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更好传承弘扬中医药“药德”文化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2022-08-29 [其它] [国际论坛]
谈及中医药界的职业道德,人们的印象大多停留于医德层面,而对中医药的“药德”了解、重视不够。其实,中医药文化在崇尚医德的同时,也蕴含着丰富厚重的药德文化。

 

药德是“药学道德”的简称,意指中医药行业从业者、药学工作者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中国药政辞典》关于药德的定义是“指调整和维护药剂人员与服务对象,药剂人员之间以及药剂人员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聚焦到中医药文化上,“药德”可理解为中医药人在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贮存、初加工、炮制、鉴别、调剂、生产、销售等全过程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同时,由于中医药文化具有浓厚的职业信仰感和社会责任感,中医药“药德”也表现出对相应信仰情怀和责任意识的强调。中医药“药德”的内涵和外延,并不能完全用中医医德来涵盖或替代,与一般意义上“药学道德”相较,也有着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理论侧重。

中医药“药德”文化亟须引起重视

中医药“药德”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拓宽中医药职业道德的研究论域,丰富和深化一般意义上的药德含义,还体现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上。近年来,中药行业乱象并不鲜见,如有个别制药厂商出于经济利益对于药材原料的选取更多考虑成本而非质量,出现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还有的利用宣传规范的模糊地带,打着“祖传秘方”的幌子,过分夸大药效作用;更有甚者,漠视法律法规,私自配售中药等。这些严重扰乱药品安全秩序的乱象,事关患者的生命健康,也对中医药良性发展造成严重打击,亟须引起重视。这些乱象的长期滋生,与相关中药企业及从业人员无视道德规范、道德信念淡化、道德责任缺失等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已有药品管理法、中医药法等法规,也有相应的政策规范,如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四部门就下发过《整顿中药材专业市场的标准》。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亦明确从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促进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改革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大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药市场的管理标准和行业规范日趋完善,与这些法规政策的约束规范相辅相成,大力发挥中医药“药德”的文化价值,不断提升中药从业人员的药德素养,促进其职业道德的内在自觉及自我教化,更好地做到化规范为自觉、化责任为追求,会更有力地改观行业状况。

中医药文化有着久远深邃的药德基因

中医药文化耳熟能详的“神农尝百草”,正是“药德”文化的源头活水。神农以身试药、不畏毒害,首先体现了舍身忘己的奉献精神;神农辨识各种药物、为人所用,体现了医药行业的人道精神;神农不顾环境恶劣、“巡五岳四渎”、开拓药材资源,体现了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正所谓“著本草者,代有明哲矣,而求道者必推本于神农,以为神圣之至诚尽性,其兴物以全民,义至精而用至大也”。同样的药德基因,在李时珍呕心沥血撰著《本草纲目》的历程中也显现无遗,《本草纲目》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才成书,为了完成撰写,李时珍搜罗百氏、考古证今,采访四方、穷究物理,尝遍百草、求真求实,澄清了历代本草记载的许多疑难问题,并纠正其间错谬,填补了很多空白,最终才成就了这部本草学集大成之作。作为药德资源,神农精神、李时珍精神都值得认真发掘好、传承好、发扬好。

现在从事中药材栽培、鉴别工作,有各种高端的仪器设备,但仍鼓励中医药从业者,尤其是青年学子去药材产地进行实地采药实践,要亲自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闻一闻、尝一尝,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开辟专门区域让学生们亲自种植、培育中药材,意在强调中药从业人员、中医药学子不能忽视对中药的体味与感知、不能忽视对药德基因的思考与追认。不管是种药还是尝药,辨识的是药,养润的是人。人在育药,药也在育人。这是药德基因传承中不断形成的药与人的共生。志道据德、道生德畜,是中医药“药德”生成的文化根基。

了解民间传统中的药王信仰亦能让我们进一步体味药德。比如扁鹊、孙思邈等,在旧时药坊多被奉为神,并于特定日期举行药王会、药王节等纪念活动,以示敬奉,不少地方遗存着药王山、药王庙、药王宫等文化场所。对社会大众而言,“药王”表示的是对中药大师的敬重和感念;对于中药行业从业者而言,“药王”则表征着对药德文化的信仰与职业信念的感召。常言道,头上三尺有神明,这种职业信仰对于药德传承起着重要的维系和支撑作用,这是今天重新发掘药德所不能忽视的方面。

中药炮制是体现药德作用的重点环节

中医药“药德”的内在维度包括药德的精神、观念、情感、信仰等,外在维度包括药德的规范、行为、事迹、评价等。中医药“药德”的主要载体包括人、物、事——药师药工、药材器具、技艺操作三个方面。其中,最能体现药德重要性的是技艺操作方面的中药炮制阶段。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基础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制药技术,包括从药材选购到炮熬煮炙、列药制方等操作环节,以及手法标准、程序工艺等操作要求。“中药不效,炮制不到”,炮制环节对于中药质量的意义可见一斑。

中药炮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昌江说,“如果中药出了问题,相当于拿了一把很好的枪,但是关键时刻没有了子弹。”炮制过程是医生和患者都看不到的环节,因此对于炮制从业者来说,学艺先学德显得意义重大。人中有德,药中有性,药工之德与本草之性修合为一,自然之本草才能更充分地转变为融合了人文与自然的中药饮片,药德的关键意义于此体现无疑。

虽然现在中药炮制有相应的生产模式、流程、标准和工艺,但“凡药制造,贵在适中”,只要有环节是需要人去完成,就会有用心与不用心之别,炮制过程有很多需要凝神定志、匠心独运的工艺操作,离不开药德素养,这和我们强调对医德、师德重视的缘由是一致的。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经过炮制的中药饮片是连接医者和患者的桥梁,“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证无验也”,没有“修治如法”的合格饮片,医术再精湛、方子再巧妙,疗效也不会尽如人意。“无效”的问题之外还可能潜藏更严重的后果,药材的炮制加工还会影响、改变其药性及功效,正所谓“药性之于医,特其一端耳,而生杀反掌匪细”。

中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人对中药行业的真挚信念和使命追求,在药德建设的维系下,助力提升对生命高度负责的职业操守意识,自觉加强操作工艺规范,匠心守护好饮片、药剂应有的道地本色。

中医药“药德”的当代传承应继续加强

中医药“药德”源远流长,如今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医药“药德”首先彰显着中医药文化自身传承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同仁堂有两幅名联;“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分别从从业者个人角度和中药企业两个层面对于药德素养作出精准诠释。不唯同仁堂,万全堂“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胡庆余堂“修合无人见,诚心有天知”,雷允上“精选道地药材允执其信,虔修丸散膏丹上品为宗”,童涵春堂“童叟无欺、涵和理中、春生万物、堂堂正正”,世一堂“地道药材货真价实,公平交易童叟无欺”,不一而足,这些中药老字号之所以能够传承数百年、享誉四方,离不开对自身药德精神之古训的坚守。如果丢掉了这一内涵支撑,即使是百年老字号,也无法得到市场的持久认可。药德文化在当今时代仍需中医药人不断发掘和践行。

中医药“药德”对中医药文化宗旨的体悟也有促进意义。清末在湖南有一个乡间小药铺对联言:“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已然深切、生动地凝练出药德的道理。这样就不难理解,跟中药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国医大师金世元推崇的养生方式竟是“无药养生”;金世元先生以药道致诚为思想归趣,培养学生时着重强调四句话:“热爱中药事业,恪守职业道德,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优秀精华。”中医药“药德”的文化追求和职业操守,应成为中药行业代代相传的立身之本。

总之,中医药“药德”对中医药从业者的职业伦理培养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中医药行业应加强药德研究,将中医药“药德”与“医德”结合起来,有机融入中医药专业学习和职业伦理教育中,将更加有助于新一代中医药人才成长。药德的研究成果也可通过中药老字号、中药企业、中医医院、中医药院校等加强承传和弘扬,不断促进广大社会民众全面了解中医药文化,积极助力中医药的高质量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药德”与“医德”作为中医药文化的有机组成,也将对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程旺 翟子懿  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