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民间中医转正为何困难重重,制度VS疗效孰轻孰重?
来源:医馆视界 2019-10-16 [其它] [国际论坛]

01

 

日前,成都民间明中医协会成立,旨在汇聚各民族真正有独特技术、疗效显著并立志于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有志之士,共同打造民间非盈利组织。始终以培养更多医德高尚和医术精湛且真正明白的明中医人才为目标,促进传统中医的普及与推广,为人类健康服务。

 

协会将搭建民间中医汇集交流的平台,广纳天下英才,为人类健康而努力。

 

说起民间中医,总有牵扯不断的各种话题。他们特殊又不特殊,特殊在于,治病救人竟然也要偷偷摸摸;不特殊在于,他们都是治病救人的中医,具有中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可在社会中,民间中医却被烙印上了特殊性,始终纠葛在治病救人的初心与行医资格限制之间的矛盾中,而且这种矛盾早已绵延许久,甚至对许多人来说,仍然是不可跨越。

 

这是民间中医的最心头之痛。年龄越大者,越是体会最沉痛。

 

 

 

在推文《改变民间中医的命运,就是改变患者的命运》中我们知道:

 

 

 

民间中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条件是技术过硬,其次是医德医风,再者是独门秘方,当地群众选择民间医生治病的最重要动机是疗效因素,而大多数老百姓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途径找到民间中医治病。

 

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正规的行医资格证,有的是曾经拥有,但半路失去。这对他们的职业生涯造成了很大影响。因为“非法行医”的风险,他们平时只敢为较熟悉的亲戚朋友看病。

 

许多人看到那么多的患者,或久治无效,或家庭因病致贫,总是显得戚戚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们希望得到社会认可,尤其是专业医生的认可。希望能和其他医生群体,并肩作战为患者服务,没有出身正规与否的限制,没有身份地位的不同,就只有患者和医生的两两纯粹关系。

 

这个希望难么?

 

按社会需求来看,不难。

 

《良医越难寻,中医越急需》中我们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好的中医不仅古代急需,当代急需,未来急需,中国急需,世界也急需,总之,随着人类的发展,好的中医只会越来越急需。”

 

好的中医是急需品,甚至可以说是奢侈品,无论古今,无论海内外。

 

无数患者都在寻找良医,都在摆脱“小白鼠”的试错煎熬,他们呼唤好的中医的出现,这可能是无数患者仅存的一根救命稻草。

 

所以一名中医想要好好治病救人的心愿,实现起来难么?不难,只要你有心,用心,患者终会被感召,被吸引,满足他们的急需。

 

可现实偏偏很难。哪怕是老字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正正规规,大干一场也仍然很难。

 

更别说那些普普通通的,或久病成医,或爱好中医,而正式走上中医之路的民间医者了。

 

 

 

02

 

民间中医转正为什么这么难?提到最多的,最直接的原因是“鱼龙混杂”。

 

这是事实,是不可掩盖,但也是无法避免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难免鱼龙混杂,说得不好听点,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在鱼龙混杂的江湖里,每个人都在为着自己的利益,奋斗者,执着着,有些人还走上了不法之路,损人利己着。

 

 

所以,“鱼龙混杂”根本就是社会的常态。人性如此。不光是民间中医群体,不光是中医界,乃至整个医学界,整个社会大概都是如此吧。

 

社会能发展至今,也是在不断的利益剥削和矛盾激化中,不断升级打怪进行的。

 

但是医学界是个特殊的领域,所以对民间中医的筛选,谨慎是无可厚非的,毕竟生命大于天,容不得半点马虎。

 

但是因为谨慎,而将所有民间中医一网打尽,就显得得不偿失了。毕竟一面是患者对中医人才的急需,一面是鱼龙混杂的中医群体,是该打击,还是挖掘?在救人和避免犯错之间,到底该怎样选择和平衡?

 

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创始人张晓彤曾说过,民间那么多医生,一个医师法下来,(官方)还宣扬一年查出了12万非法行医的。中医基层一共有多少大夫啊?这12万不就是把基层中医灭完了吗?中医多神奇啊!这么好的东西,丢了。

 

中医药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研究员陈其广很久之前也曾表示,“目前的现状是,现行执业医师制度把一半中医人才关在门外。”按照“真正使用中医药手段、不入体制内编制也不以财政或行政组织资助为主要业务收入来源”的界定,民间中医人数应该在40万~50万之间。其中中医药知识技能和临床实践经验可以专业行医,但却没有合法行医资格的约25万人,这与2009年统计的具有执业资格的27.6万中医人数接近。

 

当下中医人才极度匮乏,患者对中医人才的极度需求是有目共睹的。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陈珞珈曾介绍,全国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仅有1.85位中医;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仅1.08位中医,而且这些中医并非全用中医的方法治病。每家诊所的中医人员不足1人。一些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已经找不到中医看病了。

 

 

 

为什么一边是找不到中医人看病,一边是中医人不能看病呢?

 

在中医专长考核的落实过程中,相关负责人曾表示,现在许多城市的中医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民间中医鱼龙混杂,没有选拔的需求。

 

所以,这大概也是中医专长考核落实过程中的一大思想障碍吧,并且思想意识早已主导了实践,考核不是落实,许多时候可能也流于了形式。

 

陈其广就曾表示: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对解决民间中医行医资格问题虽有一定认识,并初步制订了一些举措,但却遭遇来自地方管理部门的抵制。“国家政策试图通过‘师承人员’和‘一技之长’两个制度给部分民间中医一个乡村医生资格,或是‘执业医师’的报名资格,但全国无一例给予落实。

 

一些地方认为,一旦民间中医都合法行医以后,一会影响体制内公立机构患者的来源,二会给管理增加负担,因此在执行上阻力很大。

 

制度VS疗效,负担VS患者,孰轻孰重?

 

民间中医解放已经列入法律政策,是大势所趋,是辅助解决人才匮乏问题的明智之选。解决民间中医问题,挖掘民间中医资源从来都是刻不容缓,可为什么会形成两极分化,一部分徒然心急,一部分充耳不闻。

 

希望在今后的中医发展中,相关法律不会沦为一纸空文,在政策的正确引导下,能使民间中医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及规范。

 

在对待考证的问题上,希望能够给民间中医参与考核的机会,真假本事在考核中见真章。

 

同时考核过程真的能做到垂直于临床水平,而不在于有几个执业医师来推荐。推荐医师和考核的作用,不应该本末倒置,也不应该因果相连,把推荐医师设置成前置条件。

 

张晓彤曾建议,民间中医师的资格应由中医协会来确定,另外可以由医疗机构的法人、法人代表来确定。“过去的中医不做任何广告,都是老百姓的口碑去宣传的,中医的水平是靠疗效来体现。而政府部门不会知道哪个民间中医真正能治病,因此其认定和监管都起不到积极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张涤则建议,加强对确有专长的民间中医,特别是上了年岁的民间中医如何取得行医资格进行政策及方法指导。加快对民间中医专长绝技及对确有疗效的单病种疗法进行收集整理,建立数据库。

 

还有许多业内及领导都对民间中医给予着关怀。总之,确有专长的民间中医应当成为百姓之福,我们应当让这种“福缘”辽阔,“福音”广传,疗效为大,患者为大。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