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国中医药 我要投稿
穴位激活:微循环的反应和肥大细胞的作用
来源: 针灸最前沿 2019-08-05 [科技] [中国中医药]

 在中医理论中,针刺作用是以经络的完整功能为基础的,因此经络可能是形而上针灸理论的核心概念。由于不同的经脉被认为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医生通常会沿着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路径进行针灸。经络被认为是通过正常的气血流动来调节身体功能。这种气流的紊乱被认为会导致疾病,而针灸技术被认为是通过调节这种气流来治疗疾病。近年来,得气的概念从神经功能开始探索,有人认为气与神经功能密切相关,但对气的确切含义仍难以理解,也难以评价经络的活化。因此,针刺与循环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经络研究领域,经络研究的广泛共识是沿经络的阻抗较低。通常,皮肤的阻抗与微循环产生的组织液量成正比,微循环可能是经络活化的一个指标。另一方面,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经络系统可能包含一个连续的通道,以促进外周组织的信号传输,为微循环与经络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在这篇综述中,主要从微循环的角度来研究穴位活化。

 

 

二.微循环中的穴位刺激和相应的反应

 

 

在微循环研究领域,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具有频率响应良好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微循环的监测,非常适合于针刺微血管反应的无创研究。已有研究表明,穴位平均血流量(MBF)大于周围组织,说明MBF可以作为鉴别穴位与周围组织[微循环状态差异的指标。也有研究表明,针刺不仅可以增加全身循环和特定器官的循环,还可以改变皮肤微循环。当穴位受到充分刺激时,该点血灌注继续增加,而非穴位在相同刺激后血灌注仅略有变化。提示穴位血灌流可作为评价针刺疗效的一种手段。针刺作用的可能原因之一是刺激后穴位的特殊感觉,这可能与穴位或经络的血流灌注变化有关。

我们知道影响血液灌注信号的因素很多,如心率、肌肉收缩等。LDF信号的频谱分析表明,0.009 ~ 1.6 Hz的血流振荡频率可能反映了不同的生理节律。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在健康志愿者中测量了LDF信号,并应用小波变换与小波变换相结合。结果表明,针刺合谷穴(LI4)可显著增加血流量,在0.02-0.06 Hz时相对能量贡献显著降低,在0.4-1.6 Hz时相对能量贡献显著增加,但在非穴位无明显变化。这是首次用频谱分析法研究针刺刺激引起的微循环血流反应,揭示针刺合谷穴与针刺附近非穴位之间交感神经活动可能存在差异。

在我们的研究中,结果表明,激光针刺激右侧LI4后,左侧合谷穴MBF明显增加,这与我们之前的研究一致。另一方面,非穴位刺激对左LI4无影响,提示激光针效应可能具有特异性。通过Morlet小波分析的进一步的分析,如先前所完成,表明右LI4穴位只有受影响的频带0.0095-0.02赫兹,0.02-0.06赫兹和0.06-0.15赫兹,这是由影响的刺激内皮活动,神经原性活动和血管壁血管平滑肌的内源性肌源性活动。这些结果表明,影响血流的因素很多,针刺刺激引起的血流变化可能是特异性的。

在临床实践中,针刺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正确的取穴方法,而且取决于正确的手法。不同的操作,如加强和减轻刺激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效果。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不同手法对健康受试者血脑屏障足三里穴血流灌注的影响不同。一般来说,皮肤温度与血液灌注有关。如果不同的针刺手法引起不同的血液灌注变化,也会在体内产生不同的温度。实际上,之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手法会导致不同的皮肤温度变化。然而,其他机制,如肌肉和棕色脂肪组织的热量产生,将抵消热量损失或通过皮肤获得的热量。

 

 

三.肥大细胞在穴位激活和微循环反应中  发挥重要作用

 

先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微循环。换句话说,循环反应可以看作是穴位活化的一个指标。然而,针灸和循环反应可以通过一个中间桥联系起来。大量研究表明肥大细胞可能是这种中间桥的最佳候选细胞。

肥大细胞通常被认为在急性过敏反应、机体的抗菌反应和寄生虫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根据进一步的研究,肥大细胞的作用超出了我们传统的认识。尤其是肥大细胞在针刺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姚教授的工作强调了肥大细胞在经络功能中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们关于低水力阻力通道的工作。根据低水力阻力通道假说,肥大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组胺,调节血管通透性。然而,这些血管活性物质也可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更多的血管活性物质。类似于正反馈机制,针刺信号可以沿经络传递。这些工作只是从功能上进行了假设,最终全面描述肥大细胞与循环关系的工作时的形态学工作。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染色方法,可以同时观察血管、乙酰胆碱酯酶(AchE)阳性神经纤维和肥大细胞。在穴位区,肥大细胞沿血管形成带状结构,周围环绕着阿切阳性纤维。尤其是肥大细胞集中在血管分叉处,这意味着肥大细胞可以高效调控血管。另一方面,大量研究表明肥大细胞与神经形成突触连接。因此,针刺时活跃的神经纤维、胶原纤维牵拉等因素可激活肥大细胞,通过肥大细胞沿血管束的功能激活穴位,观察微循环反应(图1)。

 

(图一:针刺刺激,微循环变化和肥大细胞之间关系的方框图)

 

 

四.结论

 

 

穴位组织中可见明显的血管、肥大细胞和疼痛。进一步研究微循环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动态变化,对今后针刺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