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传统医药动态 我要投稿
你见过这些年代悠久的老药具吗?
作者: 韩德承来源: 中国中药杂志 2018-11-26 [其它] [传统医药动态]
“老药具”这个名称,顾名思义就是老药铺所使用的器具。旧时的老药铺多是前店后厂,自采中药材,用传统方式,手工加工炮制饮片,自制丸散膏丹,在门市销售,产、供、销一条龙。所用的加工器具都称为“老药具”。一些老药具在中药的采集、加工、炮制、制剂、经营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多老药具都成为文物。

听说我的同事王庆昆专门收藏老药具,经多年不懈的努力,在这方面颇有成效,已成为民间收藏家,现为天津文博协会民间收藏委员会会员,在天津市收藏界,他是收藏老药具的第一人,新华社及其网站、今晚报、渤海早报、今晚经济周刊等多家媒体予以报导,中央电视台专门拍摄了20分钟的专题片,并在全国卫视转播。秋末的一天,我慕名专门去他家参观采访,让你们也见识见识这些老药具。

 

王庆昆

 

走进他家,映入眼帘是客厅一面墙的文物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瓷器,有青花瓷的药罐,有乳白色的乳钵,有罕见的瓷药碾,有唐代的瓷脉枕,卧室、餐厅、阳台都摆放着各种老药具的藏品,各种老药瓶、药戥、药鼓、药杵、药壶,琳琅满目,他收藏的老药具已有200多种(件),他的家俨然是一微型老药具博物馆。

 

已过耳顺之年的王庆昆热情的接待了我。说到这些老药具,老王如数家珍,侃侃而谈:“我这辈子就没离开中药,上学念的是中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同仁堂制药厂,从制药工人到任副厂长,几十年与中药相依相守,直至退休。中药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对中药有特殊的感情,如何挖掘和传承中药这一瑰宝,让我们的后代了解中药文化,成为我退休后的追求。”

 

说起老药具的收藏,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

 

他父亲喜爱收集瓷器,曾收藏不少古瓷器,在父亲的影响下,王庆昆年轻时就爱好收藏。文革中破“四旧”,他父亲把收藏的瓷器都砸了。拨乱反正后,每每回忆收藏的古瓷器,他父亲就十分遗憾,哪个瓶子是唐代的黄釉六系罐,哪个是元代的钧瓷,……砸了真可惜。

 

这时的王庆昆就想再圆老爷子收藏瓷器的愿望。只要一有空,他就往古玩市场跑,见到古瓷器,想方设法淘到手。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收藏各种古瓷器500多件,包括瓷瓶、瓷罐、瓷碗、瓷碟、瓷壶、瓷樽、瓷枕、文房用具等多个门类,从汉代的陶器,到唐、宋、元、明、清以至民国各个朝代的瓷器都有。

 

说着,他拿出他的藏品,一一介绍,这个陶罐是马家窑网纹罐,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这个是唐代黄釉莲花纹六系罐;这个是宋代白釉莲花纹四系罐;这个是元代钧瓷彩斑双系罐;这个是明代青花花鸟纹瓷罐;这个是清代粉彩菊花纹观音瓶;这几个是民国时期红楼梦系列的帽筒……,真是琳琅满目,站在他家的展示架前犹如“时光穿越”一般。

 

“你怎么又改收藏老药具了呢?”我不解地问道。王庆昆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原来收藏瓷器后,他离不开前辈的教导。

 

在天津收藏界有一位颇有威望的收藏家——杨克贵先生,小一辈的收藏者都尊称他为“杨爷”。他每淘到一件瓷器,就向杨先生请教,让其掌眼,鉴别,学到不少这方面的知识。

 

有一次,这位前辈问了他两个问题:“你收藏了多少件瓷器?你是干什么工作的?”王庆昆说他收藏了500多件瓷器,学的是中药。前辈听后说:“收藏瓷器一般都是家传,水很深,你所收藏的瓷器都为民窑,而官窑在民间存留很少,且价格昂贵。你是学中药的,一定很了解中药的相关知识,为什么不收藏与中药相关的老物件呢?现在收藏老药具可是空白,你能搞这方面的收藏就是独一家!”听了前辈的一番话,他茅塞顿开,“对呀,中药是我的老本行,收藏老药具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王庆昆认为:“中药对中国人的影响无所不在,在祛病疗疾、养生保健、促进民族繁衍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收藏老药具可以挖掘、整理中药文化,理清中药发展的脉络,在创新中去发扬和继承。收藏老药具不仅仅是简单收藏些器物,更重要的是研究历史,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理念和积淀,将散落在民间的、不被重视的东西挖掘出来,印证历史。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药逐步实现了现代化,机械化生产取代了过去的人工操作,一些传统的药具已被淘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这些老药具代表着中药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很多年轻的中药人根本不认识,更不了解这些老药具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我责无旁贷的把这些失传的老药具挖掘、收藏,以示后人。”于是,他开始转向自己更熟悉的领域,收藏老药具,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收藏这些老物件谈何容易,一是年代久远,市场上流通少,古玩市场也少见;二是人为损坏多,有些小药瓶服药后随手丢弃,很少留存;老药铺的“仿单”更是少见,更显弥足珍贵。

 

老王一有空就往古玩市场跑,每发现一件老药具,他如获至宝,千方百计也要淘到手。对中药器具、典藏医药古籍、老字号药店的药目、民间验方手抄本等他都不放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已收藏多个门类的老药具200多件,其中一款长沙窑脉枕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唐代,而清代光绪年间胡庆余堂的豆青釉水盂、宋代的洗眼壶杯等藏品也都被他收入囊中。

 

洗眼壶

 

说到洗眼壶他还进行了演示使用方法:他一只手举着壶嘴朝着眼角冲水,另一只手端着特殊设计的接水盆,其边缘弯曲刚好和人的脸贴合。别说这种使用方法,就连这个器皿都无人认得。

 

他还向我展示一组陶罐。从外表看类似养蛐蛐的罐,上半部挂釉,下半部本色。原来这是早年间盛膏滋的容器,罐体上印有“同源堂”、“仙德堂”等名号及膏名,装入膏滋后用油纸封口扎牢出售。

 

盛膏滋的陶罐

 

他收藏的小药瓶独具特色,一枚枚始于清代的青花小药瓶,胎质白而青,绘有兰花,十分淡雅,宛若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这些小瓷瓶不仅造型精美,每个小药瓶上都有“天津”二字,例如“天津同德堂”“天津德生堂”“天津瑞芝堂”“天津长春堂”“天津永春堂”等,每个药瓶都展示出各家的独门药。如德生堂的平安散、长春堂的避瘟散、瑞芝堂的红丸药、永春堂的眼药等等。通过对这些老药瓶的收藏,可以进一步研究天津中药行业发展的历史。

 

青花小药瓶

 

他拿出一个老物件,外表乍一看,好似一块长椭圆形的木板。他告诉我,这是称细料的“分厘戥”。只见他轻轻平行错开,在凹槽内卧着一个象牙杆的小药戥,上面雕刻着分、厘的刻度,十分精致,黄铜的戥盘和戥砣,小巧玲珑。他说这个分厘戥专门用来称羚羊粉、琥珀、牛黄等贵细药材的。

 

分厘戥

 

还有一件造型奇特的陶罐,看似一个水罐,实则为盛装煎剂的药壶,有“三系、大口、小嘴”的特征,从罐梁穿上绳子为提手,把从药店煎好的中药从大口灌入药壶提回家,服时从小嘴倒出,十分方便。这样药壶实为少见。

 

在他的藏品中,木版《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雷公炮炙论》等中医学典藏书籍均被他细心保存;天津隆顺榕、同仁堂等老字号药铺的药目也被他完整保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本清代万全堂药目。这是他的老同事珍藏的一本老药书,得知他收藏老药具特意送给他的。这是一本用毛头纸石版印刷的线装书,前几页已残缺不全,扉页上半截印有繁体字的“生记 万全堂药目”,“开设天津估衣街路南”。前面还有用楷书写的序,落款为:“上书房行走翰林院侍讲愚弟王文锦拟序并书”时间为“光绪十二年(1906年)岁次丙戌”。看来万全堂的掌柜与翰林院侍讲关系不一般。

 

在天津有一首歌谣:“大药铺。同仁堂,裕甡、天元、万全堂”, 万全堂列在清代天津大药铺之中,据说万全堂药店的坐堂医治好了李鸿章的病,李鸿章要付诊费,掌柜的婉拒,说:“您不用付费,您给我堂题个牌匾,润笔就权当诊费如何?”李鸿章欣然答应,提笔为万全堂题写了店名。自此万全堂名声大振,在清代天津药行中,万全堂可谓名列前茅。论资产,数一数二;论经营,万全堂自始至终中规中矩,药做的地道,有口皆碑。

 

万全堂药目

 

书中介绍了万全堂所生产的中成药药目,书有“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句话一直是医药行当中的一条职业道德古训,“修合”在古语里是制药的意思,是指中药的采集、加工、配制过程,它涉及到药材的产地、成色、质量、加工等因素,直接影响中药的疗效。“修合无人见”就是你制药的时候没人能看见,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一定要凭良心做事。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做事不要违背良心,不要见利忘义。因为你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道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在做,天在看。”此书载有丸散膏丹、各种药酒共六百余种。除书前的序言外,紧接着为生记万全主人拙安氏于光绪葵未秋八月撰写的叙:“此本刊自乾隆已卯,原板己经散佚,诸方且多未备识者,咸抱关如之憾。兹复补遗订坠缕晰条分,如某方应列某门,某药应治某症,详叙眉目用佐。……本堂精选地道药材,遵方配制以经传之……

 

之后,此药目按病证分为风寒门、脾胃门、饮食门、妇女门、诸火门、眼目门、补益门等十六科门,逐一介绍各类病证的病因。如风寒门中写道:“从来中风者,年逾四旬之外,缘少年纵酒嗜欲,肥甘过度,致生湿痰,伏藏经络,……”脾胃门中写道:“昔东垣发明内经之旨,论脾胃内外伤之辨曰,凡人以胃气为主,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毙。……人无胃气,不思饮食,如春令之不行,失继于脾,而运化何物焉?……大抵脾宜暖而不宜寒,胃宜温而不宜燥,此治法之大端也,或补或泻,不可执方。病者谨慎调理,莫蹈前辙,略云大概,岂能尽其意乎?”这一章节,按中医理论详细叙述各种病证的病因及治疗的大法。下面为天津万全堂虔修诸门应证丸散膏丹总目,分别介绍所包含的药品,与如今我们中成药的科属门类的划分大体类似。如风痰门的牛黄清心丸,介绍了主治的病症:“治男妇诸风,缓缓不随,言语蹇涩,痰涎壅盛,卒然晕倒,口眼相引,手足挛搐,脊背强直,口吐涎沫,怔忡健忘,癫狂痫病,语言错乱,……“暑湿门载有六合定中丸、藿香正气丸、六一散、香薷丸等。藿香正气丸项下写道:”专治四时不正之气,风寒时气,山岚瘴气,……”品种之众多,内容之详实,不愧为实用之药目,是一本难得的清代老药书,实为罕见,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他还收藏一本《达仁堂药目》,这是达仁堂在天津大直沽宝宅开业得第一本药目,在民国二年仲春刊印,对达仁堂的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他连同一本民国时期达仁堂《函售制度和价目表》无偿捐给了达仁堂制药厂。

 

王庆昆的藏品除了具有年代感外,还有史料价值。

 

有一次,他去沈阳道文物市场,在地摊淘宝,无意间发现在一堆民国期间的旧剪报中,有小说连载。他拿起翻看,背面有老药铺的广告,他眼前一亮,如获至宝,欲购买这些旧剪报。摊主发现他不感兴趣连载的小说,而是对背面有老药铺的广告情有独钟。于是出大价钱想讹他一笔。王庆昆看出摊主的意图,与其讨价还价。可摊主就是不松口,说:“你买回去,给报纸写两篇稿子,钱就赚回来了,何必跟我们小贩斤斤计较。”但小贩要的价位他实难以接受,可遇到这个机会实在难得,又不愿与这些老药铺广告失之交臂。他又返回与摊主砍价,最终成交。

 

买回这些老广告后,他分门别类,装裱成册。如广药做的广告别有特色。原北洋广告药品部为广东药品做的广告就用上这样的广告词:“娶妻要看舅,买衣要看袖”,生动形象的道出广东药的货真价实。又如天津乐仁堂在旧民国报纸上做的广告曾用:“吾乐氏自清康熙任午於北平开设同仁堂以来,所用各种饮片丸散膏丹按症购服,无不效验如神,本堂主人仰承遗嘱设乐仁堂於外埠,凡选材制造无不精益求精,上符先人济世之心,俾垂久远利之厚薄非所计也。”其意是说,乐仁堂所生产的药货真价实,一切为病人着想,从不计较利益。还有天寿堂做“姑嫂丸”广告时,在报纸上画有一穿旗袍的妇女双手抱着一幼儿的图像,以此广告受众,该药专门治疗妇女不育不孕症的。这些老广告对研究旧时药品广告的发展史有一定的价值。

 

他的藏品中有两张达仁堂药店乐家老铺的药品仿单,是在天津古文化街寻访藏品时淘到的,一张为“银翘解毒片”,另一张为“香连片”。在银翘解毒片的仿单上印着“国药改进 科学制品”字样。还印有:本方系根据清初吴鞠通氏所拟银翘解毒丸处方经我店改用科学方法提炼制成片剂,其功效与原丸药无异。仿单上还印有主要成分、主治等内容。它与平常的药品仿单不同之处,在于上面都用红色镂空字印着“抗美援朝、卫国保家”字样。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这批药生产数量不多,留存于世的仿单更显得弥足珍贵。他进一步解读还发现了达仁堂将最新研制的片剂药品无偿捐献给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时传为美谈。

 

王庆昆还收藏一种中药小票,病家抓汤药时每味药都单包,内附这种小票,上面印着药铺字号、药名、主治,并有这味药的图像,顾客回家后,可按处方核对药味,防止差错。他收藏的小票有天津天和堂的炙杷叶,上面画有枇杷叶的图形,印有主治为“清肺降火、宁嗽化痰”,还有天津宏仁堂的当归身小票,印有“主治:补气养血、扶阴助阳”的字样,图文并茂。这样的中药小票现已难觅踪影。

 

这些“仿单”和“小票”,为我们了解旧社会中药行业的习俗、经营和建国初期中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实物史料经营提供了实物史料。这种仿单虽然用量很大,但对纸张的质量要求并不高,多是使用轻薄绵软的粉莲纸或毛头纸印刷,加之保留意义不大,一般患者抓药拆包核对后就随手丢弃,或用来遮盖药罐、药碗后即损,能保存至今者,并不多见。

 

在他的藏品中,还有一枚信封,上书“乐肇基先生收”,落款是“荣华工程公司”。 乐肇基何许人也?王庆昆介绍说:“乐肇基是创办达仁堂乐家老铺的乐达仁的亲侄子,他继承了达仁堂的基业。王庆昆发现这个信封后,就想,乐肇基的私人信件为何会出现在古文物市场上呢?这绝对是个老信封,于是,毫不犹豫掏钱买下。

 

这个信封虽然没有信囊,不知道其内容是什么,也不知道“荣华工程公司”是什么单位,但其中定隐藏着大背景。王庆昆说:“回想当年,我们企业曾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顿,一些与生产无关的物品被当做废品卖掉了,像老单据、老发票、与企业来往的信件等等,收废品的小贩都是整麻袋的往外背。我估计这个信封也是这样流入文物市场的,其中的故事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考证。

 

王庆昆收藏之路既充满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有说不完的故事,他把散落在民间老的中药器具挖掘出来,精心收藏,硕果累累,在中药界渐渐小有名气。

 

原天津中新药业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杜志勋得知他收藏老药具,便把家中于1956年药店公私合营时当废品处理的两个青花瓷大药罐无偿送给他。

 

将军罐

 

这种药罐专门用来盛装蜜丸的。旧时中成药的生产都是在药铺的后院里制作。把中药研成细末,用炼制的蜂蜜和成药砣,再用准子(一种制蜜丸的工具,上有用木头旋成半圆形的碗,下有一活动的小木棍)将一小块药砣填入抹平,用小木棍顶出,揉圆即成蜜丸。准子有大有小,分为三钱、二钱、一钱、五分等多个规格。这些蜜丸没有外包装,制成后,统统装入大药罐中。有顾客来买时,用夹子夹出,外裹上一层油纸,附上一张仿单交与顾客。

 

收到这个药罐后王庆昆非要付费,杜书记说:“我这两个药罐可是老货,在我家一直当盛米面的容器使用,几次搬家都没舍得扔掉。得知你收藏这些老药具,我把它送给你,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你要给钱,我就不给你了。”王庆昆只得笑纳。他回到家中,用手电筒照在药罐斑驳的纸条上,立即显示“秘制”二字,这正是老药铺盛放蜜丸用的“将军罐”,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他如获至宝,对这对药罐爱不释手,稳稳地摆在文物架上。

 

王庆昆说:“中药传统的手艺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失传了,中药文物在我们手上流失了,我觉得愧对历史,无法向后代交代。”他就是怀着历史的责任感搞老药具的收藏,使古老的中药国粹得以传承,同时,丰富了他的退休生活,使他晚年生活格外充实。

 

他的藏品有的是珍品,收藏界有人看中某件藏品,欲出大价钱收购,被王庆昆断然拒绝。他说:“收藏老药具是我的爱好,这些藏品来之不易,我收藏老药具进一步促进自己学习,颇有成就感。这些藏品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中药界,属于国家的,你给多少钱我也不卖。如果让收藏老药具沾上铜臭味,就失去意义了。待我百年以后,将这些藏品无偿地捐给国家。”他有如此高的境界,真让人竖起大拇指,给他点个赞。

 

王庆昆多年如一日,呕心沥血搞老药具收藏,正如他所说:“收藏之乐,其乐无穷。老有所为,乐此不疲。”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