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养生保健 我要投稿
李时珍:弃文从医,不走寻常路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2018-07-04 [健康] [养生保健]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蕲春县)人。他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这是李时珍的一句名言,他就是凭的这股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著名的一代医学家。

他又落榜了,那落寞的身影在夕阳的残照下,拉得无比瘦弱纤长。愣愣地望着榜单上从头到尾没有自己的名字,李时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从他十七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已经过去了漫漫七年,七年间,他为了不辜负父亲李言闻的期望,努力熟习他厌恶的八股文,可是,他还是没有达成父亲对他“学而优则仕”的殷殷期望。

 

返乡的步伐异常沉重,旅途劳顿,李时珍也心乱如麻。他想起自己十二岁那年,中了乡里的秀才,父亲高兴地把他抱了起来,脸上那欣喜若狂的表情一直历历在目。

 

李时珍自幼头脑聪颖,热爱自然,特别对花草虫鱼感兴趣。幼年时,李时珍经常帮助邻里乡人干活,村里的樵夫、渔民都常常教给他很多林鸟水文的知识,每次李时珍向大人们讨教问题时,总能得到热心的解答。

为满足儿子的好奇心,李言闻便开始教他读图画书《尔雅》,没有想到的是,时年尚幼的李时珍竟然能把大段难懂的《释鸟》《释兽》背诵如流。

对于这样一个天资聪慧的宝贝儿子,李言闻当然是期望极高,希望李时珍可以考中举人,踏上仕途,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在明嘉靖、万历年间,医学并不受统治者重视,所以出身医学世家的李言闻其实并没有太高的社会地位,科举失败的李言闻希望儿子李时珍能考进仕途,提升家族的地位,并在李时珍中秀才的那一年把儿子最喜欢的医学书籍收拾起来,让他专心学习八股文。可怜天下父母心,李父的初衷和行为就像当今社会父母期望子女能考进一所好大学一样,并非不可理喻。

 

 

但是,机智灵活的李时珍最讨厌的就是应试八股文,八股文的形式异常严格,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每一个步骤都有相对应的答题模式,答案全部来源于“四书”“五经”,不允许发表自己的任何看法,答题的考生就像一台机器,在自己可怜的脑瓜中搜刮能记住的答案。

枯燥死板的考试形式要求考生必须死读书,这让少年李时珍非常排斥,他更喜欢读书后可以自由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而不是拾人牙慧,过分雕琢字句。

可是懂事的李时珍又不忍心让父亲失望,于是在自己努力修学应试的时候,常常偷着看父亲书房的医书;父亲给人看病时,他还借故帮忙,在一旁偷学医术。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让李时珍在准备应试的漫漫十年征程中并没有疏于对医学的学习。但是,他好学多思的发散性头脑并不适合揣摩八股文的应试技巧,更不喜欢把死板的知识塞进自己的脑袋,况且在那个腐败的年代,李家忠厚正直,根本不会给考官送贿赂。于是,三次科举失败对于如此聪敏的李时珍来说,并非是出乎意料的事情。看到一脸沮丧回到家中的儿子,李言闻并没有责备,开明的他知道八股文的死板形式并不合适自己思维灵活的儿子,或许,上苍注定让自己的儿子在其他方面更有成就。

 

 

李言闻抚摸着李时珍的肩膀,年轻的李时珍看着父亲眼中鼓励的目光,默契的父子二人相视无话。

终于放弃了科举考试的李时珍仿佛突然从肩膀上卸下了一背数十年的枷锁。他长长舒了一口气,多年来压抑在心头的愤懑也突然烟消云散了。

他决心治学行医,走一条适合自己又能造福百姓的道路。自尊心极强的李时珍最终从科场的失意中走了出来,当年的天才儿童不在了,出现在众人眼中的李时珍,是一个更为努力读书的有志青年。他一头钻进父亲的藏书室,读遍了父亲的大量藏书,内容涵盖了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废寝忘食的读书,让李时珍对考证和编纂古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他多年以后编写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完全按照自己的求知欲来读书,让李时珍如鱼得水,他发现了一个崭新的广阔世界。李时珍读书时十分专注,发现可取之处就迅速记录下来;发现有疑点,便进行考古论证。不带应试目的去学习朱程理学,李时珍这才体悟了其中的细微精妙,他的思想像一匹脱缰野马,在知识广袤的草原纵横驰骋。

 

后来,李时珍终于成为了一代著名的医学家,他不屈于八股文的经历也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试想,如果李时珍真的一昧死读书读死书,只会钻研八股文的格式却不知道把书中的知识融汇贯通,想必中国的历史上一定会少一个为世界医学做出不朽贡献的伟人,多一个中国封建史上泯然众人的儒官。

 

独立的人格不应该成为时代的牺牲品,哪怕在重科举的年代,李时珍还是从莘莘学子中脱颖而出。反观当今的应试教育,也并非完全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只要养成热爱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将书中的精髓化成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观点,而非为不求甚解、人云亦云,一定会像李时珍那样,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绽放出夺目的光芒!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