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名医论坛 我要投稿
调气为先妙用新穴——毕福高临证经验
来源:世界针联 2019-11-16 [其它] [名医论坛]
毕福高,男,河南省商水县人,1.923年9月出生于中医世家。16岁习医,20岁 独自悬壶。1949年参加中医联合诊所,1958年保送到河南中医学院深造,尔后调入 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毕氏酷爱针灸,他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对华佗来脊穴大胆地进行改进,提高了针治蛛网膜粘连性瘫痪、中风后遗症、痿症等病的疗效。他探索出的新穴——“环中上穴”,治疗阴挺、脱肛、遗尿、遗精等,效果显著,曾荣 获河南省一等科技奖。曾任河南省中医研究所针灸经络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河 南省针灸学会副主任,郑州市针灸学会副主任,河南省中医学会理事等职。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1.以调气为先,根于脏腑

  (1)气与血:毕氏认为,针灸治病在于通经络之气,应以调气为先,引血在后。以气引血,以动促静,方达目的。具体操作:①需要调气引血者,偏用多气的阳明、少阳、少阴。②经络之气多泻,以泻促其引血,脏腑之气多补, 以补助其运行。③多血之静脉,脏腑,均宜偏补。

  (2)穴多与穴少:毕氏取穴,有多有少,对于痹证,至多2〜3六,大多为1 穴。而对于面瘫,则不下10个穴,甚至20余穴。毕氏认为,捧证如坐骨神经痛,往往病限于少阳或太阳,至多波及两经,而且经路顺直。气易行,血易引,故遣穴勿多。而面瘫则不然,头为诸阳之会,一侧面部,就有三个阳经盘根错节,经络曲折。气难行,血难引,故非多刺无可通达,所以取穴就多。患者李XX,面瘫数年,曾在外院屡针不效,延及毕氏,询其治疗经过,言其穴较简。经检査, 眉不能举,目不能合,嘴角下斜,吹口哨漏气,示齿不成。显见三阳经均罹邪阻。体质羸瘦,纳差。随在补中院、足三里的基础上,在面部取穴遍及三阳经。5次即见起色,两周病愈。可见若非着眼于脏腑,行气引血则难以取效。

  (3)取左与取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刺经为巨,刺络为缪,古已有之。毕氏在师古的基础上,复加按摩,效确且速,1985年秋治一中风后遗症患者王XX,女,60岁,患侧(右)风市处昼夜疼痛,叫苦不已,各种体位都不能缓解。而外诊皮肤正常,不热不红,未见结节,压之痛而不重。毕氏取健侧风市,得气后边运针边按摩右侧疼处。患者先是自感针下沉紧难忍,停止运针,原疼处倍感舒适,伸屈抬垂,试选任何位置均不再觉疼痛。毕氏认为,患侧乃因风邪重阻造成不遂,今客邪聚集不通则痛,只在患侧施针,只能事倍功半,而人体由于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广为交通,联为一体,气血互相流通,左右共济,故能针此而治彼。但气血虚弱,瘀阻过久,虽取健侧激发经气,可济冲散瘀结之力,不加按摩,则消结力弱,故在交经缪刺基础上,施加按摩,客邪才得以速消。

  (4)脏腑与经络:脏腑与经络功能虽有不同,然而经络络腑属脏,络脏属腑,中间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每当临证,须一并审视,从中寻找侧重的一方。一般来讲,痹症属经络病,病位偏浅,涉及面窄,针治中可以重经络轻脏 腑。所以对软组织损伤一类的经络阻滞病,只须循经取穴,可不必考虑脏捬。而 对于湿困脾土之类的脏腑病,当侧重于调理脏腑之气机,取穴也偏重于俞、募、 输、合,很少动用郄,络、井、经。但对于脏腑已涉及经络者、如肝病胁胀,即须根于脏腑,达及病所,则重取俞募而兼取郄、络。1980年治一患者李XX,女,47 岁,患全瘫,失语,性情急躁。在外地以通经活络治法,尽取四肢、颈部近穴, 先后半月不见起色。毕氏临证,立取期门、肝俞、中脘、脾俞等有关俞穴,之后再针局部,不五日,患者能言能走,病去十之七、八,继针5次,病告痊愈。

  (5)守本与辨标:毕氏在临床守脏腑之气以治本,辨经络之气以治标。1981年春痿证患者李X,女,19岁。当时患者全瘫,左侧上下肢肌力为“0” 级,右侧“Ⅱ”级。大小便不自主,右眼视力减退,病程八个月,体质虚弱,脉浮苔白,舌质胖淡。毕氏诊为痿证(珠网膜粘连)。病因归咎于肺热内蕴,湿困中州。乃用自创的夹脊穴,胸、腹段,力主清肺醒脾,前后达十个月之久,以激 发肺、脾经气以制客邪。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出现发热,肢体疼痛,大便溏,烦躁、咽喉肿疼等并病,其痛苦往往甚于原病。毕氏守方化裁,稍事应变,终于治愈。

  (6)动与静:毕氏认为机体生理功能属动,是绝对的,而气血不通造成的局部病灶属静,是动中之静,是相对的。所以以针施治实质上是以针促气引血,促动以消静。故治疗中风后遗症、痹证多是边运针,边令患者作自主运动或被动运动按摩。着眼于促动。而对肾气不充引发的耳聋,肝气浮越引起的目疾,亦重以针行气引血,为求其动。所以在施针过程中,对于能配合外力促动的病种,留针时间偏短,而对那些无法配合外力促动的病种如耳聋、面瘫,留针时间长。用意在于转静为动。

  2. 创新穴取效,本于经络

  宁失其穴,勿失其经,这是针家古训。孙思邈提出天应穴,在一定程度上与此不无关系。毕氏在守经寻刺的基础上,善于体察总结。对于经线上的阿是穴,用行气引血的效果认真揣度,效能显著者就大胆加以肯定。他所创见的“环中上穴”,就是在针治坐骨神经痛病的实践中,于胆经线旁摸索出的新穴。位于环跳穴上2寸5分,深刺可达4〜6寸。这个穴,根据针刺方向不同,气可分至趾端、宫胞、肛门,而治多种疾病。又如,新夹脊穴群是将华佗夹脊穴的钎刺点外移5分,又将17对穴扩展到30对穴,总结了一椎以上、十七椎以下两段的对穴, 扩大了治病范围,提高了疗效。再如:上面瘫穴,在太阳穴外5分,进针2寸许,针尖向下面瘫六透刺;下面瘫穴在地仓与颊车连线的中点下5分,进针2寸许,针向上面瘫穴。针对两针对刺,同步运针,留针30分,治面瘫甚效。

  二、医案选

  例1 :中风(脑溢血后遗症)

  刘X X,男,农民。

  高血压病史十余年,1975年1月劳动后突感头重脚轻,天地旋转,随之扑倒,神志昏迷, 即送郑州市一院,诊为“脑溢血”。住院二个月,神志恢复,遗留偏瘫,口眼喎斜,流 涎,漏气。于1976年11月来所就诊。当时神清,体胖,气短,右侧上下肢肌力1级,肌张力减弱,右上肢可以抬至胸部,手握力“0”级。下肢可抬脚,但无力,不经搀扶,不能走动。鼻唇沟变浅,吹气漏气,流涎。脉弦滑,舌体胖大有齿印,舌苔黄腻。血压118/80mmHg。证属中风(中脏腑)后遗症。患者体胖多有痰湿,加之劳累,阳亢于上,阴虚于下,肝风挟痰上扰,蒙闭清窍,症见昏扑不省,经脉闭阻,气血不通。故口眼喁斜,肢体不遂。

  处方:夹脊穴(腰段)肩髃,曲池、合谷、梁丘、阳陵泉、悬钟、八风、上面瘫、下面瘫。

  扶杖可走3〜5步。继守上方。1977年1月2日,第二疗程结束,右嘴角已不漏气,右上肢可高举过肩,右下肢能独立步行5米远。继守上方。1月11日,面瘫纠正,右上肢屈伸灵活,右下肢行走平稳有力。血压稳定在150/80mmHg,临床告愈。

  【按】取夹脊穴激发脏腑与督阳之气,醒脾以化痰湿,取上下面瘫,二穴同用,可疏通面部经络。治疗面瘫多取足阳明、足少阴、手三阳五条经脉的穴位。肩髃乃手阳明、阳蹻之会,善调气引血以疗上肢拘挛,痹阻,瘫软无力。合谷为手阳明之原穴。它能调整全身功能,通经活络。曲池、手阳明之合穴,本经络之气所入也,内能琿腑之气,外能通经行气。与合谷合用,上行头面以治面瘫,局部治疗上肢不遂,麻木不仁。阳陵泉,足少阳合穴,泄肝熄风,舒筋活络。悬钟:足三阳之大络,髓之会,合八风,治足缓难行。故上穴同用,偏瘫得愈。

  例2:痹症(坐骨神经痛)

  侯XX,男,53岁,1976年2月24日初诊。

  患者腰痛二年多,每遇阴雨天时如重,伴左下肢疼痛,不能行走,昼夜坐卧不安,咳嗽 时,疼痛加重。检查合作,在第五腰椎旁有压痛,重压痛感向下肢传行,抬腿试验(+), 在35°以内。左腿活动受限。舌苔白腻,质暗红。该患者感受风寒湿邪,阻塞经络,痹而不 通。治宜活血化瘀祛风止痛。

  处方:针刺十七椎旁,环中上穴。

  治疗经过,每日针刺1次,连针7次,疼痛消失。

  例3 :耳鸣

  郭XX,男,56岁,干部,1978年4月8日初诊。

  患者耳鸣年久,劳累加重,声如蝉鸣,腰腿酸软,头晕目眩,心烦失眠,经耳科检査, 无发现异常。曾服龙胆泻肝丸等药无效。患者五官端正,外耳,鼻,咽,扁桃体均正常,血压120/90mmHg,脉细数,舌质红,苔微黄。辨证为肾开窍于耳,肾经亏虚,则耳鸣。贤藏精,脑为髄之海,肾气亏虚,脑髄不充,故头晕目眩,肾主骨,睡为贤之府,肾虚则鼷腿酸 软。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则失眠多梦。舌质红,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治宜滋补肾阴,宁心安神。

  处方:肾俞、三阴交、听会。

  治疗经过:每日计1次,针用补法。计刺20余次耳鸣消失。

  【按】背俞乃本经经气输注之穴,善渰本经脏腑病,且走而不守,以利行气引血。三阴交为足三阴交会之穴,滋补阴血。听会乃手足少阳、阳明之会穴,善治耳疾,故三穴伍用,亦本根于脏腑达及病所之意。

  例4:失眠

  邝X X,男,46岁。1978年2月7日初诊。

  患者失眠三年,有时虽能入睡,但夜梦纷纭,心烦口干,自汗,头昏头晕,耳鸣,心悸, 记忆力差,每于工作紧张时,整夜难眠。经口服镇静、安眠药无效,脉细数,舌质红,少津而无苔。此为思虑伤脾,生化无源,血不养心,治宜宁心安神。

  处方:脾俞、神门、内关、三阴交。

  治疗经过:每日计刺1次,留针20分钟。经针7次后,夜能安睡,长达6〜7小时,其它诸症随之皆消。

  【按】本例为思虑过度,脾气受损,生化不足,心血亏虚,心神失养所致之失眠,故取脾俞,以醒脾培土,激发脾土之经气;取神门以调理心经之气,宁心安神,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之穴,养阴血,益肾理脾,以充脏腑,此乃治本之策,以疗心神失养之症。

  例5:遗尿

  杨XX,女,21岁,学生,1977年5月初诊。

  自幼罹病,多在睡梦中不自觉地遗尿。有时一夜2次。素感头晕腰酸无力。经多方治疗不效,发育正常,营养一般,心、肺、肝、脾未见异常。脉沉细,舌质淡红,苔白。本例患者主要为肾气不足,肾主二便,气化失常,故遗尿不止。头晕腰酸乃肾虚之象。

  处方:环中上穴。

  治疗经过:取环中上穴,斜向前阴斜刺,深4寸许,不捻针,只雀啄点刺1〜2次,以针感放射到前阴为度。每日1次。5次后遗屎治愈。随访二年未见复发。

  【按】环中上穴治疗遗尿症,疗效可靠,屡用皆效。

  例6:阳萎

  李XX,男,36岁,工人,1973年9月15日初诊。

  十年余一直头晕耳鸣,心悸气短,腰酸腿软,失眠多梦,渐至早泄。自1966年又患阳萎,屡次治疗无效,十分苦恼。面色晦黑,神情疲惫,双目无神,语言低微,心、肺、肝、脾无异常所见,脉沉细无力,舌苔薄白,质淡。患者为肾气虚损。治宜补肾化强。

  处方:肾俞、环中上穴。

  治疗经过:针肾俞用补法,环中上穴以5寸毫针斜向前阴进针,气至前明,不捻转,进针4寸,针治月余而愈。

  【按】环中上穴,对于治疗生殖系统疾患,效速可靠。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