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国中医药 我要投稿
中西碰撞:西方生物医学与中医脾胃学说的奇妙关联
来源:悦读中医 2019-12-06 [科技] [中国中医药]
对于中医有些了解的粉丝都知道,西医学概念中的脾胃和中医学理论的脾胃有着很大不同,但也有多种关联。而当我们从现代生物医学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中医的脾胃学说,又会发现二者间有什么样的奇妙关联?这对于我们研究生物体或是发展中医学带来哪些启示?文中的解读或许能带我们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虽然生物医学对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从器官的解剖结构到细胞的超微结构)与功能及其病理状态已经有了太久太多的研究,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却发现,对于“食物究竟被消化成了什么并以何种分子形式吸收”这个问题我们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明了,甚或有许多经典的研究结论也已或正在受到质疑和考验,而传统中医学的脾胃学说也清晰地提示,在这一领域仍然有广阔的研究和发现空间。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许多临床的辨证、立法和择药组方过程以及养生方法都是基于这一理论进行的。在这一理论中,有关水谷精微的消化运化是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脾胃,机体将外来的食物消化成生命代谢所需要的形式,并运化至生命代谢所需要的部位。中医学谓脾胃是“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这其中隐喻了许多对机体的消化吸收过程进行重新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根据中医学的脾胃学说,机体对食物的消化运化并不是一个确定的过程,而是一个始于脾胃,与许多其他脏腑的功能相互协调,并随五谷之味、四时和五脏阴阳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以下举出几则经典的论述以说明这一点。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故水谷入胃,别其味,分溉五脏,五脏皆能从其性而无使过之,是以无太过无不及也。”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脏气,故五味为五脏之所欲,无有偏胜则津液相成而神自生矣。”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通过缜密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从中医学的脾胃学说,我们能够提取出以下两个关于食物消化吸收过程的全新问题。这两个问题有的是现代生物医学正在研究的问题,有的则仍然尚未被现代生物医学所注意。

 

1

 

以往关于认识机体消化吸收过程的全部知识都是建立在解剖思维框架中的,因而科学家们去研究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组织细胞形态,研究食物的消化吸收部位、过程和机制,却忽视了对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与营养物质和能量代谢功能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研究。近年来,在分子水平的研究发现,胃肠并不只执行消化吸收功能,也合成和分泌许多肽类信号分子。这些分子将胃肠消化吸收状态的信息通过血液循环同时传递给下丘脑和周围代谢组织。

 

食物的消化运化于生命代谢链的初始环节,生命代谢链的代谢活动及其状态的变化对这一初始条件自然具有高度的敏感依赖性,从而将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摄入和代谢得以整合为一个非线性平衡的系统。令人惊奇的是,我们正是在这一研究视野中重新发现了在中医学脾主运化理论中蕴含着的许多全新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同时,借助于中医学脾主运化的理论及其相关辨证论治方法和方药,我们还能更方便地将这些前沿的基础性研究引入临床,促进相关系统临床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全新作用靶向药物的研发。

 

图片来源:《理论中医学图说》

广告

理论中医学图说 : 中医药科学中的多学科交叉问题研究

作者:冯前进、刘润兰著

当当

 

2

 

根据经典的关于机体消化过程的研究,长久以来医学界都公认,人体摄入的营养素都是被胃、胰分泌的消化酶类分解成特定的分子形式而吸收的,即蛋白质被消化成游离氨基酸、糖消化成葡萄糖、脂肪被消化成脂肪酸等。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却证明并非一定如此。以蛋白质为例,除了游离氨基酸之外,在很多情况下,蛋白质常常是被分解成大量的小分子肽的形式吸收的,小分子肽是蛋白质营养代谢系统中一个非常普遍和重要的初始分子条件。在这一方面,目前已经知道:

 

(1)由20种氨基酸构成的日粮蛋白质在游离胃肠蛋白酶和结合在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上的肽水解酶共同作用下,可以分解成400多种二肽和8000多种三肽,其分子量从96.2(di-Gly)到522.6(tri-Trp)不等,并以这样的分子形式被肠上皮细胞顶膜吸收。甚至有研究证明,对于甘氨酸和赖氨酸的吸收,空肠中段对甘-赖二肽分子的运转显得比对游离氨基酸的运转更有效。

 

(2)除了小分子肽,似乎还包括某些较大的肽分子。在这一方面,对重组水蛭素经肠道吸收的研究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这些被消化的和被吸收的肽分子除了营养作用之外,还具有更广泛的生理活性,在调节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根据这些研究,再结合中医学脾主运化的理论,我们能够提出一个更进一步的假说:胃肠究竟将营养物质消化成什么分子形式和以何种分子形式吸收以及以何种形式转运至相关的脏器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并且具有混沌性,取决于食物种类以及机体不同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状态。正如中医学所指出的“水谷入胃,依五脏之所欲,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别其味,分溉五脏,揆度以为常”那样,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挑战的新的研究领域。v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