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百问
河图洛书与中医
来源:天地阴阳 2019-04-23 [医疗] [中医百问]
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孙思邈先生说过:“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意思是如果要做一个高明的医生,而不是一个庸医,那就一定要对《周易》有所了解。我刚刚读到这段话的时候觉得很茫然,就把《周易》翻开了。《周易》64卦,一个药方也没有,而且语言非常蹇涩,那是1982年我读研究生的时候。第二次再读是1989年,觉得多少能找到一点感觉了。90年代再读《周易》,我逐渐体会到了孙思邈说的“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的感觉。

 

周易的易字,在中国古代,上面是太阳,下面是月亮。为什么用易字来代表自然界一切变化的规律呢?太阳是阳气之精华,月亮是阴气之精华。太阳永远从东边升起来,从西边落下去,月亮也一样是“升于东山之上”。反映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没有停止的时候。所以“易”的含义首先是“动”—变易。其次,太阳和月亮不是今天从这儿升起来,明天从那儿升起来,它永远按照一个规律在运动。周易研究的是规律,有规律就有法则,规律的法则在周易中叫“不易”,即所有运动是按照一个规律来进行的。第三,简易。万物太多了,一个一个去分析,永远分析不完。只有执简驭繁地把握它,才能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搞明白。《周易》把阴阳这两个看似无形的东西高度地形象化了,用阴阳气的多和少、阴阳气位置的不同来反映气的变化规律。

 

中医学是以阴阳为基础,研究阴阳运动变化规律的一门学问,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孙思邈才提出了“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易”是中华民族认识问题的一个大圈,我们的古代文化,包括医学、伦理学、兵学、农学等所有东方文化,都是在“易”的思维方法的前提下完成的,都是套在这个大圈上的小圈。如果我们研究具体学问的人,仅仅在小圈里去研究所看到的东西,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你站在《周易》这个大圈上再来看小圈的时候,则能收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效果。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孔子讲:“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八卦的出现,既有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仔细的、认真的观察,同时也从河图和洛书中找到了灵感和启发。河图和洛书这两个图形,实质上是周易最原始形态的渊薮。

 

河图、洛书的真正图形出现于宋代。宋代有个著名的道教授学者叫陈抟,河图、洛书就是出自他手。这个图形出来以后,引起不少争议。大多数学者都赞成孔子说的这句话,承认河图、洛书的存在以及它对《周易》产生的影响,但也有学者不同意,像欧阳修,他就说河图、洛书是1000多年以后才出来的,怎么能说在《周易》前边呢?《周易》里边不是已经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了吗,为什么还要出一个图呢?这个争论从宋代一直到近代。1977年,安徽出土了汉代武候的一个盘,上面刻的就是洛书图形,从而证明了河图、洛书绝对不是宋人杜撰出来的。

 

 

 

大家想一想自然现象:正月的时候会下雪,到六月(阴历,下同),是雨最大的时候——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到二月的时候开始暖和了,最热的时候是七月;树木茂盛在三月,树木长极、叶子都变成深绿色是八月——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月是小收成,麦收,九月是大收成——地四生金,天九成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我们的祖先从来不骗我们。如果一个道理你在最简单的地方看不见,就别听他的,或则是你离他太远了,你根本理解不了,或则是他没说明白。

 

从河图洛书看藏象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为什么叫藏象不叫“藏图”呢?《黄帝内经》讲到藏象的时候,一定离不开方位,离不开春、夏、秋、冬,离不开金、木、水、火、土五行,离不开五味。这和现代的解剖理论是截然不同的。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就是西方太注重空间了,不注重时间。注重空间的话,就必须把前面和后面都截断。西方做任何一个实验的时候,必须讲条件,什么是条件?必须把哪来哪去这两段先切开,然后看看里面是什么。研究空间使用的方法是分析。中国文化是以时间为主,使用的方法不是分析,而是综合。因为事物变化到这个时间段的时候,一定会有前面带过来的痕迹,只有从综合的角度,用“象”的理论才能加以解释。什么叫“象”?其实很好解释。我今年60岁了,我这60岁不是生下来就60岁吧?那么我现在所有的一切,“象”,都一定带有我10岁、20岁、30岁、40岁等各个年龄变化的痕迹,这就是“象”的变化。它综合了我从小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然后我下乡的时候在一个什么环境里,我考上研究生又是一个什么环境,后来读书又是一个什么环境……这个“象”是这一个整体过程的综合表现。用分析的方法研究我,那就是我的肝、心、脾、肺、肾,有的老化点,有的没老化。怎么老化的?为什么这儿老化得多,那儿老化得少?不知道。

 

河图、洛书揭示的实际上是个时间过程。“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四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时间过程。顺应这个时间过程的变化,你顺应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那你就老得慢。如果天天违背这个规律的话,肯定受到这个规律的惩罚。这种变化在分析中是很难找到的。

 

从河图洛书看经络     

 

经络的存在,在《河图·洛书》中同样可以找到它的痕迹。经络是中国医学的特色,经络既不是神经也不是血管。中医经常讲“精气”,它绝对不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可以测出来的物质。它在体内有运行路线,在体外也有运行路线,而且即使胳膊、腿断了,它还有自动运行的路线,但人一死,它就没了,它只存在于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是气运行的一种特有的本质。

 

督脉统领一身之阳气,任脉统领一身的阴气。乾卦、纯阳,统领一身之阳气;坤卦,三个阴,纯阴,统领一身之阴气。所以人的任督二脉就形成了人身一小天地,整个气的运行,任督二脉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任督二脉上都有人体重要的穴位,比如神阙、命门。神阙就是我们的肚脐,肚脐背后就是命门。命门和神阙就像人的南极和北极,任督二脉就是人体中的阳气运行和阴气运行的首领。

 

从上图可以看出,乾兑离震,这四个卦都是从阳发展来的,人的上半部属阳,所以阳经在手;巽坎艮坤,这四个都是从阴发展出来的,都在人的下半身,所以这三个全是足经。十二经脉的分布,讲的是气血的周流必须如环如端,一生中一直在运转着,不能一息停止。小孩为什么那么灵活,就是因为他自己没有受到那么多的影响,这个脏腑经络的气血是正常运行的。岁数越大,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就使得内里的气血运行不通畅了。这时候,需要练功、静坐。

 

中国人在领会经络学说的时候,采取了内静外敬,在内里寻求安静,外理寻求恭敬的心态下感悟到气。如果你脑子里想着今儿股票上去了,明儿股票下去了该怎么办,那肯定体会不到气。《黄帝内经》讲,真气者元气也,这种真气只有完全静下来,处在恬淡虚无状态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经络中气的存在。我们现在把中医变成一种技术,其实中医的很多理念一直在研究人的生命运动规律。

 

 

 

中医学的很多内容,如果从河图、洛书入手,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我们看看《伤寒论》,厥阴病,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少阳病,《伤寒论》的原文就这么排列的。张仲景为什么创造了六病而不是七病、八病?很简单,所谓的病,从中医角度看,就是阴阳的不协调,逃不出这六种阴阳气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伤寒论》的六经说它是“群方之祖”,是“中医之亚圣”,一点不会错的。只有他把自然界的这种阴阳气的变化以病的形式囊括进来了。温病和这种模式不一样,卫气营血辨证也好,三焦辨证也好,是从疾病发展的横和竖的两个角度来谈的,不是立体的,只有《伤寒论》的六经才是立体的。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