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名医论坛 我要投稿
李军治疗肺胃瘀热型痤疮经验总结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 2019-07-22 [其它] [名医论坛]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陕西中医药大学李军教授论治痤疮,倡导重视肺胃瘀热型病机,内外协同医治而取。

痤疮是一种产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颜面、胸背部等皮脂漫溢部位,多为白头或黑头粉刺、丘疹、紫红色结节及瘢痕等皮损。本病属于中医学粉刺的范围。患处通常会自发轻度瘙痒、疼痛难忍或无其他明显症状,若处理不及时或治疗方案不准确,可损毁患者容颜,影响其自尊心与自信心,特别是居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男女。该病多发生在12~25岁之间,且男多于女。近几年临床研究表明,女性发病率以及青中年的发病率呈增长的趋势。痤疮的病因比较复杂繁多,目前医学上公认本病与机体内雄激素水平、饮食习惯、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其临床多采用外用及内服四环素类、雌性激素类等药品,以及果酸疗法、PDT疗法,抑制丙酸杆菌及减轻炎症反应。但有时效果不理想,并有一定毒副作用,而中医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优势。

李军(1954-)为陕西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中医,国医大师张学文学术思想与临床研究所所长。从医40余年,熟谙中医经典,贯通中西,不仅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还在痤疮治疗上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从肺胃瘀热论治,善用“清、消、补”三法结合,倡导“寓消于清、寓补于消”之法,收效颇佳。笔者有幸跟师于旁,受益良多,醍醐灌顶,至此特将李军教授诊治肺胃瘀热型痤疮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阐述病机、独具匠心

 

一般来讲,现代医学认为内分泌失调、皮质分泌过多、毛囊角化过度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中医认为粉刺的首要病机是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受风邪,熏蒸面部而发;多食肥甘,助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而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有关粉刺记载:“此证多由肺经之血热,郁久化瘀而成。“故人体体表皮毛的枯槁或者红润光泽,多与肺脏有巨大的关系。其次,《素问·至真要大论》也明确指出:“太阴之气胜,火热郁结,疮疡痈肿聚于中,而流散于外。”再者胃足阳明之脉,从头走足,与大肠经交于鼻翼旁,主治肠胃及头面部病症。因此,根据肺胃生理特性和经络循行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肺胃与痤疮的形成密密相关,不可分割。

李老师根据痤疮的病理征象,对其病机之论述,另辟角度,从肺胃入手,以简驭繁,深得意旨。他总结病因病机有三:①肺为娇脏,极易被风邪侵犯,或素体内热炽盛,热邪攻入该脏,两者都会使肺热蓄藏于内,热积化火,易生风动血,乃至衍生丘疹疮痈,局部红肿热痛。②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节节高升,诸多饮食问题逐渐显现,如偏嗜肥甘寒凉辛酸之品、饮食结构不合理或饮食不节,如过饱、三餐不定时,甚则节食减肥,酗酒,都极大损伤了脾胃,导致运化失司,水液停滞,郁久化热,日久成痰,凝痰成瘀,痰瘀相合,停滞肌肤而发病;或者肺病累及大肠,使之传化异常,粪便浊物堆积,化热而上窜肺胃,肺胃热盛,热气游走于四肢百骸,致经络不通,颜面及胸背部易生“白头”。③学习生活压力的逐年加重,让新一代青年们不得不劳力过度、伤神过度,耗损心血,且无暇关注健康;再者互联网技术普遍运营,使人们过上了“夜猫子”的生活,熬夜玩手机、打游戏成为家常便饭,足不出户即可悉知世界、吃遍美食。久而久之,电子产品长期辐射皮肤,运动量减少,会不断加速体内毒素累积,其无路可排,诱发各种疾病,尤其会让痘痘反复发出,连绵不绝。临床常见痤疮患者平素喜食辛辣之品,或常于夜间12点后入睡,伴唇舌黯或紫黯,舌尖偏红,苔薄或薄黄,舌下瘀丝或瘀点,脉多沉滑,二便调或大便偏干,黏滞不爽。因此,临证紧抓“肺胃瘀热”这一关键,善用“清、消、补”三法结合,倡导“寓消于清、寓补于消”之法,从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化瘀散结、和胃消食除湿应手,起效良可。

 

2  临床证治、独具特点

 

2.1  清热泻火解毒

务使逐邪有路,畅通无阻。李老师对于肺胃瘀热型痤疮的见解,一方面,此乃热毒火邪梗阻于内,不得透发于表,治时遵照“火郁发之”。首选“八法”之清法,治宜清透肤表,祛其壅塞,畅达气机,以清热宣透、泻火解毒为主。而要使热毒得清,必须引邪外出,持之“外出有度、泻火收放自如”。正气是决定发病的关键因素,正虚生邪而发病或加速病情发展。所以祛邪时切记莫要损伤正气。逐邪之法有二:一是从上而出,利用肺气宣发,助开阖腠理,使热毒从肌表发汗而出;二是从下而出,经过脾气的升举,胃气的通降,资助大肠传化糟粕,从二阴而泄出热毒。李老师组方原则大抵遵循以下四点:一是运用宣肺之品使热毒从肌肤出,如用苦杏仁、川芎、桑白皮、浙贝母、炙百部等;二是佐以少量宣散透发之品以达宣泄肺内热毒,透疹止痒,如蝉蜕、牛蒡子、葛根、升麻;三是酌用苦寒之品以清热泻火解毒,有时亦可散结消肿,常用鱼腥草、蒲公英、苦参、黄芩、黄连、栀子、野菊花、连翘等;四是取泻下之品以通大便,引热毒从后阴排出,如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生大黄、决明子、桃仁等。上下两个通道同时开弓,热毒自有路可遁,令邪气得散,正气得复。

面对热毒火邪类患者,李老师喜用丹栀二陈汤加减,一清热解毒,二通便。热毒严重者加鱼腥草、蒲公英等。其中,鱼腥草在现代药理中经常被作为抗生素,可清热、抗炎、抗病毒,并可通达人体上中下三焦,使三焦病愈;而蒲公英可入阳明、太阴经,泄胃中邪热又不损脾土,敷疗诸疮肿毒又不损表。

 

2.2  凉血化瘀散结

以达气血调和,瘀血得散。《诸病源候论》有云:“血液行于脉中,充沛精神,通荣五脏,五脏之气,用之滋养体表肌肤”。营血流动于脉中,倘如素体感受体内蕴热浊毒侵犯,毒害脉络,皮肤作为脉络遍布的集聚地,故表现出一系列病理变化。如舌下脉络瘀紫、瘀点,青记脸如墨,乃至颜面部痤疮。王勋臣道痘疮“皆是瘀血凝于脉络中,立通经逐瘀汤可治疗”。因此,李老师总结出:大部分痤疮患者就诊时,其病已患数年,多日久化瘀,肤色多暗沉无光泽,专用凉血化瘀散结之法,属治疗八法之消法。经由其精心专研经典,在疗养痘疮上又另辟新思想,提倡“寓消于清,清消兼治”。临证有二:一是先清热凉血,化脉络之血热,营血得通,气血得以调和,阴阳平衡,痈疽疔疮可散。选用甘苦寒药物,如牡丹皮、紫草、生地黄、赤芍、玄参等;二是活血化瘀,疗疮消痈散结,入心包、心、肝经,行气通络,泄浊毒血滞,逐粉刺日久之瘀滞,散其溃裂后遗留之瘢痕、斑疹,使肌肤可慢慢恢复润泽。配以辛苦温之品,例如丹参、红花、川芎、延胡索、姜黄、茺蔚子、桃仁等。

故此,李老师临证仿通窍活血汤和消风散之意,拟蝉蜕白芷桃红四物汤(将白芍改用赤芍)加减。加用消风散,颇有“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意义,因血热易生风致燥,耗伤阴血,酌配白鲜皮、白芷、苦参、白蒺藜等可祛风,透疹止痒。李老师常用白芷,认为白芷不仅祛风,通鼻窍,还可通达“全身脏腑”,引申为通调瘀积邪气。此外,以白芷做使药,引方中药直达病所,散发瘀结,瘀化水去,诸症皆荣,诸病皆消。但是,若脓疮严重,粉刺较大、较密集,伴瘙痒疼痛难忍者,可加皂角刺、刺蒺藜。皂角刺有透脓、败毒之功,还是引经药,上至病灶。最重要的是它可攻新起的青春痘,攻之以消散,化毒成浆,未破者,引之以拔毒,已溃者,将药性引至溃处,以行脓。刺蒺藜喜入肝、肺经,有平肝解郁、祛风明目、止痒之效。另其善泄肺气而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邪破血,疗痤疮。

 

 

2.3  和胃消食除湿

通达脾胃之气,胃和则百病除半矣。《灵枢》称“胃者,水谷精微气血之海,乃腐熟水谷”。现今民众爱食辛辣肥腻,喜酒,喜冷饮,嗜烟草,加上社会压力巨大,生活节奏加快,随之思虑劳心,耗损脾胃与阴精。是以,正气耗伤而病邪久留,正气不足而为虚,邪气存留则为实,形成实中夹虚的虚实错杂证。所以治宜不可过度“清、消”,滥用苦寒、辛温的中药,宜“寓补于消”之法,以消代补。李师治疗痤疮善从脾胃入手,以和胃消食除湿为法,将保和丸改为汤剂加减,不仅消除胃脘部胀满,促进胃肠蠕动,还可以祛湿,充分体现“以消代补”之法。此外,湿中有热者加胆星。它味苦微辛,能祛湿热、化痰、清心安神。内受寒湿侵犯加石菖蒲。其辛温,擅长通窍豁痰、化湿邪、利气通九窍。因痰火二邪所致病变者,服之宜然。若以清解药配之,方达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

此外,导师经过多年临床研究与探索,自创一套牙膏蜂蜜祛痘方,此方供外用。它可以祛痘平痘印,锁水润肤。方法如下:于夜间睡觉前,用温水清洗颜面肌肤,以打开毛孔,挤一横指宽的中华或云南白药草本牙膏(与洗面奶用法相似),放置于一只手的手心中,滴入少量清水,双手轻轻揉搓几秒,而后再两手同时搓揉颜面部肌肤,约30秒,随后清水洗净,取蜂蜜(最好是原浆纯蜂蜜)用少量温水化开,涂抹于出痘的部位,并轻轻拍打,直至慢慢吸收。25 min后洗净即可。连续数月,方可见效。不仅消淡痘印,修复皮损部位,还可以除皱纹,让肌肤白净透亮。李老师认为草本类药膏具有抗炎、解毒、祛痘之功,亦可收缩毛孔;而蜂蜜外用可抑杀各种致病细菌,生肌敛疮,祛除皮肤内毒素垃圾,消除沉着的色素,有利于更好地祛除痘印。若皮肤干燥、无光泽或有黄褐斑,也可用此方法,但是不宜长期用,避免堵塞毛孔。

 

 

3  病案举例

 

严某,女,25岁,2016年10月13日初诊。鼻部及下颌部痤疮5年余,伴咽喉有痰1年,此起彼伏,曾几次在西安就诊,口服中药月余,疗效不佳,遂来求治。刻诊:鼻部及下颌部既有陈旧性痤疮持续不退,又复发散在新起丘疹,红肿,偶有疼痛感,伴咽喉部有痰,色偏黄,难以咳出,咽之不下,尤在月经前期上述症状明显加重。既往体质一般,自诉曾于2013年在西安某医院行“人工流产手术”,并未出现大出血现象。月经周期规律,经量可,颜色正常,无血块,无下腹坠痛,食可,夜休尚可,小便可,大便偏干,排便不爽,日一行。患者平素喜食辛辣刺激食品,唇黯,舌边尖红赤,苔薄白,舌下脉络瘀丝(+),脉细滑数。辨证:粉刺,证属肺胃瘀热。治宜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消肿。药用:牡丹皮15 g,黄果子15 g,桃仁15 g,红花12 g,橘皮15 g,姜半夏15 g,鱼腥草30 g,蒲公英30 g,炙百部10 g,白芷8 g,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15 g,赤芍15 g,蝉蜕8 g,黄芩12 g。12剂,水煎服,日1剂。除此之外,嘱患者切勿挤破痤疮,勿滥用激素药膏,畅达情志,“五低”饮食,并可多食一些含高纤维的五谷杂粮。告知其牙膏蜂蜜祛痘方的具体方法,令其坚持内外兼治,加强综合疗效。

二诊:服用上方后下颌部痤疮明显减少,颜色变暗,自诉服药后矢气增多,余症同前,脉舌同前。予上方加野菊花12 g、草决明15 g、陈胆星10 g。共12剂,水煎服,余治疗同上,密切观察。

三诊:服上方后,鼻部及下颌部痤疮数量明显减少,色变浅,但咽部仍自觉有类似“梅核气”症状,现仍有痰,咳白稀痰,晨起明显。饮食可,夜休可,二便调。唇舌黯,苔薄黄,舌下瘀丝(++),脉沉滑。予以保和丸方加黄芩15 g,黄连8 g,桃仁15 g,红花12 g,牡丹皮15 g,栀子12 g,炙百部10 g,姜黄12 g,皂角刺10 g,天南星10 g,鱼腥草30 g,白芷8 g,蝉蜕8 g。12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服上方后,颜面部痤疮明显好转,颜色浅淡,偶有新发散在斑丘疹,大便偏干,余症可。予上方加青黛(冲服)10 g,草决明10 g,大黄8 g,蒲公英30 g。12剂,水煎服,日1剂。嘱患者勿挤破粉刺,勿抓挠出粉刺的地方,以防遗留痘印。千万谨记勿食辛辣肥甘之品,可适当运动,舒畅情志,给自己减压,保持充足睡眠,尽量远离手机和电脑的辐射,养成每天一次的排便习惯。后继以上方调治3个月,并坚持牙膏加蜂蜜祛痘外用法。患者颜面部痘印渐渐消失,且肌肤越来越白皙红润,有光泽。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粉刺系中医外科学病症之一,一般治疗较难,耗费时间长。本病案根据患者症状、望诊及舌脉诊,李老师辨证为肺胃瘀热,并认为瘀热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直接因素。患者平素嗜食辛辣食物,长此以往,以致内生痰热,久而化瘀,瘀血不散,痰热不化,反复数年,阻塞体表毛孔,生出粉刺。因此,诊疗上从痰瘀着手,清消兼用。予以丹栀桃红二陈汤化裁。以红根、红花、黄芩、赤芍清热凉血化瘀,化脉络之血热,疗疮散结;陈皮、胆南星、姜半夏、焦三仙祛痰化湿,消除积满,通达五脏气机;蒲公英、鱼腥草散结排脓疗疮毒;蝉蜕、青黛疏风消斑;桃仁、酒大黄、决明子通便;黄芩、黄连、栀子清热泻火,除毒热;而白芷通达“全身脏腑”,调节五脏六腑功能,还引药直达病所,终使诸病皆安。同时嘱咐适饮食,坚持牙膏蜂蜜外治法,内外同治,提高疗效,提高治愈率。

 

 

4  讨论

 

《医宗必读》论述:“血实则体内有瘀,病轻可消之,久重易行之,若因气病而祸及血者,先行气;若因血病而殃及气者,先活其血”。痤疮可反复发生,症状表现较单一,为青中年男女性多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仍需仔细辨证论治,勿要忽略细节,导致失治或误治,加重病情。李老师常常耳提面命,告诫后学:“所谓疑难杂病,病程长,迁延不愈,体内多积痰化瘀,故此在治疗的基础上可佐以活血化瘀,瘀血去则症自善。”对于痤疮即俗称的“青春痘”,需要紧紧把握“肺胃瘀热”这一证候,倡导“寓消于清、寓补于消”之法,全面兼顾。清体内热毒火邪,消经络之血泣。古亦有云:瘀血去则新血生,新血生反之瘀血自去。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杂志》2019年第5期,本期原文见链接。

责任编辑:丁兆平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