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国中医药 我要投稿
艾灸通过室旁核调节交感兴奋性心血管反射反应
来源:针灸读书会 2019-05-08 [科技] [中国中医药]
参考文献:Cheng L, Li P, Patel Y, et al. Moxibustion ModulatesSympathoexcitatory Cardiovascular Reflex Responses Through ParaventricularNucleus. Front Neurosci. 2019;12:1057. Published 2019 Jan 21.doi:10.3389/fnins.2018.01057

艾灸已被用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道问题,但对于其对高血压的影响,人们知之甚少。部分临床研究表明,在有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使用艾灸可以降低高血压,但在没有药物的情况下使用艾灸的疗效和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在一系列对人和动物的研究中表明,在激活周围神经的特定穴位上电针(EA)通过减少交感神经活动来调节持续的高血压和反射性高血压。在这方面,下丘脑和髓质的特定中枢区域和神经递质系统参与针刺作用的中枢处理。本研究在没有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探讨特定穴位灸法对大鼠交感兴奋性心血管反射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

    摘要:艾灸联合抗高血压药物应用于穴位可调节血压。我们假设,在没有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艾灸通过下丘脑室旁核和TRPV1调节交感兴奋性心血管反应。实验使用大鼠,进行麻醉,通过每10分钟的胃胀引起血压升高。双侧艾灸ST36穴位30分钟,覆盖深腓神经,减轻胃胀引起的血压升高。在刺激穴位G39时,电针和艾灸均未降低血压反射反应。当阻断ST36的TRPV1时,艾灸抑制效应发生逆转。因此,在平均44.2℃的温度下,通过艾灸激活TRPV1,可以降低血压。阿片类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微注射室旁核后,对艾灸效果有短暂的抑制作用。因此,TRPV1通过下丘脑室旁核阿片系统介导艾灸抑制交感兴奋性心血管反射反应。

 

图1艾灸对交感兴奋性心血管反射反应的抑制具有温度依赖性和穴位特异性。

(A)艾灸ST36,当温度在43到46℃之间时,血压降低。

(B)艾灸温度39和41 C之间,对胃膨胀引起的血压升高没有影响。

(C)当艾灸穴位G39时,温度再43到46 度之间,同样没有降低血压。

(D)电针 ST36-37也没有降低血压

∗直方图下的一行显示了艾灸和EA持续时间(30分钟),提示在使用艾灸或电针前血压升高与血压升高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图2 艾灸通过外周TRPV1抑制升压反应。

针刺穴位下阻断TRPV1后,通过每10分钟的胃胀引起的血压升高通过艾灸减轻,血压升高的趋势被短暂逆转。

这种拮抗作用持续了20分钟(A),与对照组5%二甲基亚砜对比(B)。在ST36阻断TRPV1没有逆转血压升高的趋势(C)。图A柱状图中所示的字母与血压示踪图A -f相对应。每条线下方的数字代表基线血压的平均值和扫描电镜。

∗提示与应用艾灸前血压升高相比,加压反应有显著差异。

#提示在TRPV1阻断前,与按压反应相比,艾灸抑制有显著逆转。

 

 

 

图3艾灸通过室旁核的阿片肽抑制心血管反射反应。在室旁核中微注射纳洛酮可逆转艾灸对升压反应的抑制作用。阿片受体阻断后,艾灸抑制作用至少再持续了30分钟。微量注射生理盐水对艾灸抑制升压反应不产生影响,引起血压升高。

∗提示与应用艾灸前血压升高相比,加压反应有显著差异。

#提示在TRPV1阻断前,与按压反应相比,艾灸抑制有显著逆转。

 

 

 

图4 (A)显微镜下注射点在标有箭头的室旁核中冠状部分,(B) 复合地图显示了显微注射的位置。下丘脑室旁核尾侧至前囟的冠状切面分别为1.8和2.1。用o表示的位置表示室旁核外的显微注射。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