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名医论坛 我要投稿
胃痛.胃胀.胃里有火?多半是虚的!
来源:华医世界 2020-04-13 [其它] [名医论坛]
万友生教授是我国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名老中医,从医六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对慢性胃炎的辨证论治有独特的见解。

认为慢性胃炎主要以“胃痛”、“痞满”为主要表现,病证多以虚(或虚实夹杂)证为主。

并自制“五消饮”、“芍甘百佛汤”二方,对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而致的消化不良及阴虚内热而致的胃脘痛症有良好疗效。

 

今天,小师妹整理了万友生老先生临床诊治不同证型的胃痛医案4则,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一、虚寒胃痛案

 

 

张某某,女,40岁。

 

1992年3月6日初诊:

患慢性胃炎3年。

胃痛遇寒即作,大便常年秘结,二三日一行,夏季尤甚,便结时胃痛加重。

近时便结胃痛甚,舌淡少苔,脉细弱。

 

投以小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味:

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10g

生姜3片,红枣5枚,冰糖60g

当归15g,制香附10g,高良姜10g

 

3月9日二诊:

服上方3剂,胃脘痛止,大便不结,守上方再进5剂。

 

3月15日三诊:

近日遇寒胃亦不痛,大便每日畅行一次。

惟黄带多,守上方去香附、高良姜,加白果、芡实、生苡仁、扁豆、山药、莲子、石斛各30g,黄柏15g,再进5剂。

 

3月24日四诊:

胃痛未再发作,便通,带减,嘱守上方长服以巩固疗效。

 

 

按语

本例慢性胃炎以胃脘寒痛,遇寒而作,而大便秘结(夏季尤甚)为主症,经用小建中汤合良附丸3剂即获得痛止便通的快速疗效。

 

万老认为:《伤寒论》小建中汤所主治的“阳脉涩,阴脉弦”的“腹中急痛”,是属土虚木旺,阴阳两虚而偏于阳虚所致,法当培土柔木、温阳为主,佐以滋阴,而小建中汤即属此法,故能主治本证。

 

临床上所遇到的脾胃虚寒脘腹痛症,大便溏泄的固多,大便秘结的亦不少,前者纯属阳虚,法当专主温阳,如理中汤证;

后者属阴阳两虚而偏于阳虚,法当温阳为主兼滋阴,如小建中汤证。

 

这就是万老对虚寒胃痛是否采用理中汤(或香砂六君子汤)或小建中汤的准则。

 

 

 

二、脾虚阴火证案

 

 

吴某某,女,63岁。

 

1993年5月13日初诊:

患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中灼热已2年。

现胃中灼热如一团火,却不欲饮冷而反喜热饮,口苦,大便干结难下,肛门灼热,尿热,而又形寒易感,胃脘胀多痛少,从不泛酸,咽及食道有梗阻感,知饥识味而纳少,舌紫暗,脉弦缓。

 

万老投以补中益气汤合益胃汤加减:

黄芪50g,党参50g,炙甘草15g

生甘草15g,焦白术15g,升麻10g

柴胡10g,沙参30g,麦冬15g

生地15g,玉竹15g,百合30g

佛手30g,丹参30g,山楂50g

鸡内金30g,滑石30g

 

5月25日复诊:

服上方至今,大见效验,胃中灼热显著减退,二便灼热也见减轻,颇感舒适。

嘱守上方长服以期竟其全功。

 

按语

本例萎缩性胃炎的主症为胃中灼热如一团火,却不欲饮冷而反喜热饮,且形寒易感而脉缓不数,脾虚阴火证昭然若揭。

 

万老对于阴火理论有颇深的研究,并有较大的发展。

 

先生认为:本案的胃中灼热是脾虚阴火证的常见症状,多因中焦清阳不升,浊阴难降,清浊相干,郁结于中焦所致,因此得冷饮而反剧;而口苦则为气虚不能升津上润所致。

 

但因气虚之中夹有阴虚的大便干结难下等症,又属气阴两虚(偏于气虚)之证。

 

故采用补中益气汤之补脾益气、甘温除热法为主,并佐以益胃汤等滋养胃阴法,获得良效。

 

 

 

三、气虚胃痛案

胡某某,女,50岁。

 

1990年9月5日一诊:

胃脘隐痛多年,食后噫气脘胀,从不反酸,矢气较多,大便时结时溏,粪色或黄或黑(黑时较多),神疲乏力,容易感冒。

今年7月24日作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现仍不饥食少,口干口苦,近时便溏色黑,

舌质淡,边有紫暗瘀斑,苔白腻,脉迟缓细弱(心动过缓每分钟40余次)。

 

投以香砂六君子合五消饮加味:

广木香、砂仁各10g,太子参30g

焦白术15g,云苓15g,炙甘草5g

法半夏10g,陈皮15g,山楂30g

六曲10g,谷、麦芽各30g

鸡内金15g,黄芪30g,防风15g

 

9月27日二诊:

服上方20剂,诸症好转,白腻苔见退,守上方再进。

 

11月27日三诊:

共服上方70剂,胃纳好转,大便成条色不黑,舌边瘀斑消失,现仅偶有胃脘隐痛而已。

嘱守上方服至胃脘隐痛全除为止。

 

1991年3月20日四诊:

坚守上方服至130余剂(其他中西药均停服),于3月7日在原胃镜检查的医院复查,证实病灶已大见好转(胃粘膜由灰白色转为红白相间)。

 

现仅感胃脘有时隐痛,食后微胀,大便已基本正常,心动过缓明显好转。

嘱仍坚守上方长服以巩固疗效。

 

按语

胃痛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证候之一,其病机虽有寒热虚实之辨,但多属于虚寒。

 

当脾胃虚寒尚处在气虚阶段时,万老最喜用香砂六君子汤。

此方功能健脾温胃,既能补气虚,又能行气滞,补气而不伤气。

凡脾气虚弱而胃寒气滞作痛者,服之每获良效。

 

由于脾气虚弱,运化不良,常有食积胃脘,故万老多加入自拟五消饮(山楂、六曲、谷芽、麦芽、鸡内金)以助运化而消食积。

其中鸡内金以胃治胃,能消能补,尤为治疗胃病的良药;

 

山楂既能消化肉积,又能活血化瘀,对胃脘久痛入络,由气滞导致血瘀的,甚为适宜;

谷芽能助脾胃生发之气,不仅能和中助运,而且能补中益气;

麦芽既能消化食积,又能疏泄肝气,很适用于木土不和的病症,而胃脘痛症多兼肝气不调,故常用之;

六曲既能健脾开胃消食行水解散风寒湿热邪气,也稍能行血化瘀,对气滞食积水停血瘀的脘腹胀痛之症都适用。

 

香砂六君子汤合五消饮具有良好的健胃开胃作用,远非西药健胃剂所能及。

 

 

 

四、气阴两虚痞满案

 

朱某某,男,62岁。

 

1993年2月13日一诊:

患萎缩性胃炎已20余年,自前年下半年起加重。

现胃脘闷痛作胀日夜无已时,午后尤甚,得噫气、矢气则稍舒,知饥而乏味纳少(以流质为主),有时嘈杂而从不反酸,

口干口苦,渴喜热饮,大便素结而现暂转软,形寒易感,四肢欠温,舌红苔白黄而厚腻、边有齿痕,脉细弦而缓。

 

投以自拟芍甘百佛汤合五消饮加味:

白芍30g,甘草10g,百合30g

佛手30g,山楂50g,六曲10g

谷麦芽各30g,鸡内金30g,甘松30g

陈皮30g,延胡索30g,川楝子15g

广木香15g,青木香15g

 

2月16日二诊:

胃脘胀痛大减,口仅微苦,已不干渴,食已知味,守上方再进。

 

2月20日三诊:

诸症减轻,但仍形寒肢冷。

守上方加黄芪30g、焦白术15g、防风15g,再进。

 

3月2日四诊:

服上方至今,病已大好,下半夜及早上胃脘已无不适感。嘱守上方长服以巩固疗效。

 

按语

万老治疗阴虚内热所致的肝木乘脾土的胃脘痛(痞)症喜用自制芍甘百佛汤。

 

芍甘百佛汤是由白芍、甘草、百合、佛手四味药组成,亦可看作芍药甘草汤与百合佛手汤二者合方。

 

万老认为:

仲景以芍药治腹痛,一以益脾阴而摄纳至阴耗散之气,一以养肝阴而和柔刚木桀骜之威,与行气之药直折肝家悍气者截然两途,此泻肝与柔肝之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芍有镇静和抑制末梢神经的作用,故能治疗末梢神经性肌痉挛及痉挛引起的疼痛。

 

芍药配甘草,酸甘相合,柔肝缓中,其效尤著。

如胃痛日久导致血瘀的,则应赤白芍同用。

 

百合配佛手,本是一首验方。

它与古方百合汤(百合一两,乌药三钱,治心胃疼痛)都属于养阴行气止痛之方,但乌药较温于佛手,不如佛手性凉,百合性味甘平,功能清润养阴,配合性味甘温的佛手,和中顺气化痰消食以治胃脘疼痛,其效尤著。

 

万老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气阴两虚证(更多见偏气虚者),益气常用异功散(或香砂六君子汤);

养阴常用自制芍甘百佛汤或益胃汤。

 

本例萎缩性胃炎是属气阴两虚而偏于阴虚的寒热错杂证。

故采用自制芍甘百佛汤合五消饮获效。

 

 

 

 

俗话说,十人九胃病。

据统计,我国人群胃炎发病率高达85%。

而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胃炎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

 

看完万老的几则医案,您是否掌握了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思路及方药呢?

您在临床有什么好的治疗胃病的思路,欢迎您在您在文末下方留言区与我们分享!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