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国中医药教育资讯 我要投稿
毁中医者中医也?中医教育是“以销定产”还是“以产定销”?
来源:医馆视界 2018-10-10 [教育] [中国中医药教育资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把发展中医药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1,做优做强中医教育

 

9月16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的第五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在天津召开。

 

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余艳红表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把发展中医药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做优做强中医药教育,推动中医药教育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契合、同我国中医药的国际地位相匹配。

 

余艳红强调,中医药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发展中医药教育,坚持医教协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师承教育,推进活态传承,培养一批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也指出,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基和动力。中医药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坚持推进医教协同教改服务医改,要坚持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要坚持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2017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曾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就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部署。指出要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构建服务生命全周期的中医药学科专业体系,建立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

 

当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这是国办首次出台专项文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新形势下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2017年7月25日,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专门对中医药教育作出多方面部署。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符合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和学科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同时着力推进以“5+3”为主体、以“3+2”为补充的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

 

2018年,针对师承教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医药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到2025年,师承教育应当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基本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

 

对待民间中医,文件也有所指出,贯彻《中医药法》开展中医专长考核或中药鉴定、炮制等相关技术考核工作,并支持经多年实践、确有专长的中医(专长)医师,通过师承方式传承其独特技术专长。

 

除了以上相关政策,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大力支持,出台的大大小小的政策也无一例外地强调中医人才教育的重要性,并作出相关指示。可以说,有关中医教育的顶层设计一直在加强。

 

自195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所中医学院以来,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已走过了60多年历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曾表示,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院校教育已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主体,为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等各个领域输送了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然而,发展既解决了矛盾又引发了矛盾。当下,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转变的中医教育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矛盾与问题的风波,“西化”成了中医院校教育最受诟病的一个词汇。

 

2,最奇葩的中医教育

 

以上我们知道,虽然国家在中医院校教育上下了许多功夫,可是有关中医药教育的诟病从来未曾停息,包括院校校长,包括学生自己。

 

如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曾所说,“目前,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整个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学生毕业后的规培都沿用现代西医的模式。这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达到统一的教学标准,但也必然造成所有学生一刀切、齐步走的局面。”

 

如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黎敬波曾所说,“目前很多中医院校有‘西化’倾向,西医课程占一半或一半以上已是多年来普遍实行的培养方案,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现在比较令人担忧的西化现象是,有些中医药大学开设纯西医专业,名曰临床医学。

 

如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邢玉瑞曾所说,“以五年制本科为例,学生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学英语、政治、体育等公共课,三分之一的时间上西医课,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中医课,加之第五学年考研的影响,学习中医课程的时间最多也不会超过一年半。再加上临床实习、传承教育的短缺,可以想象,如此短时间内怎能培养出一个高水平的中医师?”

 

而相关学生则说,“在学校,我学过的中医课程有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还学习了包括《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在内的中医经典课程。西医课程则有生理、生化、临床医技学、解剖学等基础与临床课程。总体来说,中、西医课程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比1。

 

北京某中医院的一位医生也回忆,“我毕业于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专业,课程设置是60%中医、40%西医,最后是中医没学通、西医没学精。”他的110名同学中仍在吃“中医饭”的不到20人,有的同学至今不会开方子。

 

以上种种汇集在一处,许多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的中医教育病了,而且病得不轻。更有人撰文表示,“世界上最奇葩的教育就是中医教育。”该文被大量的阅读和转发,看来同样看法的人真的很多很多。

 

他指出现在的中医教材,表面上是中医词汇,可内在却是西医的思维,入门就错了,怎么可以学会真正的中医呢?又说到课程安排(也是上面我们所提及的),不仅中医的学习时间受到严重挤压,中医经典古籍竟然还被当作选修课,这些流传至今的,大医们呕心沥血的结晶,本该是指明灯,却只当成故纸堆,如此学中医,有可能学好吗?中国的中医教育已走入歧途,难怪有些人会悲呼,毁中医者中医也,长此以往,培养的不是中医,而是中医的掘墓人。话虽严重,却并非空穴来风。

 

针对以上种种,国法《中医药法》中也多次强调,中医药教育应当体现中医药学科特色。但目前中医高等教育主要参照西医的课程范式,侧重现代医学理论和还原思维模式的训练,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医学术的传承,临床中医师普遍存在着整体观念淡化、中医思维能力弱化,个性化特点不突出的问题,必须加以改善。

 

3,“以销定产”还是“以产定销”

 

毁中医者,真的是当今的中医教育么?

 

持不同看法的蒲志孝老先生说,有些正直的老中医把中医今天的困难局面归结为中医教育的失败,我个人认为中医教育的问题相当严重,但根本的原因却不是在教育。

 

由于教育是为社会需求服务,用一句市场经济的话说就是“以销定产”,而不是“以产定销”。经济是基础,在现行的国家政策下,中医不能创造很多的经济效益,在这里经济杠杆就起到无形的调节作用,由于市场(医院)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己经转向更多的需求——中西医结合(实质上是西医为主),因此决定了教育的方向转为以西医为主。

 

这点,黎敬波也曾表示,“事实上,有些中医药大学开设纯西医专业也是被逼无奈,因为学生就业是学校教育的考核标准,现在很多中医院需要数量可观的西医,但西医院校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去中医院工作,所以催生了中医药大学培养纯西医学生的现象。”

 

正因为医疗市场和环境的影响,哪怕在学校灌输再多的中医思维,到了就业中,不能很快实现经济效益,不能为医院创收,便没用用武之地,中医思维会被慢慢消磨殆尽。这种状况反馈,传导至学校,定然影响学校的教育模式,即蒲志孝老先生所说的“以销定产”。

 

总之,中医教育成了中医发展的一大心病,尽管政策一个接着一个,顶层设计一次一次完善,却貌似落入了一个找不到豁口调整的恶性循环。

 

众多关注中医发展的中医人士跳出来表示,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有效,中医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经典,重视临床,学以致用。同时必须与中医师徒传承制相结合,扭转西化的教育模式。而且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措施、建立良好的评价模式,而不是单单拿化验的指标考证中医的对与错。

 

《中医药法》中也明确,中医药教育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国家应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医师、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在执业、业务活动中带徒授业,传授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培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

 

而对于未来,国医大师周仲瑛则乐观表示,尽管现代的中医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但相信会在今后的摸索中一步步得到改进。现代的中医教育有它不可否认的优势,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设置了现代科技教育课程、符合输送大量人才的需求等,培养的学生视野更宽阔,信息来源更全面,这使得他们更能够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知道怎样扬长补短。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师承教育的结合,会更加趋向符合中医自身特色的专业化。

 

不管怎样,中医学子应该对自己抱有信心,再多的困惑,都不要自我否定,而是以中医为体锤炼技能,只要有疗效,能切实解决大众的疾苦,老百姓就会信你、服你。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