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传统医药动态 我要投稿
眩晕病例网络会诊(二)
作者:欧阳晖等来源:中医药导报 2018-09-12 [其它] [传统医药动态]

编者按:前一部分记录了针灸骨伤专家们透过临床实例的分析,讨论了各家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经验,也对眩晕发生机理进行了探讨。接下来各位专家甚至提出了挑战教科书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深入,而且紧贴临床实际。透过此次讨论,充分显示了各位专家高超的理论和临床水平。

 

一、眩晕的诊断和治疗大家谈

欧阳晖:根据黄声老师和骨伤针灸专家讨论总结,我们挑战教科书,提出有关鉴别眩晕(颈椎病/耳石症)的几个问题:

1.如何鉴别眩晕(颈椎病/耳石症)?

2.半规管里以淋巴液为主,眩晕和耳“石”是否一定有关?

3.耳石症是否一定有眼球震颤,颈椎病伴眼震一定是耳石症?

4.耳石症是否必需用手法复位“石归原处”?

5.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那么重要吗?

6.耳石症能自愈吗?中医针灸手法有什么优势?

王之州:颈性眩晕和耳石症的区分有的很难。我所接受的病人,除经病人直接介绍来诊外,大多都是在经过检查无法定性者,或经过西医治疗,经翻转起卧的“耳石归位”治疗无效者。症状是起卧或在床上转头诱发眩晕多见。眼颤间或有之。发作时强令睁眼,患者描述,有“眼前如白亮的屏幕上,细密的水波文向一方扩散”,有“景物在眼前抖动,如拍摄镜头的快速伸缩”。这大概就是满天星光或如坐舟车吧。感到单纯触摸枕后肌群的紧张有一定难度,患者紧张缩脖流汗者多。此类病人有部分站立位几无症状。坐位触摸环椎横突和卧位触摸枕骨上项线,寻找感知偏歪和压痛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手法纠正即是治疗,也是一定意义上的诊断。

胡继玲:感谢欧阳老师和胡军老师关于眩晕的讨论,对临床鉴别治疗眩晕很有帮助,收藏学习了。我想起来还有一种眩晕因内耳炎症引起,即内耳迷路炎,很容易与原发的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混淆。眩晕的感觉像晕船一样,也有眼震。这种眩晕与病毒感染和免疫低下有关。我很久以前一次感冒后患过此症,当时医生诊断为局限性迷路炎。也见过一些这样的病人,症状相对较轻, 复发的很少。

赵志宏:前庭神经元炎,系因前庭神经元受累所致的一种突发性眩晕疾病,为末梢神经炎的一种。病变发生在前庭神经节或前庭通路的向心部分。病前2周左右多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史。眩晕与自发性眼球震颤为其主要临床表现。重症者可伴有恶心、呕吐,但无耳鸣、耳聋。眩晕持续时间较短。常在几天内逐渐缓解,一般2周内多可完全恢复。少数病人可短期残留不同程度的头昏、头晕和不稳感,持续数日或数月,活动时症状加重。

兰吉瑞:最近北京的气温很高,且潮湿。已经有几个眩晕案例,皆为女性,主诉头晕。详细询问,是因白天在户外活动后发生。患者腹部筋膜与颈椎皆有紧张。治疗上放松颈部和针腹后皆得缓解。考虑为室内外温差过大,以及空气污染,造成植物神经血管反射所致。

龙层花:枕环和环枢关节错位,是枕下肌群痉挛的常见病因。改用双拇指融诊法,比单拇指触诊法,可大幅度降低漏诊和误诊率。

施 敏:临床上很多眩晕病人未必能确诊,对眩晕诊断性治疗非常重要。除尝试枕下肌群外,艾灸百会不可不试。另外就是指压颈上神经节。我用这3个方法,临床上绝大多数疑难眩晕病人都能治好。供参考。

赵俊萍:谢谢各位精彩的解答。大约1个月以前,我们医院的耳鼻喉科,专门讲解耳性和颈性眩晕的鉴别诊断。关键的一点也就是眼颤这个体征。另外要求,颈椎源性的眩晕,做头颅和颈椎的MRI或是CT的诊断。这里主要考虑耳半规管与颈椎之间的解剖位置,和颈1、2的半脱位,骨折。不能漏诊。

江山红:您的几个问题我只能用个人经验来分享,不敢妄下结论。头晕dizziness与眩晕vertigo的概念我们都知道,不必再详细解释了。我在1992年开始学习龙氏治脊手法时,常常用调整颈椎有“晕”症状的患者。我发现眩晕患者疗效是有的,但是疗程相对长,远不如头晕的好。接下来的2年,我在耳鼻喉科学习了内耳神经与前庭疾病知识,也学会评估3个半规管的技术与耳石手法。对比之下,耳石手法治疗眩晕比颈椎手法要有效多了。教科书认为,耳石是主要感应直线加速。头外伤时震动,过度疲劳,中耳炎,老年血管老化使栯圆囊血管阻塞等,可使耳石脱落。我再加一个原因,颈椎静脉回流可能直接影响前庭。

个人经验体会:如何鉴别眩晕(颈椎病/耳石症)?回答是颈性以头晕为主,良性阵发性姿势眩晕,可考虑内耳(包括前庭神经炎,耳石,梅尼尔氏,内耳神经老化),当然有听力衰退更好鉴别。第2个问题回答是眩晕不一定与耳石有关,例如前庭神经炎,梅氏耳蜗内淋巴水肿,耳石手法越治越晕。还有一个问题是针灸是否有效?我曾经尝试针刺茎突,针触及茎突。再稍退针,从茎突后缘继续进针。共进针约 2~2.5 cm, 针尖可抵达颈静脉孔下方以刺激迷走神经,十分有效,有部分患者针了1次,害怕这么强的针感。

胡 军:关于耳石症的发生是否与“石”有关等问题,我觉得是无容置疑的。西医对诊断的定义是建立在病理、解剖等的基础上,我想谈的是针刺和手法治疗耳石症是否是“石归原位”?我觉得不是这样,至少即时机制不是这样。临床上,我针刺风市后,病人的体位未做任何改变,症状却立即改善,猜测可能与针刺能抑制或降低眩晕中枢的兴奋度有关。中医手法的作用除了这个以外,可能还减轻了颈部肌肉的张力,改善了颈部的血液循环,不完全是石归原位。当然,机体有一个自身修复的机制,在针刺或手法的即时效应后,机体进入一个良性的自身修复阶段,最终耳石会复位,而痊愈。上述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欧阳晖:从枕下肌群入手治疗头痛眩晕。很多颈椎病病人伴有耳石症,我们可以做一下耳石症特别的复位手法。同时,这些病人大多有颈下肌群的紧张。那么针对性地松解颈下肌群,包括针灸,点穴,还有头枕部的手法整复,效果非常好。我有一位失眠求诊的老病人。近两个月来,病人有眩晕阵发性发作。行走不稳,起床躺下时容易诱发眩晕。所以平时必须非常注意,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西医医生做过耳石症的复位手法,结果还是时好时坏。上周做过1次复位手法以后,反而加重。所以来我诊所求诊。我做了耳石症的检查,引出了眼震。我看她行走非常小心, 头颈僵硬。检查枕下肌群,非常紧张。因此,除了常规的耳石症复位, 发挥我们的特长, 针对枕下肌群做了针脊治疗。针灸为主,辅助以头枕部的整复。治疗之后,眩晕停止,感激万分,连说不枉此行。

 

二、眩晕的诊断和治疗的对话

针对上述6个挑战教科书的问题,各位针灸骨伤专家继续展开讨论。

全晓彬

这几天为了准备这个内容,查阅了些资料,请教了耳鼻喉科的同事,发现有些认识是错误的。所以非常感谢欧阳老师,让我对这个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我想从我临床治疗的角度讲一下自己的体会。试着回答黄老师和欧阳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耳石症是否存在。

治疗主要是采用耳石症复位手法。

后半规管耳石手法复位:应用Epley法手法复位。按下列步骤手法复位:第1步,让患者坐在床上,头向患侧旋转45°。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让患者快速仰卧并悬头30°,患耳向下,在此位置维持2~3 min;第2步,将头向健侧转90°,保持头位2~3 min;第3步,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维持此位置1~2 min;第4步,让患者头部与身体保持同样的角度 ,侧向坐起,然后头转向正前方,停留3 min。

水平半规管管型的复位方法:我是采用翻滚复位法。患者仰卧位,如果是右侧水平半规管耳石症,就让他先头向右侧转90°,出现眩晕和眼震。停留3 min。头向左转90°,停留3 min。然后再向左转90°,停留3 min。最后再向左转90°,停留3 min。总共是转了270°,每次转90°,停留3 min。最后患者处于俯卧位,然后让患者向背侧坐起,停留3 min。

水平半规管嵴型要先复位到管型,然后再按管型复位。嵴型的比较少见,我大概只遇到几例,不过效果都不错。

耳石症的诊断是:做检查时,如果患者主观的眩晕和眼震同时出现,确诊。如果只是主观的眩晕,而没有眼震,是可疑。如果两者都没有,排除。

耳石症检查时有几个特点:第一是眼震有迟缓性。检查动作到位后大概几秒到十几秒,最多半分钟内开始出现眼震。第二是眼震持续几秒到半分钟基本上都会停止。(有个别的会持续几分钟,但也都会自行停止)。第三是眼震的出现跟眩晕是同步的,我临床上看着眼震可以告诉患者现在晕或者不晕。患者的感觉是一致的。第四是眼震有疲劳性。某一个方向的诱发出眼震,停止后,回到原来位置,再做同一个动作的检查 ,眼震会减弱,多做几次后会消失。眩晕也同步减弱或消失。

复位成功后,半小时后检查(为了排除疲劳性),或第2天检查,眼震消失,眩晕同步消失。但有少部分人会遗留昏沉沉的感觉。

1.如何鉴别眩晕(颈椎病/耳石症)?

全晓彬:耳石症眩晕,发作时会出现天旋地转;颈性眩晕多为头晕症状,一般是头昏沉的感觉。不过也碰到极少数颈椎病引起眩晕的,正骨后消失。耳石症伴眼震,颈性眩晕没有。如果是颈性眩晕伴眼震,眼震的形式应该跟耳石症不一样。耳石症的眼震,是在特殊体位检查时出现,而且跟眩晕同步。有延迟,而且半分钟左右能消失。有疲劳性。耳石症为躺下起来或躺床上转头时晕,直立位一般不晕,颈性眩晕直立位时可晕。耳石症是阵发性的,发作有一个延缓期,发作后固定体位半分钟内一般会停止,颈性眩晕没有这个特点。就我临床实践来看,我是认为耳石症是真实存在的。

欧阳晖:典型的耳石症诊断还是相对明确的,针对性的手法复位即时有效。但典型的病症只见于教课书。临床大多数病症是不典型的,混合型。

全晓彬:我遇到的耳石症大多数是典型病例,不典型的不多。

江山红:如果按耳鼻喉科理论上去评估鉴别后,诊断为是耳石症,我习惯把Semont和Harvey 2种方法都操作1次,经验是大部分患者在5 h左右症状会明显缓解。从临床上见到不少有效的例子,而且重复性也强。但是有2个例子令我对其机理产生怀疑。一个诊断为耳石引起眩晕的患者,早上来我诊所实行了耳石复位。下午下班时无意中与见习生讨论,才发现自己不小心把左耳石症做了右耳,操作与诊断左右相反了。立即打电话到患者家询问治疗后情况,患者回复说如我预计,5 h后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另一个患者常常眩晕,她在google上自我诊断,认为耳石症。她自己不会评估左右,用Epley的方法自行左右各做1次,几个小时后可以缓解,连续两三天,可症状消失。

2.半规管里以淋巴液为主,眩晕和耳“石”是否一定有关?

全晓彬: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干扰了半规管里淋巴液的流动,从而刺激了毛细胞,产生眩晕。因为这个眩晕和眼震只有在特殊体位下才引出的,或者说最明显,所以我觉得用了耳石的活动解释还是比较合理。

黄 声:耳石症,本身是根据规管功能引出了“石”的机理。关健的是没有真正在活体上做过实验,可以说规管的淋巴液的压力或炎性聚合物如上皮细胞,吞噬细胞,化学物质都有可能成为致病因素。

欧阳晖:我前面提到过,头后小直肌和硬脊脑膜中有肌肉筋膜桥联系。头后小直肌在此处肌梭密度高,可能作为本体感受器起作用。除了疼痛,对平衡也很重要。枕下肌群的细小肌肉,接受本体感受器的信号,产生微小动作,有利于头部位置的精细调节。保持头颅和大脑的稳定性,枕下肌群与眼和耳一起,在平衡和姿势控制中起作用。不典型的眩晕,通过颈椎手法治愈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3.耳石症是否一定有眼颤,颈椎病伴眼颤一定是耳石症?

全晓彬:典型的耳石症是一定有眼震的。这是耳石症的诊断标准。眼震跟眩晕是同步的。耳石症只是特殊体位引起。颈椎病伴晕伴眼震,如果不是耳石症,做耳石症检查是阴性的。因为我临床碰到大量颈椎病伴晕的患者,如果怀疑,都会做一下耳石症的检查。检查阴性的,按颈椎病治疗一般效果都挺不错。

黄 声:这是定位性眩晕症的规律,并不能说明耳石在半规管里活动,而且通过旋转颈部牵拉相关纤维而改变液压对感受器的压力。耳管内谢代物或炎性物都能对眩晕感受器刺激产生挛缩而产生症状,这也是一种说法,也很合理。

全晓彬:耳石症是一个假说,虽然临床也碰到一些不典型的或疑似患者,但是临床上典型的耳石症患者跟书上描述的完全符合,所以我认为这个假说基本成立。

有几点比较难解释。典型的耳石症特殊体位检查时会出现眼震。耳石症检查时有几个特点:第1个是眼震有迟缓性。检查动作到位后大概几秒到十几秒,最多半分钟内开始出现眼震。第2个是眼震持续几秒到半分钟基本上都会停止。(有个别的会持续几分钟,但也都会自行停止)。第3个是眼震的出现跟眩晕是同步的,我临床上看着眼震可以告诉患者现在晕或者不晕,患者的感觉是一致的。第4个是眼震有一个疲劳性。某一个方向的诱发出眼震。停止后,回到原来位置,再做同1个动作的检查,眼震会减弱。多做几次后会消失。眩晕也同步减弱或消失。

黄 声:有眼颤的患者,不一定与眩晕有联系,有昡晕有眼颤的也不一定是耳石症,很多患者本来有眩晕,只要凝视5~10 s,就会眼颤,但没有症状。

全晓彬:耳石症的诊断,其实主要是靠眼震来诊断的。特殊体位引出眼震和眩晕才能确诊为耳石症。同时,不是这两个动作引出来的,而是自发性的。另外,手法复位时,根本不用什么技巧,不管你胖瘦高矮男女,只要按照规定的角度转过去,就可以了。甚至我现在太忙了,都是摆好体位让家属固定住头部,效果一样。而不同半规管只要按眼震和检查体位判断出是哪一根半规管,选用这个半规管的复位方法大部分都能成功。而且每一个半规管复位手法都有好几种,动作完全不一样,但只要是符合耳石的原理,效果都挺不错。虽然耳石症是个假说,但如果假说跟事实这么符合,完全能够解释掉事实,我觉得基本接近事实了。

黄 声:耳石症到目前为止仍是在推测,不复位也能缓解,针刀、针灸、服中药、做手法却能达到缓解症状,说明“耳石”存在作“怪”并不符合临床要求,就像中医复位方法斜扳法治疗腰挫气,即中医的“挫气”,西医说的小关节挛乱。那又与“耳石”复位无关了,因为自己会好,又不存“石”的病因了。

欧阳晖:如果眩晕病人引出眼震,耳石症可以确诊。有眼震不一定是耳石症。颈椎原因的没有眼震。颈椎病人见眼震,应该伴有其他引起眼震的疾病。

4.耳石症是否必需用手法复位“石归原处”?

全晓彬:不复位,有一部分患者症状,也能慢慢消失,但复位成功的话,会当场消失。我没有试过,用针刀、针灸、中药治疗耳石症。但我试过正骨治疗无效。这有2种可能性,一个可能真的不存在这病,另一个可能,针刀等治疗的本身就不是耳石症。

黄 声:五官科有人快速旋转颈椎类似正骨也同样有效。

全晓彬:快速旋转颈椎,并不是起到正骨的作用。而是上面我没有介绍的那种。水平半规管,壶腹嵴型,他有时候会粘附在那里掉不下来,会引起比较严重的眩晕,和炎症,所以通过快速的晃头把它掉下来。

黄 声:正骨手法,术者水平参差不齐,颈椎病手法有数十种,你学、我学、他学都不一样。

全晓彬: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医正骨类是比较难学的,都要经过比较久的训练,才能够达到比较好的疗效。而且个性化很强,不同的病人角度都不一样。但这个病他根本没那么麻烦,你只要角度正确了,任何人都可以操作,疗效一样。我摆好体位让病人家属拿住,效果一样。水平半规管更简单,我在电话里指导他家属做了,效果就一样了。

5.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那么重要吗?

全晓彬:诊断和鉴别诊断肯定很重要,不管什么病都一样,不然我们怎么治疗呢。

欧阳晖:中医上,异病同冶,针对症状,辩证施治,也有效。治疗上,以辨别症状为基础的中医治疗,不受疾病诊断的限制,而且方法手段可谓丰富多样。

全晓彬:有道理。

欧阳晖:精确的(西医)诊断,虽然不能制约中医的治疗,但是明确的诊断仍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指导治疗,估计预后,最关键的还是避免失治误治!

6.耳石症能自愈吗?中医针灸手法有什么优势?

全晓彬:有一部分耳石症是可以自愈的,请教了耳鼻喉科的同事,认为可能是耳石自行复位了或者是粘附在半规管里没有活动了,所以没有症状。当然这也是假说。但是如果手法复位的话,会当场消失。耳石症如果不治疗,3周左右,慢慢就能缓解掉。不过也有很多患者,反复发作。我遇到最久的是反复发作了大半年,经过2次手法复位后消失了,随访3个月没有再发作。我没有采用针灸治疗耳石症。

黄 声:耳石症能够自行缓解,手法、针刀、针灸、中药加速自愈能力。

欧阳晖:人体有很强的自我代偿,自我调整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各种治疗方法,实际都是在激发和加速这种自愈能力。例如手法在结构上调整人体,针灸在其他方面激活人体。针灸整脊结合,事半功倍,疗效倍增。

针对枕下肌群,针灸整脊治疗头痛眩晕。

各类头痛眩晕都会有枕下肌群的紧张,反过来,枕下肌群紧张引发或加剧头痛眩晕的程度。枕下肌群在这个恶性循环中是主角。头后小直肌和硬脊脑膜中有肌肉硬膜桥联系,头后小直肌不适当地作用于硬脑膜时,可能引起头痛。此处头后小直肌高密度的肌梭,推测这种肌肉作为本体感受器起作用。除了头痛,会影响平衡而导致眩晕。这儿也正是督脉进入大脑的风府(DU 16)的位置。对枕下肌群解剖结构的精细解析,有助于明确诊断,掌握病机和指导治疗。

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不单纯依赖仪器检查的结果。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头痛眩晕,解决枕下肌群紧张的这个主要矛盾,对症状缓解都即时有效。同时,激发和加速人体的自愈过程以解决病因。针灸整脊,活动拉伸,精确诊断,整体治疗。针(刺)对枕下肌群安全有效。先针后整,针后枕下肌肉已松开,手法在骨节得以轻巧实施,通常不强行整复。

颈椎的整复手法繁多,多数的意外可能是颈椎的旋转扳法(cervical rotation)掌握不当造成的。上颈椎,即寰枢椎和枕骨的整复时要特别要注意。整复上颈椎需要一定的技巧。没有太多经验的医师不必去追求整复寰枢椎。针灸松解枕下肌,直接有效。如果熟悉解剖,明白针下组织结构,相较整脊手法更安全。枕后隆突之下,在风府(DU 16)至风池(GB 20)一线,触诊紧张压痛点,取穴进针1~2寸。针灸深刺时,特别注意避开椎动脉。针尖向枕骨方向斜刺。头枕部的点穴,一指点压法集中而深透,四指托牵法柔和而持久。针刺穴位取用后溪(SI 3)、昆仑(UB 60)、太冲(LV 3)。针灸伴头部活动:点头,即低头抬头,前后屈伸运动;摇头,左右旋转运动;摆头,左右侧屈运动。枕下肌的拉伸,包括双手托枕拉伸和托枕压颏拉伸。

 

编后语:此次网络会诊和讨论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专家,讨论非常深入,其成果颇丰。各位专家从一位眩晕病例出发,深入探讨了眩晕的病因病机、耳石症与颈椎病的鉴别诊断,针对耳石症,提出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如长针深刺风市穴、针刺茎突、针刀治疗、针刺整脊结合、艾灸百会、指压颈上神经节、西医的复位手法等等。各位专家提出了很多独特观点,如黄声老师对耳石症的质疑、欧阳晖老师提出的枕下肌群主导头痛眩晕的机理。总之,此次网络会诊和讨论开展很成功,各家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经验对眩晕的诊疗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未完待续

(收稿日期:2018-08-23)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