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名医论坛 我要投稿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探索之路
来源:世界传统医药网 2020-09-22 [其它] [名医论坛]
刘建勋,男,河北衡水人,1955年生,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学,日本东京药科大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国家973、 863等国家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SCI收录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4部,获国内外发明专利26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笔者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40余年,坚持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中医临床与中医药基础研究相结合,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中药复方功效评价、中药新药研发及中医药国际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建立评价思路与体系

  病证结合、辨证论治、复方用药是中医临床治病的特点,一直以来,中药复方的药效学评价多采用现代药理学的思路与方法,难以体现中药复方发挥功效的作用特点。我们根据中医临床率先提出了中药复方功效研究与评价的新思路,根据中药复方的功效与主治,将中医临床病证的诊断标准、疗效评价技术与方法用于中药复方功效研究;制备符合中医临床病证特征的动物模型;开展整体、细胞、分子等多层次的药效学评价,构建中药复方功效研究与评价方法,建立反映中药复方特点的药效学评价体系。

  首次提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的新思路,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新方法

  针对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中存在的制备难、评价难等关键问题,于2008年首次提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的思路,将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方法用于动物实验,最大可能模拟临床实际操作过程,尽可能选用微创、无创的临床诊疗方法与技术,避免对动物的伤害,使模型动物最大可能地符合临床病理生理过程。建立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的三原则,制订了动物中医证候四诊的诊断标准与评价方法。先后建立了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家兔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痰瘀互结证、大鼠脑梗死络脉瘀阻证等5种疾病、6个证型、11种动物模型,评价中药新药20余种。出版了学术专著《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思路与方法》,该研究成果在中医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建立中药复方功效评价新方法,构建中药复方功效药效学评价体系

  笔者和团队采用源于中医临床的研究思路,建立了中药复方功效与药效关联的研究方法,建立了中医四诊表征、药效学指标群表征、分子标志物群表征的三种中药复方功效评价新方法。从疾病、证候两方面,在整体、细胞、分子等三层次,构建了83种模型、220 项SOP组成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肿瘤、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中药复方功效评价体系,极大推进了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建成了国家科技部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学三级实验室、中药功效评价方法学重点研究室、北京市中药药理重点实验室,搭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药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为国内外130余家企业及科研院所研究与评价新药258种,获得新药证书25个,临床批件37个。

  提出中药复方功效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建立中药复方功效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新方法

  针对中药复方功效物质基础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并形成了中药复方功效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选择与功效相关的药效指标与方法,建立中药复方多成分的血液、脑脊液等生物体内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多成分、多指标的PK/PD相关性分析方法,确定中药复方药效指征成分,阐释中药复方功效的物质基础。

  通过中药复方多成分体内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中药复方指征成分与功效关联的数学分析方法、中药复方指征成分药效验证方法等方法学的建立,构建了中药复方功效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体系,确证了双参通冠方20种入血成分,通脉颗粒15种入血成分、塞络通胶囊18种入血成分及12种入脑成分。该研究实现了中药复方功效物质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突破,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可快速明确,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范例,也为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研究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连续发表5篇论文,专门就此开辟了专题讨论,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探索中药新药研发国际化新模式

  随着“一带一路”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规划的提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于2017年7月1日正式施行,中医药目前已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整体健康战略,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也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带领团队成员,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国家辅助医学研究院、神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等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在中药国际化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为加快中药进入国际药品市场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自2003年起,我们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国家辅助医学研究院在中药新药研发、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全面深入的合作。双方于2006年签署协议,开展治疗血管性痴呆复方中药新药塞络通胶囊的国际化合作研究项目,在科技部、北京市及澳大利亚多项国际合作项目支持下,开展符合国际循证评估要求的国内外同步多中心复方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内知名制药企业,整合国内科研的技术及资源优势,国外的科研及政策优势及中药企业的资金及市场主体优势,建立了资源共享、分工协作、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中药国际化新模式。中澳双方于2012年共建“中澳中医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并先后获得北京市科委“中医药研究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技部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认定。

  目前塞络通胶囊已全部完成中、澳II期临床试验,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已启动,2016年SLT被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TGA)成功列册,为该产品顺利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以及后期的澳大利亚上市注册奠定了重要基础,中澳双方还合作发表论文20余篇,合作项目共获得国内外专利授权10余项,双方研究水平及国际知名度得到显著提升。中澳合作研究模式已经成为中药国际化的典范,在中药新药、药物作用机制国际合作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刘建勋 中国中医科学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