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图书 我要宣传
《中西医结合免疫学》教材探索交叉学科新领域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3-11-24 [学术] [中医图书]
中西医结合是将传统的中医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药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新医学,是医学门类中的新兴交叉学科。

 

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是全面建设“健康中国”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新时代中西医结合高质量发展,是摆在中西医结合专家学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由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授郝慧琴、马存根共同主编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中西医结合免疫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既可以作为中西医结合、中医学等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临床医生、教师等的参考书。作为该教材的编委、参编人员和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材付梓出版之际,重新通读教材,我们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更新的感悟和思考。

 

 

其出版完善了我国中西医结合的知识体系

 

中医学和西医学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指导思想、理论框架、临床思维、诊疗原则、疾病预防等截然不同的两大医学体系。20世纪50年代,我国首次提出中西医结合理念,强调传统中医药学和西医学的有机结合,以提升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截至目前,中西医结合的知识体系还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

一方面,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上看,专业名称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方面,大部分院校在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门类下,由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两大分支二级学科分别招生,如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的2023年招生目录所示,除了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外,部分院校招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招生目录,如北京中医药大学2023年招生目录中有彰显其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中西医结合药理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而上海中医药大学2023年招生目录中有彰显其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康复学。另一方面,从出版的专著教材看,中西医结合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已经有本草生物学、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等著作问世;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医学方面已经有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中西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中西医结合口腔科学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等教材,这些著作和教材在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免疫学是当代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免疫学的发展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已经几乎渗透到了医学的每一个分支领域。中医学中有关免疫的论述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知识,相关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运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中医药学和免疫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将中医药的疗效与免疫学的研究相结合,可以开拓新的诊疗途径,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好的选择。中西医结合免疫学正是顺应理论的创新、学科的发展、实践的要求而逐步从萌芽到产生、由碎片化到系统化而发展、成熟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西医结合免疫学》教材的问世,填补了中西医结合知识体系的相关空白。

 

 

其形成彰显了学校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优势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和免疫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中医理论的模糊性和主观性给中医研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现代免疫学可以帮助中医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其理论和实践;反过来,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也为现代免疫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2020年,中国科协在发布年度十项重大科学问题时,将“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的中医药机制是什么?”列入其中,体现了国内外科学家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道出了中西医结合免疫学的重要性。亟待中西医结合学科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家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来回答。

一直以来,山西省医药卫生界、山西中医药大学有着较强的传承创新意识和开拓创新实践。

首先,守正创新,中西并重克顽疾。20世纪60年代初,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的首任所长李翰卿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余载畿教授一道,开创性地应用活血化瘀法攻克宫外孕,成为中医药治疗急症的一大创举,载入了教科书。近年来,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聚焦“中医药+免疫学”科研思路,坚持守正创新、中西医并重,应用免疫学等多学科交叉与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疗效的机制。郝慧琴团队聚焦“胆碱能抗炎通路”,从“祛邪”和“扶正”的角度,探寻二妙散、防己黄芪汤、傅山风湿外治方等经方验方治疗炎性关节疾病的作用机制,基于“中医药+干细胞”,通过“填补肾精”防治骨关节炎的相关机制,采用原方—入血—入组织成分联合检测,首创了山西道地中药防治炎性关节疾病的物质基础研究新方法。马存根团队系统开展Rho激酶抑制剂对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等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确证了Rho/Rock信号系统异常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首次提出基于神经炎性疾病等可能具有共性病理基础的“异病同治”理论,并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此类疾病的新思路。

其次,初心如磐,建设学科新高地。学科紧扣“中医药+免疫学”发展思路,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因表达调节实验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发性硬化益气活血重点研究室及基于炎性反应的重大疾病创新药物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注重“外聘内育”促进学科建设,全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高地,2023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聘请专家学者指导学科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学科平台优势,涌现了一批青年岐黄学者、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个一批”科技兴医创新计划医学科技领军人才、“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和青年优秀人才等,获批省级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团队、科技创新人才青年团队、科技领军团队等团队项目;学科在研究生培养中始终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传承与创新相统一”“价值追求与社会服务相统一”,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设,主编“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病研究进展》、出版《强直性脊柱炎中西医诊疗概要》学术专著等,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能力与水平。

再其次,开放包容,学术互鉴促发展。先后举办三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免疫学龙城学术论坛、两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等学术会议,一批国内外从事中西医结合免疫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免疫学专家同台交流、共话结合,目前国际中西医结合免疫学龙城学术论坛已成为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一张闪亮的“名片”。另外,近年来,50余名教师和学生在国际会议上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研究心得,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做到了立足山西,辐射省内外、国内外的效果。通过承办和参加高水平的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聚焦中西医结合免疫学防治风湿免疫性疾病与神经炎性疾病等,开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深入交流;多角度、多途径研究中西医结合调控治疗该类疾病的物质基础、免疫学作用机制与发展前景;推动中医药传统文化与世界接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有力推动了中西医结合免疫学这一前沿交叉学科的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

最后,继往开来,成立组织谋提升。2023年9月24日,《中西医结合免疫学》教材在第三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免疫学龙城学术论坛开幕式上首发。同日,由学校发起,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等15所高校相关教研室共同参与的中西医结合免疫学课程联盟及虚拟教研室成立。郝慧琴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大会讨论通过了《中西医结合免疫学课程联盟章程》《中西医结合免疫学虚拟教研室建设方案》。郝慧琴指出,在“新医科”的背景下,中西医结合免疫学在医学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契合了“从治疗为要到兼具预防、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观点,而课程联盟和虚拟教研室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中西医结合免疫学课程联盟及虚拟教研室的建立又搭建了一个平台,形成了合作机制,必将以开放、共享、共建、共赢为原则推动联盟高校开放办学,带动全局,服务区域。通过联盟的共建,形成合力,推动教学资源共享、科研合作、产教融合、文化交流等全方位合作,打造中西医结合免疫学人才培养高地。目前,中西医结合免疫学已经成为学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课程、“禾本计划”本硕贯通课程。

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免疫学》教材是学校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多年科学研究、临床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培养实践逐步形成的。在中西医结合免疫学理论的指导下,基于中医学和免疫学理论和方法,学科形成了涵盖基础与临床、既关注疾病过程中的免疫病理机制又注重阐明中西医干预疾病的免疫学机制的研究特色,并不断地体现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交流合作以及社会服务的全过程中,彰显了学科优势,形成了学科特色。

 

 

其内容充实了中西医结合免疫学知识框架

 

首先,这该教材以清晰明了的语言,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免疫学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有机融合。编委们巧妙地将中医的阴阳学说和西医的免疫学原理相结合,带领学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学术世界。在重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幅画卷之中,看到了中西医相互借鉴、相得益彰的学术景象。

其次,该教材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中西医结合免疫学的理论体系,其内容涵盖了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的相关知识。在编写体例上,分上、下两篇共10章。上篇4章主要论述免疫学基础理论和免疫性疾病的中西医理论;同时,也介绍了免疫性疾病的检测方法和常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除中药外,还包括针灸推拿、外治法、康复等;西医治疗方法除药物外,还包括免疫疗法、基因治疗、自体干细胞移植技术等新的治疗方法。下篇6章是免疫性疾病的各论,着重对常见的免疫性疾病和与免疫异常密切相关疾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证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等进行论述。在各个疾病的治疗部分均列举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便于学生了解中、西医各自的诊疗特色和优势。

再其次,由于读者主要是研究生,鉴于教材的适用对象,故编委会既考虑了教材的属性,又兼顾了著作的属性。作为教材,着眼于聚焦疾病,强调结合。即重点是临床免疫学部分,力求系统地将临床上常见的免疫相关性疾病囊括进来。在编写过程中,特别强调每一种疾病的中医学和现代免疫学内容要各占相当的比例;在疾病的发病机制、诊疗方法等方面聚焦免疫学机制和免疫调节,即该教材的大部分内容是公认的、成熟的。作为著作,在同时保持学科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又注重融入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基于这些理念,该教材较好地同时体现了系统性与创新性、规范性和特色性。

此外,编委会在编写过程中特别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融入,注重教学、临床与科研的结合,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迪性和实用性。在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我们深深地感到,选修中西医结合免疫学的研究生,其理论拓展、学术研究和科研训练都得到了熏陶和提升。学生们普遍反映,该教材对于培养他们熟练掌握中西医结合方法、诊疗和预防免疫相关性疾病、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等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该教材后附的常用动物模型,也拓展了他们的科研思路。由于该教材深受使用它的学生们的喜爱,课程也被评为“禾本计划”优秀课程。

总的来说,《中西医结合免疫学》教材是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一次重要的开拓、探索之作,在呈现壮丽恢宏学术画卷的同时,也奏响了中西合璧、协调互补的和谐交响乐。特别是该教材将免疫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了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的免疫调节等方面的应用,让我们看到了中西医在疾病诊疗方面的无限潜力和独特优势。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鉴知未来的这种融会贯通的学术思维,让我们对中西医结合免疫学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更增强了进一步推动中西医结合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