶调敷太阳穴,干则易之。

鼻渊

处方:独头大蒜2粒;

穴位:足心;

方法:上一味,去皮,切成薄片,贴于两足心,外用纱布固定。

处方:黄木香花50g;

穴位:头顶百会;

方法:上一味,铺于头顶百会处,外用纱布固定。

咽喉肿痛

处方:绿豆粉30g;

穴位:颈项;

方法:用鸡蛋清调绿豆粉成膏糊状,敷贴在双侧颈项处。每日用药1次。

牙痛

处方:苍盐(炒)12g,青黛1.5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牙痛一侧的鼻孔中。

处方:全蝎21个,五倍子15g,蝼蛄6个;

穴位:太阳;

方法:上三味,共研为细末,用葱汁调和成膏,摊在纸上,贴敷在牙痛一侧的太阳穴上。

鸡眼

处方:鸦胆子仁10粒;

穴位:阿是穴;

方法:将鸦胆子仁捣烂如泥,备用。用药时,先用温热水泡脚,后剪去鸡眼上的硬皮,涂少许药泥于胶布上,贴敷在患部阿是穴上,外固定之。5-7日换药1次。

冻伤

处方:萝卜1个,麻油适量;

穴位:阿是穴;

方法:在萝卜中间挖一个圆洞,将麻油倒入洞孔中,再将萝卜烧热,待麻油开滚后,即倒出备用。用治时,用无菌棉球蘸萝卜油涂敷患处阿是穴。每日2-3次。

烧烫伤

处方:大黄、地榆、黄柏各等份;

穴位:患处;

方法:先将地榆、黄柏加油熬煮,后加入大黄,待药熬成焦黄色,去渣待冷将纱布浸泡其中。用药时,取浸泡药油之纱布,包敷患处。

面部色斑

处方:白及、白芷各6g,白蔹4.5g,白附子6g,白丁香4.5g,密陀僧3g;

穴位:患部;

方法:上六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晚用时,先净患部,再取药末少许,以鸡蛋清或白蜜调成膏状,涂敷患部,次晨洗去。

痤疮

处方:黄芩、黄柏、红花、硫黄各等份;

穴位:患处;

方法:上四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用药时,取药末适量,以清水调为糊状,涂敷患处。

狐臭

处方:佩兰叶9g,滑石12g,枯矾6g;

穴位:腋窝;

方法:上三味,共研末。用药时,将药末敷于腋窝中,用绷带包扎之。3日换药1次。

脱发

处方:芫花、红花、制川乌、制草乌、细辛、川椒各3g;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六味,共研为细末,放入适量75%乙醇溶液或白酒中,浸泡一周左右,过滤取汁,备用。每用时,用棉签蘸药液涂擦患部阿是穴处,擦至头皮发红为度。每日1-2次,1个月为1疗程。

烟瘾

处方:丁香、肉桂、谷氨酸钠各等份;

穴位:甜味穴;

方法:上三味,共研末,装瓶备用。每用时,取药末0.5-1g,用凡士林调成膏状,或加少许白酒做成药饼,贴敷于手腕甜味穴,外用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下。

常见病症的穴位贴敷疗法

(一)发作日久的虚寒型咳嗽、喘证、哮病、肺胀等肺系疾病

咳嗽由外感内伤的多种病因,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时, 使肺气上逆而引发,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喘即气喘、喘息,以气息迫促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作为一个症状,喘可以出现在许多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当喘成为这些疾病某一个阶段的主证时,即称为喘证。哮病是一种突然发作,以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临床特征的疾病,痰浊内伏为哮病的宿根,常因感受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肺胀是因咳嗽、哮喘等证日久不愈,肺脾肾虚损,气道滞塞不利,出现以胸中胀满,痰涎壅盛,上气咳喘,动则尤显,甚则面色晦暗,唇舌发绀,颜面四肢浮肿,病程缠绵,经久难愈为特征的疾病。诊断依据引自《实用中医内科学》。以上病证相当于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疾病。

这些疾病都具有久咳久喘,反复发作的特点,大多属于虚寒证型,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息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鼻涕、痰液清稀而白,背部畏寒,冬季症状明显加重或感受风寒后发病,而夏季病情减轻或缓解,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或沉或弱。

治法:温经散寒。

操作步骤:采用冬病夏治消喘膏治疗。消喘膏药物组方选温经散寒、辛香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炒白芥子21 克,醋元胡21克,细辛12 克,甘遂12 克,药物烘干或焙干后共研细末,取老姜汁的原汁(药物刺激量略高)或用清水稀释2~3 倍(药物刺激量较小)作为粘附剂,糅合药粉,制成18 份球形膏药丸备用,药物可以临时配制,也可以密闭包装冷冻储存。

贴敷时机: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期间使用。每两次之间间隔7~10 天,三或四次为一个疗程(与当年伏天次数一致);每年贴1~2 个疗程,连续3 年为一个治疗周期。如有效本疗法也可长年使用。

贴敷方法:取俞、心俞、膈俞3 对背腧穴。穴位加减:喘息严重者加定喘,冬季反复感冒者加大椎,咳嗽痰多者加脾俞,咳嗽遗尿者加肾俞,喉中痰鸣难以咯出者加天突。每个穴位贴敷一个药丸,直接贴压于局部,按压成饼状,并用脱敏胶布固定,表层可再覆以橡皮膏,以防药物外渗污染衣物。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每次贴3~6 小时,局部刺痛反映明显者应提前取下。

皮肤反应:药物贴敷于穴位后,多数患者局部会出现麻木、温热、烧灼感、疼痛、微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患者多能忍受。如果上述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局部。用药后局部皮肤出现潮红、轻微红肿、轻度出水疱属于该疗法的正常皮肤反应。出现适度的皮肤反应疗效会更好。本疗法绝大多数患者反应轻微,但有1%左右的起疱率,个别患者敷药处皮肤会遗留色素沉着。

特别提示:

1、具有虚寒型特点的鼻鼽(变应性鼻炎)也适用冬病夏治消喘膏治疗。

2、贴敷药物期间,患者应尽量避免贪凉,避免食用生冷、寒凉、过咸等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

(二)感冒

是因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以头痛、鼻塞、喷嚏、恶寒、发热、脉浮等为主证。诊断依据同前,相当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

治法:解表疏风。

操作步骤:

1、薄荷泥涂擦法:取鲜薄荷叶数片,用手揉成泥状,擦太阳穴、迎香、合谷穴,可使头痛、鼻塞缓解,体温下降,每日2~4 次,

1~3 天为1 疗程。

2、蒜泥贴敷法:当感冒伴有明显咽痛时,可用本法贴合谷穴,方法为将大蒜(最好是紫皮独头蒜)10 克,去皮洗净,捣烂如泥状。每次取3~5 克贴穴位上,一般贴1~3 小时,以皮肤发痒发红但不起泡为度,每日贴敷一次,3~5 天为1 疗程。

3、冬病夏治消喘膏:适用于身体虚弱,遇冷或冬季加重的反复感冒患者。

特别提示:贴蒜泥法还可以用于以下病证,贴患侧合谷穴治疗乳蛾(急性扁桃体炎),贴双侧鱼际穴治疗喉痹、喑哑(急性咽喉炎),贴双侧涌泉穴治疗鼻衄不止(鼻粘膜出血)、鼻鼽(变应性鼻炎发作期)和腹泻(急慢性肠炎)等。

(三)口疮

是指口腔疮疡或溃烂的一种病证,局部灼痛,常反复发作, 久久不愈。多由心脾积热,外感热邪,或阴虚阳亢,或虚阳浮越而致。诊断依据同上,相当于西医的口腔溃疡。

治法:导热下行。

操作步骤:吴茱萸贴敷法。取吴茱萸12 克,烘干或焙干后研细末,陈醋调糊适量贴敷两侧涌泉穴,胶布固定,每日换一次, 也可睡前贴敷晨起后取下,7 日为一疗程。此外,本法对对咽喉作痛亦有效。

也可以用吴茱萸9 克,胆南星3 克,共研细末,醋调适量贴敷涌泉治疗小儿口角流涎。

特别提示:吴茱萸醋调糊贴敷涌泉穴法还可以治疗头晕头痛(高血压病)、小儿遗尿、小儿流涎症;敷脐中治疗脘腹冷痛、胃虚呕吐、日久腹泻(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

(四)面瘫病

俗称口僻、吊线风,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阻而发生。患者常在清晨洗脸漱口时发现口眼歪斜,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动作丧失,额部皱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患侧不能作蹙额、皱眉、闭眼、露齿、吹口哨、鼓腮等动作。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

治法:祛风通络,养血和营。

操作步骤:面瘫膏。蓖麻仁30 克,马钱子5 克(研末),加朱砂1 克,共捣研成膏,备用。取穴选患侧颊车、地仓、四白、阳白、翳风等穴位,每次选2~4 穴,每穴取膏药绿豆大小贴敷,胶布固定,每天换贴一次,7 天为1 疗

特别提示:本法仅限于治疗单纯性面瘫。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