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临床 我要投稿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
来源:《中医现代临床》 2018-12-03 [中医临床]

紫癜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属中医学的“发斑”、“肌衄”、“葡萄疫”等范畴,中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率为74%~87.5%.

一、辨证论治

(一)血热妄行

主证:血分实热,起病急骤,身热面赤,心烦急躁,肌肤大片紫斑,以肢端为多,常伴有鼻衄,牙龈出血,甚则尿血便血,一般以上部出血为主,舌红,苔黄,脉象滑数。出血严重,部位广泛的多为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紫癜突起,呈对称分布,新旧交替,下肢及臀部多于上肢,伴有关节症状,多为过敏性紫癜。

治法:凉血清热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或黄连解毒汤

(二)阴虚火旺

主证:紫癜散在,常伴有轻度鼻衄,齿龈出血,下午低热,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咽干,盗汗,舌尖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合玉女煎或大补阴丸

(三)气虚不摄

主证:皮肤紫癜,鼻衄,便血,月经过多,血色稀淡,大多以下部出血为主,伴有全身乏力,头晕,心悸,舌淡,舌体胖大,脉象细弱(以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女性患者为多)。

治法:益气健脾摄血

方药:归脾汤

(四)瘀血阻络,血不循经

主证:皮肤或深部肌肉血肿,大片瘀斑,肢疼骨痛,或衄、吐、便血,血色紫暗,月经有血块,舌色紫暗或有瘀斑 、瘀点,脉涩或弦。

治法:活血化瘀,凉血止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丹皮、山栀

二、专病专方

(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活血化瘀基本方A(川芎、赤芍、丹参、鸡血藤、益母草、红花、当归),随辨证选加补气、健脾、补肾阳、滋肾阴或清热解毒中药,每日1剂。活血化瘀基本方B(当归、赤芍、益母草、党参、黄芪)每日一剂。

功效:上方治疗后,症状、体征及周围血检查均有明显改善,血小板增加5.08±0.78万/立方毫米,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0.001)。经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后,PAlgG值大幅度下降,颗粒型巨核细胞比例也变小,产板型巨核细胞比例扩大,血小板生成增多。[1,2]

 

2.栀子地黄汤(黑栀子、生地、赤芍、丹皮、当归、黄芪)。

功效:以栀子地黄汤为主方,治疗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0例,出血重者加紫珠草、茜草、仙鹤草;贫血者加阿胶、鸡血藤、首乌;阴虚者加沙参、麦冬、白茅根;气虚者加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每4周为1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3个疗程不见效者判为无效。治疗中未用西药,本治疗前用激素者(8例)逐渐停用。治疗结果,按第二届全国血液学术会议疗效标准判定。有效74例,无效6例。全部病例出血症状均消失,血小板由1.2~8.8万(平均5.8万)回升至3.8~24万(平均10.04万),血小板上升10万以上44例,3万以上10万以下12例,1~3万者18例。总有效率92.5%. [3]

 

3.脾统血汤(藕节、旱莲草、黄芪、大枣、生地、熟地、党参、鱼膘胶珠、当归)。

功效:用脾统血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6例,总有效率为95%. [4]

 

4.灵芝:每次口服灵芝露10~15毫升(每毫升含生药0.175克),1日3次,疗程2周~2月,服药期间停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

功效:随访半年~3年,除3例失访外,27例的疗效是:慢性型14例中,显效7例,良好2例,进步1例,无效4例;急性型13例中,显效12例,良好1例。血小板上升至10万/立方毫米8例,2~3万/立方毫米1例。 [5]

(二)过敏性紫癜

1. 乌梅30克,槟榔12克,鹤虱10克,川棟皮10克,雷丸10克,紫草12克,生地30克,茜草10克,地榆12克,水煎服(本方适用于蛔虫等寄生虫引起的过敏性紫癜)。

2.蒲黄炭10克,五灵脂10克,生地30克,赤芍10克,丹皮12克,紫草30克,侧柏叶20克,水煎服。

3.生大黄12克,加水略煎,放冷,加新鲜童便30~60毫升,一次或分次服之(一日量)。

 

三、对症治疗

1.止血药:白茅根、藕节、血余炭、旱莲草、侧柏炭、地榆、槐花、白芨、仙鹤草、云南白药、茜草、紫珠草、三七粉。

2.血小板减少,肝脾肿大:穿山甲、地鳖虫、路路通、鳖甲。

3.升高血小板药:当归、白芍、熟地、龙眼肉、红枣、五味子、三七、苁蓉。

4.过敏性紫癜腹中绞痛:加用白芍、延胡索、川棟子。

5. 关节痛:加忍冬藤、秦艽。

6. 合并肾炎浮肿血尿:加白茅根、琥珀、车前子等。

7. 对过敏性紫癜的治疗,要积极寻找并清除致病因素。(1)寄生虫病引起的予以驱虫治疗;(2)扁桃体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等,予以抗感染治疗;(3)过敏药物(如水杨酸类、阿托品、奎宁、碘类、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异烟肼等)应注意避免;(4)过敏食物(鸡蛋、牛奶、鱼、虾、糖精等)应予避免。

 

参考文献:

[1] 邓有安等《中医杂志》(7):31~33,1981.

[2] 同上

[3] 张义生等《中西医结合杂志》(7).422,1988.

[4] 栗长远《湖北中医杂志》(1):25~29,1984.

[5] 何德兴《中西医结合杂志》(7)431,1985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