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扁鹊医学古简现巴蜀 成都中医大学子演绎《天回》的“前世今生”
来源:四川新闻网 2022-12-08 [医疗] [医疗资讯]
“当我饰演的淳于意站在舞台高处,台阶下方是他的一众弟子带着发扬中医药的志愿宣誓,那一刻我仿佛穿越到了2000 多年前的那个时代,在流淌的历史长河里感受到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力量。”11月24日,舞台剧《天回》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试演,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二年级学生刘腾文饰演老年淳于意。时隔近一周,当回想起首次试演的场景,他依旧大受震撼和感动。

 

舞台剧《天回》以2012年成都天回镇重大医学考古发现为背景,讲述了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西汉著名医家仓公淳于意继承发展扁鹊之医学,蒙冤入狱女儿救父,后悉心传授医术的故事。

 

全剧历时了一年多的制作与排演,演员全部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共计40余人参演。据了解,这也是首次将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优秀中医药文化历史故事以舞台剧形式呈现。

 

 

一掘“前世”:从考古成果到舞台演绎的千年“回音”

 

《天回》由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担任编剧。2021年3月,柳长华开启《天回》剧本创作,仅仅一个月时间便完成了 4万余字初稿。

这出舞台剧的创作背景,源于一个轰动世界的考古成果。

 

2012年7月,在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地铁3 号线建设现场,施工人员发现了一处古墓。经专家确认这是一个汉代的墓葬,距今已两千多年。

其中,3号坑发掘出土近千支医简,记载文字多达25000余个,整理后得8部医书,引起了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这批医书古简数量之多,保护之完善,至今仍然堪称考古史上之杰作。

柳长华便是当时这批《天回医简》研究团队的主要参与者。经过反复求证,这批《天回医简》为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扁鹊、仓公所传之医书。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司马迁不仅具体写了扁鹊用针灸治病的过程,还对仓公的“诊籍”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仓公生活的年代距离司马迁更近,这批出土的医简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传内容有着高度的吻合,进一步佐证了其中故事的真实性。”柳长华说:“可以想象司马迁为他们立传的时候,那一定是当时的社会非常优秀的代表性医学人物。时隔两千多年,我们终于将这样一个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历史故事搬上舞台,真可谓千年等一回。”

 

“医道论篇,千秋万代,生生不息!”“医道论篇,千秋万代,生生不息!”……在一个小时的演出里,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台词不断将试演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天回》全剧均采用文言演绎,从故事情节、演员阵容、服装、音乐、道具与舞台布景等各方面策划充分展示了剧组对中医药文化精品的打磨。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没有了读典的习惯,《天回》舞台剧最大的价值我认为也是在于,通过艺术化的形式让一个个典籍中的人物变得鲜活,更有利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刘腾文说道。

探源“今生”:从齐鲁到蜀地扁鹊医学传扬生生不息

原本在山东的扁鹊医学的书为何在成都发现?这些书又是如何到成都来的?

“山东一带的医学是经脉医学,以扁鹊为代表,而同属这一支的另一位西汉名医仓公淳于意,就在当时齐国担任太仓长。司马迁认为扁鹊和仓公的医学一脉相承,才在《史记》中将二人合并立传。”据柳长华介绍,这批医简上兼见篆隶、古隶及隶书,其中还不乏齐地方言,汉景帝时由齐鲁传入蜀地。

 

柳长华透露,仓公行医年代是西汉吕后到文帝时期,天回汉墓埋葬年代在汉景帝或武帝时期,其年代、辈分应与仓公弟子相当,因此推测这批医简可能就是仓公所传的扁鹊脉书,被他的学生──墓主带到了成都。“汉景帝末年,文翁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大批有学识之士来到蜀地。”

《天回医简》中的《脉书·上经》《脉书·下经》《和齐汤法》等8种医书的内容,基本涵盖了仓公传世医学。

柳长华认为,《天回医简》最大发现之一在于“医经”。“我们所熟知的《黄帝内经》就是在此次挖掘出的《脉书上经》《脉书下经》基础上不断去发展、丰富传到今天的,一些话语在《黄帝内经》中往往就演绎成一篇甚至两三篇文章。”

在舞台剧《天回》中就有仓公淳于意向公孙光学习医方,还跟随公乘阳庆学习《脉书》的片段。

 

柳长华还告诉记者,通过研究发现,《天回医简》中的很多理论和方法,到今天仍然适用。这些古代医学经典的整理和研究,对提升中医文化自信,指导现代医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

至于《天回医简》从齐鲁来到四川后,具体传授给了谁,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也有可能是教给了李柱国。”柳长华推断道。李柱国是汉成帝时的御医,史家认为是我国校勘医书第一人,相传祖籍四川绵阳盐亭。据史料记载,他曾说自己整理的就是仓公医学典籍。到了王莽之乱后,李柱国从此消失。而此后不久,蜀中绵阳一带,有了一位医术高明的涪翁,他是继扁鹊、仓公之后,最先见于正史文献记载的一位针灸先贤,著有《针经》《诊脉法》等经典。

 

柳长华说,据多部历史典籍记载都似在提示,“李助即涪人翁君,也即涪翁。而涪翁,正是校过医书的李柱国。李柱国校勘医书中也有仓公著作,并最后将其传给弟子程高,再传给了徒孙郭玉。”

“虽然这一条历史链条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但由此也能看到扁鹊医学在四川的发扬光大。”柳长华表示:“如今我们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医学经典世世代代传下去,让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大众、走向未来。”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璐绮 刘茜(图中剧照源成都中医药大学)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