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中西医的根本区别
来源:岐黄正传 2018-08-15 [其它] [国际论坛]
中医为什么与西医不一样,中医的治病原理,为什么不能用西医来诠释,这是现代中医梦寐以求的答案。有学者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角度来区别,有学者从整体论和还原论角度来区别,有学者从平衡观念和对抗角观念度来区别。亦有学者从发现形体器官角度来区别,说特异功能者返观内视发现机体形态和功能,而西医是通过解剖实验发现组织结构和生理。中医脏腑功能与西医不一样,如心主神明,是西医还没有发现呢。亦有学者从道、天人合一、心物一元等方面解释中西医的区别。然而,这些都没有说清楚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对中医的继承、发展、创新没有起到指导意义。 那中西医的根本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1 中医是一门专门治病的理论,而西医没有这个理论

 

所谓医学,就是怎么治病的学问。所谓医学理论,就应该是怎么治病的理论。

 

西医没有一套怎么治病的临床理论,称其为理论的部分叫做基础医学,都是其它学科的简单叠加。西医并不是一门科学,西医在科学家族中是个弃儿,有的仅是一个名称,而从来没有实际存在过。它从来没有一个自成体系的学说来陈述自己,而要仰仗其它学科来解释自己。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等学科的简单相加能成为一门科学吗?打个比方,电饭煲是科学的话,电视机是科学,洗衣机是科学,制造销售它们的厂商、使用它们的家庭,不是科学。这一观点并不是笔者的武断,而是医学科学家们的共识,大家可以参见凌锋教授的《2017年度中国医师协会神外分会会长报告》。《西氏内科学·医学概论》:“医学是一门科学与科学方法同医生的从业技艺相结合的职业。”(Medicine is a profession that incorporates science and the scientific method with the art of being a physician.)把profession翻译成专业,似乎更合理一些。

 

中医有着一套完整自洽,自成体系的学说,单独构成一个学科。自己陈述自己,用不着其它学科来帮忙解释自己。这套学说理论,是《黄帝内经》构建的。其内容,包括阳为生之本阴为死之基的阴阳论、四时、五行、六节等等阴阳决定生物钟时间节律的脏(藏)象论、用阴阳多少标识人体空间的经络论、任何一个生命活动分成五个方面又综合归类的脏腑(藏府)学说、人体自相似性的全息学说、精气神形功能生成转化的气化论。可以合称四部五论,其中脏腑说和全息说可以合称形器论,因为,脏腑是以官、器来比喻的,任何可辨识的身体局部全息现象映射的是虚拟的官、器。这一点,与后世发现的耳穴足穴等,映射的是实体解剖器官有所不同。

 

这套学说,就是怎么去治病的方法,即一套程序。中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如何指导临床。不去探索生命的奥秘,也不去探索疾病的发生原理。《素问·解精微论》:“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帝曰:在经有也。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可见,中医无须知道眼泪的生理病理,用自己有关治病方法的理论就可治病。这个方法,就是掌握眼睛所处有多少阴阳的位置(在经也),是生命活动(心)的表现(窍、华色),在功能配置上属于五行(德)肝(风木)气所合,用与风木同一行草药和穴位,并以五行制约关系组成复方方剂或针刺配穴。

 

中医的理论是在解释自己治病方法为什么有效的,没有去解释生理病理。生理病理学,愿意解释你就解释。解释不解释,中医都能治好病。西医懂得了眼泪的生理病理也未必知道怎么治,中医懂得也许疗效更好,不懂得也没耽误疗效。很多时候生理病理学也解释不了,以经络为例,不知中医的经络是什么概念,以解剖学为手段,不可能找到经络,声称找到了也不会是。掌握潮汐的规律,无须懂得万有引力,甚或不与月球运行相关联,也能通过观测数据加以总结。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中医。中医理论是一个数理模型,一个处理生理病理药理物理现象所有观测量的规则。中医属于应用科学范畴,其研究方法与天文学、牛顿力学、相对论、宇宙学、气候学、物候学、经济学、心理学、统计学、系统科学等等相似。就犹如,赤道面黄道面,并不真实存在,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一样。霍金:理论只不过是宇宙或其中某一部分的模型,一些联结这模型和我们所观察的量的规则。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不管在任何意义下)不再具有任何其他的实在性。如果他满足以下两个要求,就算是好的理论:它必须在之包含一些任意元素的一个模型的基础上,准确地描述大批的观测,并对未来观测的结果作出确定的预言。例如,亚里士多德关于任何东西是由四元素,土、空气、火和水组成的理论是足够简单的了,但它没有做出确定的预言。另一方面,牛顿的理论是基于甚至更为简单的模型,在此模型中两物体之间的引力和它们的质量成正比,并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然而,它以很高的精确性预言了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动。

 

 

2 中西医研究方法的异同

 

西医,是坐等生物学,从解剖出发,用实验方法逐渐发现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间相互关联,形成生理病理学的。盖伦的解剖学,在一千多年里,对西医并没有什么用处,西医用的还是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说。直到达尔文进化论诞生之后,生物学发现了生物共性的东西,并用实验方法逐渐完善生理病理学。

 

盖伦解剖学没有诞生之前,《黄帝内经》早已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卓有成效应用于临床。中医没有像西医一样,弄懂了生理病理,才去治病。那中医到底是从哪儿出发,开始研究的呢?

 

中医,是从黑箱法开始出发。黑箱法是系统科学的重要方法,而系统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方法,而非像物理、化学、生物学其中某些部分一样,是种实实在在的发现。所以,系统科学能够应用于各个学科当中。中医把生命体看做是一个黑箱,通过观测输入输出数据来构建一个数理模型,即有关观测量的规则,来治疗疾病。这些数据,包括天地万物和人表现出的气候、物候和病候,其它因素引起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症状,以及用针灸推拿草药等手段进行干预后所具有的改变。

 

起初,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构建五运六气模型,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一个天体对地球的影响,形成一个十年为周期的天文历法数理模型,称为天干;另一个天体对地球的影响,形成一个十二年为周期的天文历法数理模型,称为地支;天干地支组合,形成六十年为一个周期的天文历法数理模型,称为天干地支。天干的影响,把地球的四季分成五个时间段;地支的影响,把地球的四季分成六个时间段。把五个和六个时间段中的地球正常节气变化称为主运和主气,把五个和六个时间段中的两个天体对地球影响称为客运和客气,合称五运六气。以五运六气为时间单位,对气候、物候和病候进行长期的观测,获得大量数据。《黄帝内经》以六气为示例,建立治病的数理模型(术数),尽在病机十九条。此后的中医,无论何派,都没有摆脱它,尽管“百姓日用而不知”。治病的数理模型,采用的不是形式逻辑,而是辩证逻辑。以矛盾体中的肝心脾肺肾火、风热湿燥寒火,以主队和客队,交叉循环赛的方式,进行辨证论治。《素问·病能论》:“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六节藏象论》:“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由此可见,中医的五脏只是借用了解剖所见“器官”的名称,用主气所导致的疾病和特定的某些症状,来定义其内涵的。

 

1. 此后,用此模型处理任何长短的时间周期,所表现出具有时间周期节律的疾病,形成脏(藏)象学说,即病的时相。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人有五脏,五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

 

 

2. 某些症状,表现在人体不同的空间位置上。远古中医无法知道是哪条神经控制哪个器官组织,怎么办?就用天文历法模型构建了所谓的经络、经筋、皮部学说。虽然,经筋、皮部都与经络无关,但都属于空间范畴。四季构建了四经、五行构建了五经、六气构建了六经、五运六气构建了足臂十一经、十二月构建了足臂十二经,再发展出奇经八脉。十二月构建了十二经筋和皮部。如《素问·至真要大论》:“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最常用的还是六经和十二经。也就是说,经络里流淌的是时间,一个特定的时间,生长壮老已的时间。

 

 

3. 某些症状,并不能用时相和和空间来解释。中医就从观察任何一个生命活动着手,把任何一个生命活动分成五个方面,就构成了脏腑学说,也可称为器官学说。如思维活动的魂神意魄志,情绪变化的怒喜思悲恐,肌肉蠕动波的木火土金水。《洪范·五行》:“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黄帝内经》把其用肝心脾肺肾或弦洪濡毛沉来命名和把握。肝脉主波幅、心脉主舒张、脾脉主传播方向、肺脉主频率、肾脉主收缩。用官职借喻五脏的关系,就有了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而六腑作为脾下级官员,同脾又统称为器。在这个理论模型中,没有被借用的解剖“器官”,就称之为奇恒之腑。“器官”一词,是西方解剖学名词organ翻译成中文,借鉴中医的。中医有解剖,但并没有由此开始研究器官功能。在没有强大科技支持下,远古的中医也没法从解剖开始研究生理病理。由此可以看出,中西医同名“器官”概念,其生理功能不同,是理所应当的。

 

 

这个归类方法叫取象比类,归类的依据是时相,即一个活动中的某一方面,在哪个时相中表现得旺盛,就归到哪一行。没有明显时相的活动系统,五个方面用相克乘侮规律加以总结。归在同一行的,就盛者同盛衰则同衰。只有构成一个系统的生命活动,才能分出五行来。解剖的肝心脾肺肾五个器官,不构成一个系统。用类比思维方法找到中药,主要针对脏腑的功能,此后再进行归类,利用五行相克乘侮制约关系,组成复方。

 

有个重要的功能单位,并没有借用解剖名词,而是直接借喻蒸馏过程,在胃内虚拟了一个“器官”,叫做三焦。《灵枢·营卫生会》:“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中焦,卫出上焦。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三焦虽属于脏腑范畴,但具有空间属性。以经络为标识,流行周身。其模型也来自于天文历法模型,是日月运行规律模型。

 

表面看起来,中医阐述病理,牵强附会、不切实际。这是由其理论性质和功能决定的,它不是解释真实病理的,而是解释其理论模型的,说白了就是告诉医生怎么去应用该理论模型临床。例如疟疾,《素问·疟论》说,夏伤于暑或汗出当风,邪气与卫气并行,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邪气随之内外相摶而发病。是告诉医生如何应用中医理论模型辩证施治的,而不是真的说夏伤于暑或汗出当风必得疟疾,没有疟原虫什么事儿。按着这个理论对疟疾进行治疗,无论是针刺疗法,还是药物疗法确有疗效,甚至针刺疗法比药物疗法更卓效,这样就不能否定这个理论的正确性。青蒿素确实伟大,广谱而操作简便,但并不比辩证施治的个性化治疗有疗效的优势,至少不会产生耐药性。

 

4. 形体学说,即全息学说。虽然全息一词儿是现代的,但从中医论述的形体自相似性来看,就是戴维·玻姆全息这个概念。中医的全息,包括面诊、舌诊、脉诊(另外还涉及血液动力学等)、经外奇穴、背俞穴,也可以包括法国医学博士P.诺吉推广的耳针穴、瑞士神父吴若石推广的足底按摩穴等等。中医的全息,既可以是特定的功能脏腑,也可以是具体的解剖器官,在体表某个局部反映。中医在虚拟器官学说中讲,全息现象是因为肾精与各部之精相互运动彼此携带造成的,也许DNA能解开在生物体上全息现象这个谜团。

 

 

5. 从机能、效率、活动、物质角度,即精气神形,把握生命,就形成了气化学说。气化学说,主要用于养生,也在整体上指导临床。这一更为简化的模型,在临床中还得与脏象、经络、脏腑、全息学说联合应用。不仅如此,脏象、经络、脏腑、全息学说也相互联合应用,无论脏象、经络,都与脏腑联系。脏腑有,经络也有时间节律周期变化,如伤寒一日在太阳、二日在阳明……六日在厥阴。

 

 

三、

 

3

 

    

 

做为治疗方法的理论,更具有优势

 

把中医理论正确理解为一种方法的理论,一种数理模型,而不是有关生理病理的理论,更能发挥中医的长处。就像系统科学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一样,中医的理论在古代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现在依然可以。所谓《国语·晋语》:“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灵枢·师传》:"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在没有其它科技支撑下,中医已经卓有成效,有了科技支撑,必将如虎添翼。这套方法,能够处理任何学科对生命体的有关发现,不管其它学科处在怎样的发展水平阶段。现在中医的方法依旧能解决西医诊断的指标,或者比西医诊断做得更细,因为任何指标都是数据,中医就是处理数据的,当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中医是通过生命活动,去发现联系;西医是通过物质结构,发现联系。中医五脏联系了西医的十大系统,西医十大系统分割了中医的五脏,反之亦然。如果,正确理解五行是任何事物运动周期时相或任何一个生命活动的划分方法、做法,那么,中医就可以认识和处理现代生理病理学问题了。举个例子,红血球在其由生成到衰亡的120天中,只有到了后期,即细胞核已消失,濒临灭亡之前才具有携氧功能,所以它的功能应当是在生长壮老已中“老”的阶段,在五行则属“金”,而由宗气“司呼吸”的肺也属于金。诸气皆属于肺,补气就可以治疗由于红血球数量降低或红血球(包括血红蛋白)的异常所导致的血液携氧能力的降低性贫血。癌细胞恶性繁殖,却不分化,若把细胞的生命周期分成生长壮老已五个时相,癌细胞则为生太过、长不及,用五行相克乘侮的制约关系,就可以组成处方。比单纯的传统的辨证论治,更能提高疗效。

 

再举个例子,西医的一个病是总成,中医的五脏就是总成中的零部件。以冠心病为例,西医看到的是粥样硬化造成冠状动脉阻塞程度。中医至少能分出五类十个证型,冠状动脉蠕动波没有了波幅,脉弦而刺痛,就是血瘀证;舒张太过,波峰强,脉洪而热痛,就是心火证;波的传播方向性低,脉濡而闷痛,就是痰湿证;波的频率加快,痉挛,脉毛胀痛,就是气滞证;收缩太过,波谷强,脉沉寒痛,就是寒凝证。这是实证,虚证则相反。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波频与波幅是个孪生姐妹,互为因果,互为制衡,故气滞血瘀证常见,理气药与活血药常联用。一个冠状动脉被中医的肝心脾肺肾五脏所分割。肛门也是如此,《素问·五脏别论》:“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这一点就给辨病与辨证,西医的病,中医为什么要分型,找到了理论根据,并更好地指导临床。

 

由此可以看出,中西医是可以结合的。结合的方法就是,中医把西医吃掉,中医的模型消化西医的数据,中医的方法解决西医的问题。

 

 

4 中医必将引领生物学发展

 

中医理论是个只存在于大脑中的数理模型,但并不等于中医认识的问题是虚无缥缈的。就像天文学的数理模型只存在于大脑,描述的都是运动着的天体一样。五行是虚的,但它描述的生理却是真实的,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个真实叫作生物钟。生物学对生物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一日中的生物钟也不止作息,还有很多时间尺度的生物钟,这些都有待研究。最大尺度的生物钟,就是生长壮老已。生命为什么要从生到死,经过生长壮老已。对于医学而言,至少能解决发育不良和早衰。中医做到了,西医做不做,怎么做?用激素,那中药就是改变了激素不足的功能。

 

经络也一样,它必然是个客观存在。按着中医的说法,阳为生之本阴为死之基,经络就是分出身体各部阴阳太少。阳比较多,寿命就长;阴比较多,寿命就短。上半身阳比较多,下本身阴比较多。上本身为阳,下半身为阴,所以,人老腿先软。表观遗传学已经发现,人体局部的寿命是表观遗传决定的。果然如此的话,经络就是对表观遗传一个量化的数理模型。当然,远没有这么简单,经络是阴阳太少,阴阳是啥,为什么有着这样的数理模型,经络是一个天文学模型,是不是很能让人产生遐想呢?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是生物钟与天同步应合。

 

生命怎么来的,进化论给出了答案;生命为什么有生死,阴阳论给出了答案。尽管,两者都是哲学思考,但各自都为自己的学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用实验来验证,也并不是不可能,至少思路有了。此类课题,举不胜举,篇幅有限,不可一一例举。

 

 

5 现代中医理应回归经典

 

现在中医理论体系是由第二版教材奠基的,二版教材是由四位西医刚毕业,西学中后给中医编纂的。中医固有的概念和理论都被曲解了,如气是宇宙基本物质,五行是宇宙五种基本物质,脏腑就是解剖的器官,阴阳是自发辩证法,后发展成狭隘矛盾论。这些理论对临床没有丝毫意义,学生毕业不会看病,不是西医学多了,中医学少了,也不是教师不会临床,师带徒一定能出人才,而是理论与临床脱节,就使得临床只能靠经验。临床靠经验,理论胡乱编,恶性循环,中医理论体系分崩离析。

 

 

现代中医说,中医的血就是西医的血液,可补血药治不了贫血,要用补气药。提壶揭盖,本是通调水道的功能定义成肺,却硬说成是类比。五行相克是必须的时时的,用西医的器官当脏腑,就成了偶尔的。现在所谓的木克土,是胆囊和肠道都痉挛,理应属于气滞,用理气药却说成是疏肝。没有胆囊的事儿,也得“疏肝”,实则是理肺。此类问题,在现代中医理论体系中无处不在,让中医学生怎么能学习和掌握?

 

古代虽说门派林立,各家学说纷呈,但都没有脱离《黄帝内经》的藩篱和桎梏,都是对其个别理论的发挥。限于篇幅,仅举脾胃派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为例。补中益气汤,不是补益中气,而是补中也补气,完全可以说成是益中补气。中是脾胃,气是肝心肺肾,也是春夏秋冬,脾是四季交接。这个模型是《黄帝内经》中另一个五行模型的表述,限于篇幅就不讲五行为什么有两个表述方式了。《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要想知道补中益气汤的原理,就要看《脾胃论》补中益气汤篇之前的“气运衰旺图说”。

 

中医理论是个模型,与生理病理学不同,是理所应当的。中医不用像西医一样非得知道病因,查不出的疾病就推给心理学。中医要高明得多,完全没有必要用西医改造自己。从解剖学出发的西医并不是不伟大,外科手术是中医无法比拟的,即便华佗活到现在,不借鉴西医,恐怕连乡镇卫生院的外科大夫也不如。亦有很多也是中医无法比拟的,不说大家也都知道。任何理论都有不足,都必须与时俱进,但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中医的发展战略,既然是继承和创新,那么就该正本清源,回归经典。因为,继承是创新的根本。习近平:“必须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决不能朝令夕改”。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取代旧的理论模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首先得知道中医理论是个模型。创新起码得超越,总不能越创新越不会看病吧。

 

建模,西医也在搞。脑功能障碍数据建模在搞,基因组学建模也在搞,神经元建模也在搞,流行病学建模也在搞,药理学建模也在搞。搞来搞去,模型就逐渐成熟了。中医的优势没有了,何况自己还丢弃了。中医越来越是西医了,西医越来越是中医了。西医的体量远大于中医,中医离消亡的日子还遥远吗?

 

 

物理学化学是形式逻辑,也有类比思维,生物学无须逻辑,饶毅:“生物学的逻辑就是实验”,西医没有自己的逻辑,而中医有类比思维,也有辩证逻辑,在思维上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中医有整体论,西医也向整体论发展,中医也想格物致知用还原法,但没有科技支撑,这一点也不能构成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区别。西医对抗,中医也对抗,不然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是什么?至于返观内视,解释不了中医问题。明显的胰脏神经怎么没内视出来,那么多的解剖器官,中医怎么就用五脏六腑,是不是有返观内视功能的人才能成为中医?既然说道是自然规律和法则,那么,中医和物理化学生物学都是探索自然规律和法则的,显然构不成区别。天人合一,太阳24小时引起的生物钟分子机制研究,说明西方也向此方向发展。心物一元,只能解释生物医学和心理学是否分开研究,解释不了中医的心主神明、只有五藏六府、疟疾是风邪与卫气相合等所有问题。

 

总之,中西医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医是一门医学理论,要治病该怎么做的理论,其理论能够诠释自己;而西医是一门技术,没有怎么治病的理论,全仰仗、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来解释自己。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