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传统医药动态 我要投稿
我是一名定向医学生,来到卫生院后......
来源:基层医师公社 2019-08-12 [其它] [传统医药动态]
基层医疗存在的问题似乎是老生常谈。国家也出了相关政策,提升基层医疗服务,配备医疗设施,改善医疗环境,为基层培养全科医疗人才等等。 其中一个解决方法是培养免费医学定向生,笔者作为一名医学定向生,回基层的这一个多月,面对基层医疗错综复杂的问题,深觉任重道远。(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

基层诊断难、用药方面

 

到乡镇卫生院面临的第一难是诊断难、用药难。

 

基层和大医院在各方面条件不同,俨然两个不同的体系,当然临床思维相同,在大的方向处理上是一样的。

 

只是由于条件限制,还是有着不同的处理不同的用药。在分科没有那么细的基层,确实需要的是全科医生。

 

药品、检查的缺乏是一方面,当地患者及其家属医疗常识的缺乏也增加了用药难度。

 

根据患者病情可先选择口服药物,但不少患者执意要求输液,快速解决问题。发热必须马上退热,于是激素抗生素少不了。

 

如果两天症状不能明显改善,这个医生就是“庸医”。所以部分医生只能被逼选用“万能”的激素抗生素,就这样恶性循环。

 

基层就医群众方面

 

以前我以为癌症患者都集中在大医院,回来发现卫生院的癌症患者也不少。

 

主要原因是经济条件差,治疗无望,若继续医治,将因病返穷,很多家庭望而却步,故到卫生院输液营养支持,等到最后那一步。

 

也有贫困家庭因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而分崩离析的,生了几个儿女的老人来住院,每个儿女都不想管,推三阻四,不愿照看,不愿出钱,或者为谁出多钱谁出少钱而斤斤计较、吵闹。

 

有为省小钱不买城乡居民医保,生病后自费,要花大钱住院的,却又无力承担。

 

每一天在乡镇卫生院都在上演着基层人民的喜怒哀乐,甚至比大医院看得更真实。

 

关于人性,关于生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难,想做点什么,却发现自己好像也什么也做不了。

 

基层医疗设施方面

 

我们这里住院部是三层旧楼,大厅摆满了床,吊扇在头顶吱呀吱呀响,燕子在屋檐下筑巢,生锈的铁床和输液架告诉我它们的历史。

 

一楼的医护办公室蟑螂、壁虎、蚊子常光临。病房没有寻呼系统,天天都是患者家属人工传呼,此起起伏,这里叫毕,那里起,宛如菜市场。

 

下大雨时,一楼总是被淹没至脚踝。那会总是要淌水上班,一边清理积水,一边查看病人。

 

医护人员住房紧张,公租房有限,只能安排部分职工住旧宿舍或者瓦房,七八个人住两房一厅,斑驳的墙体,狭窄的过道,但仍然有人在坚持。

 

基层医务人员方面

 

一直以来都有关注基层医疗相关方面的政策与新闻,有很多利好的信息,多省均提出要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一直在努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但政策真正具体实施到基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式员工与聘用员工的待遇差距大,临床一线活多钱少心累,基层工作的繁琐与高风险,不少医院一直未能拿出按劳分配的合理方案,上层领导与一线人员工资差距太大,这些使很多医护人员缺少工作积极性。

 

年轻医生、护士经常是来一个的同时走一双,医务人员流失现象颇多。

 

我们都懂基层医疗难,分析原因并不是为了抱怨,而是希望寻求应对的方法,尽自己的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哪怕是微小的一些些改变,时间长了可能也会变得不同。

 

心里落差肯定是有的,同年纪的其他行业的同学不少都有房有车,事业有成,自己无房无车无存款,就带着几箱书和信念呆在一个镇上,需要莫大的勇气。

 

罗曼罗兰说:“ 世界上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还依然热爱它 ”。无论怎样,我们总是要相信希望。

 

我们卫生院住院部新大楼已经封顶,新的集资房也在筹备,未来的环境会越来越好。希望这些伴随我们的问题能够早日被逐一解决,也希望回基层的我们不忘初心,既然选择了基层,就要无悔前行。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