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传统医药动态 我要投稿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周年刊庆专刊《承淡安研究》专栏
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10-14 [其它] [传统医药动态]
承淡安(1899—1957),我国杰出的针灸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现代针灸学科奠基人,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校长,为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模式的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适逢承淡安先生诞辰120周年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20周年之际,本刊特辟《承淡安研究》专栏,倡扬先生的中医药教育和学术思想,以为缅怀,并为当代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承提供借鉴。现择一二,以飨读者。

必使针灸放异彩于世界医学之林

——论承淡安复兴针灸之初心

夏有兵1,2

(1.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澄江针灸学派传承工作室,江苏 南京  210023)

 

承淡安先生(1899-1957),我国著名的针灸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近代针灸复兴的领军人物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先生毕生以推广针灸之术为己任,1929年创办中国针灸研究社(以下简称“研究社”),研究、推广如缕将绝的我国针灸医学;1933年创办我国最早的针灸学术期刊——《针灸杂志》,读者范围远及东南亚及欧美地区;1936年设立我国最早的针灸专门医院,以期全面研究与展示针灸独特疗效;1954年衔命筹建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并担任首任校长。

承淡安出生于江苏江阴的中医家庭。父亲年幼失怙,得长兄传授医术,成家后以儿科为主业,兼事针灸,收入聊堪养家糊口。出身寒微的承淡安,能够从一名随父侍诊的年轻乡村医生,成长为一代针灸巨擘,当与他复兴针灸的初心——匡世济民,密不可分。

1 承淡安矢志复兴针灸,缘于针业凋零

中医素有“一针二灸三服药”之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书籍《黄帝内经》和《八十一难经》,对于针灸的论述明显详尽于中药与方剂。在漫长的针灸医学发展史上,出现了众多针灸名家,以及效如桴鼓的针灸验案,如扁鹊拯尸厥、华佗疗头风、甄权刺喉闭、文伯下妊胎等等,皆为千秋佳话。同时,在历代针灸医家的接续努力下,针灸医著层出不穷,其中影响较大者不下二百余种,可谓汗牛充栋。自唐开始,历朝历代都在太医院(署)中单独设立针灸一科,以凸显针灸价值。

然而降至1822年,道光皇帝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为由,着令太医院永远停止针灸一科。自此,官学两界渐离针灸,并逐步影响民间。转瞬百年,至20世纪初的华夏大地,针灸已如缕将绝。一者医家不再钻研针灸,“今之医家,惮于穷究而忽略经穴,更以《灵枢》为《针经》,竟废而不肯寓目。”二者普通百姓更是不知针灸为何物,“鄂浙闽粤,民间几不知有是术,云贵边陲的医者,知此名称的更不多”。当年放眼全国,“在苏省南部和山西省,能行针刺者尚不乏其人,但是墨守成法,毫无改进,仅推行于中下劳动阶级中,在政、学两界人士已绝不注意。”而尚能行针刺者,“非江湖走卒,即发匠贩夫,此辈不知学理,惟利是图,每有下针之后,即加以恐吓要挟,以遂其欲,每至一处,不能久留,以诈欺人,实自失计。”他们的行为,不仅不能传播针灸,而且还让社会民众因其不端行为而鄙视针灸,使针灸坠入自然淘汰之途。

2 承淡安矢志复兴针灸,意图济民兴邦

年轻的承淡安行医之初也未关注针灸,但在腰痛月余,中西药物完全无效,却被父亲针灸治愈后,引发了他对针灸的兴趣。经过深入研究与思考,他坚信针灸疗效独特,亟宜推广。
2.1 针灸疗法,可济民生

承淡安认为,针灸具有廉、便、验的优势,非常适宜向百姓推广。

1)廉。承淡安长期生活于动荡年代,强寇入侵,军阀混战,经济萎靡,物价攀升,灾荒频发,民不聊生。西药多依赖进口,价格居高不下。连年的战争、灾荒,不仅使中药资源急剧紧张、匮乏,而且也增加了社会对药品的需求。对此,承淡安殊为感慨:“近世纪中,生活程度,日见提高,百物无不昂贵。其他不必论,但就病家服药言,以中医论,近年之药价,比二十年前药价,什倍尚不止。自西医药输入,已占去我医药业之一角,药当有过剩,而价当日落,今适得其反,无他,药物大宗出产之一,东四省,已沦异域,即以前亦操于外人之手。即川云贵粤,相继用兵,民不安业。而税收之奇重,亦亘古所无。加以外人之大量采收,以是供不应求,价格胜涨矣。长此以往,一剂药草,动将半元以上,民众生活奇艰,其何以堪?即服用西药,价亦不弱,苟注射一针,即费都数元,若贫病,惟有呻吟床笫,静待死神之引援而已。”而医家“如皆学针灸,则备针数枝,几许艾绒,即可应付百病。病之轻者,可以一刺而愈,无需药物。即有重症,略助数味煎剂,或稍许丸散,即能霍然。其经济与用药物较,不可以道理计矣。”

2)便。针灸器具便于随身携带,施术时又较少受时间、场所、药品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医家可随时随地为病人施治。先生曾分析说:“我国治病,十之八九都用药物内服,为丸,为散,为胶,为饮,手续上之麻烦不胜言,即使药房固皆备齐,而煎服之费时,或火候之欠宜,与药效上发生问题,何如一针一灸,简而易行。数枝金针,在医家携带,无往非宜,可称在治疗上之便利,莫逾于此”。尤其是“遇有急病猝发,药力所不及施,病在膏肓,药力所不能达者,尤非针灸莫属。其施治之直捷,收效之神速,每多独到之处。至若地居乡僻,时值夜深,药物不齐,则针灸尤为至速。”

3)验。首先是针灸疗法的适应病症广。对我国明代以前针灸学术作出系统总结的《针灸大成》,共收载了23门疾病的针灸治法,病种涉及内、外、妇、儿诸科,以此可见针灸适应病症十分广泛。因此,承淡安认为,“针灸为我国最久之医术。举凡后世十三科所治诸病,针灸无不能治”,所以先生一度用“万病一针”喻指针灸适应病症之广泛。

此外,针灸疗法的特点,决定了其能够对人体机能起直接调整作用,因而收效往往快于药物,故有“一针甫下,沉疴立起”之说。承淡安自己也确有体会:“近数年中,参有针刺,病多应手,其效之速,竟有针未取去穴,而病已在刹那间去者。就实验上比较,于内外眼耳各科,针灸竟无不能,且效倍速,可以立见。书中云,如鼓应桴、如影斯应等形容辞,不啻特为针道所描写也。”

基于上述认识,在20世纪30年代,先生就号召医界同仁“速行研习针灸之术”,新中国成立后,又进一步“建议卫生工作者积极地学习针灸疗法”。

2.2 针灸疗法,可助兴邦

承淡安不仅把推广针灸与济世利民联系在一起,还经常把针灸复兴与兴邦强国相提并论。在东渡日本考察针灸发展状况后,先生告诫自己的学员:“日本,本一小国,种族同我中华,自窃得我国之针灸,即提倡之,整顿之,……而其所收之效果,则以小民族而成最强盛之国家。而我神农黄帝之子孙,开化最早之邦国,乃反瞠乎其后,岂不愧哉!”

抗战爆发后,承淡安避居四川期间,编著了《中国针灸学讲义》。在该书的前言部分,先生提出针灸也能参加救国运动:“战争时期中,药物来源困难,针灸术可代药物疗病,有过之无不及之伟效。”通过推广针灸,可以节减后方对医护人员和药品的需求,节减部分可用于支持前方将士。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群众请中医诊治人数不断增加,导致中药供不应求。1954年,承淡安利用参加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的机会,向国家副主席李济深建言:如果中央政府在重视中医政策的基础上,再发一个号召,中西医必须学习针灸,一切病症可用针灸医治者尽先用针灸医治,如是不仅可以节约一部分中药,减轻病员负担,而且还可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节省好多外汇。在参加会议期间,先生又提出加速针灸人才的培养,能迅速有效缓解基层特别是农村医药供给不足的矛盾,激发工农生产热情,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

3 承淡安矢志复兴针灸,路在衷中参西

“理想是彼岸,现实是此岸,两者之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而行动则是架在河流上的桥梁。”如何架设通往针灸复兴理想的桥梁?承淡安认为“夫西洋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学术,自有其江河不可废之故。何也?凡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即成一种学术。西洋科学,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东方学术亦能之。”因此,就学术言,承淡安毕生都在追求针灸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3.1 针灸疗法的价值在于疗效,需以事实胜雄辩

承淡安认为,“针灸至今日虽极衰微,毕竟尚能存在,其所以能存在者,为治病有效验之故也。”因此,疗效是决定针灸生死存亡的根本,“苟能以斯术治病,获良好之效果,得到社会相当之印象,自可以夺其他治疗方法之席矣。”从决心复兴针灸之始,先生就十分注重以疗效争认同,他的第一本专著,是以《针灸治疗学》命名的;他对研究社学员毕业时的教诲,是如何提升疗效与服务,以求得病人的认同。

当然,对针灸疗效的认定,承淡安认为不应是医者的自说自话,而应借鉴西医的研究方法,用可验证的方法与数据,来证明针灸疗效。因此,1936年创办针灸疗养院后,先生即着手规范病历书写以及每次诊疗过程的记录,以期积案成牍,从中总结出一定的疗效依据。特别是1956年,思想认识更加成熟的承淡安,作为江苏省人大代表,提交了《建议设立针灸专科实验医院案》,指出:“为了发挥针灸治疗的准确效果和准确治疗方法的一致性,确有建立针灸专科实验医院的必要,……专用针灸主治或助治,分别选择病例,观察实际效果、目的要求,得出准确的经验比例,主要做到疗效速、治程短、治愈率高,……促使针灸医学达到全面发展。”根据这一提案建立的江苏针灸实验医院,即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前身。
3.2 针灸学术体系须筑基于传统理论,洋为中用

承淡安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能代表其针灸学术思想的著作有三部:《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学讲义》《中国针灸学》。1931年出版的第一部专著《中国针灸治疗学》,以传统针灸理论体系为本,融汇新旧学说,尤其是第一编“经穴”,虽然没有具体介绍经络理论,但以“经穴”一词总括该部内容,并根据经络分经介绍腧穴,在当时科学思潮泛滥、经络实质不明的社会背景下,悄然尊崇了传统针灸理论的核心内容——经络与腧穴的地位,隐性保存了针灸理论的完整性。同时,该书大量引入近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知识,丰富了针灸学术内涵,使社会民众更易接受针灸。1940年出版的《中国针灸学讲义》,将针法、灸法、腧穴、治疗确立为针灸学的四大核心内涵,初步构建了现代针灸学科体系和框架,尤其对针和灸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研究方面,阐述更加深入系统,进一步拉近了传统针灸与时代认知的距离。

1954年出版《中国针灸学讲义新编本》和1955年出版的《中国针灸学》,与先生以前的专著相比,最突出的变化是“概以西医病名为主,旁注中医旧称,以便中西医皆可适用和沟通交流”。而更为我们所关注的是,两书的序言部分都提到“现在针灸之学理,正在整理改进途中,尚未建立成为完整之理论系统”。正在整理改进途中的针灸学理到底是什么呢?综合相关文献研究,我们认为这一针灸学理应该是经络学说,这是先生在努力汇通中西医冲突之后,经过深层次思考,对回归传统经典理论的主张:“受了新医解剖生理知识,和日本新派针灸理论的影响,一度转变为采用新的一套理论方法。采用之初,未尝不感到轻便时新,可是较诸以往用老法施治的效果,总觉不如。碰到一些比较曲折为难的疾病,往往无技可施,仍要借重古法以谋求解决,于是方悟古法之可贵,而复走回经络学说的老路。”

而这种回归,也鲜明地体现在先生对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的办学理念上。在学校筹建期间,先生曾与曹鸣高、邹云翔讨论中医人才培养问题,俱感应注重传授传统中医理论,提高学员对中医的认识,才能提升学员的临床疗效,“中医数千年来的治疗经验,完全站立于《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这几本书上面,这几部书是中医的基础,舍却这基础就不能治病。对这几本基础书认识得多,他于治病的效果就多,认识得少,治病效果就少。历代名医,无不从这几部基础医学上得的力。……《内经》就是中医的生理病理学,……《伤寒》《金匮》则是直接为治病服务的法则,所以《神农本草经》《内经》《伤寒》《金匮》是中医的基础医学,内中虽然有许多玄学,但并不使那几部分减低价值。发扬中医,提高医疗,非从这几部书上再进修一下不可。”1954年10月12日,在参加华东地区中医座谈会时,先生指出“今日三四十岁之中医,满口化学与生理等之新名词,治病成绩,稍重者用西药,如与六七十岁之老名医较,治效成绩则不逮远甚,无他,中医旧理未能与新理结合也。”

正是出于对中医传统理念的重视,新成立的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十分重视中医经典理论的教学,并逐步在中医院校中形成了注重中医经典的办学风格,而为全国同行所认同。


4 承淡安矢志复兴针灸,根于薪火相传

4.1 薪火相传,育人为本

受当时社会唯科学思潮影响,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相继推出排斥甚至废止中医法案,遭到全国中医药界的奋力抗争。面对政府的持续打压,先生深谋远虑,告诫说:“吾知二十年之后,群众西医训练以成,遍布全国各乡镇,未来之儿童,俱受学校教育,维新观念已深,我岐黄遗术,必于此告寝,无疑义矣。”这一意识,进一步坚定了先生培养针灸人才、普及针灸知识的决心。

回顾承淡安复兴针灸的主要历程,几乎都与兑现这一决心密切相关。先生第一本专著《中国针灸治疗学》,是对其早前的授课教材《针灸学讲义》的充实完善。此后每一版的修改,都申明凡购此书,即获免费通信指导。创办《针灸杂志》的初衷是方便学员彼此交流学习心得;赴日游学,是为了更好地借他山之石,在我国推广、普及针灸;对研究社实行类似于股份制的改造(他一人出资担险,收益却与其他师资均享),是为了更好地延聘优质师资;在海内外广设研究社分社,是为了更加广泛地展示针灸疗效,以招募更多的针灸传人;研究社设立针灸疗养院,既是为了推进针灸临床研究,也是为了便于各地学员就近见习实习。由此也就不难理解,1954年8月下旬,当他接到政府邀请赴南京筹建中医进修学校时,便毫不犹豫地停止了苦心经营20余年的研究社,义无反顾地参加到更大规模、更多支撑与保障的中医、针灸人才培养工作中来。

4.2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

承淡安体质素虚,为了实现复兴针灸的宏大理想,常年与多种疾病相抗争。20世纪30年代,为了不使研究社业务废弛,真可谓夙夜在公,殚精竭虑。他曾请学生将自己抬上课堂授课,更曾经边吸鸦片止痛边服戒毒药品以防上瘾,历时半年有余。1934年10月至1935年6月游学日本期间,更是几乎日日与疾病抗争。下面随摘两则先生的日记:

“1935年2月24日:日本朋友见余身体虚弱,谓余太用功少运动,闹成神经衰弱,劝余多出散步。噫!余何尝不想外出散步,但我留学日期短促,何来余暇也!安逸寻乐谁不想,但一思所负之使命,则如芒刺在背,片刻不得安也。”

“1935年2月16日:近日体益疲惫……吾亦惟有抱我初衷,为此术而牺牲,其他不暇计矣。……天乎!能助我体力,少则五年,多则十年,为此术而奋斗,果子成熟,吾即退休,从事于乡村教育建设,终我天年。天乎天乎!其能鉴吾衷而助其体力耶?”

从他发出此愿的1935年直到病逝的1957年,相距22年,承淡安先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与病魔作战。1937年抗战爆发后辗转客居四川期间,一直居无定所,病困交加。抗战胜利后定居苏州,物价飞涨,复社维艰,内忧外困,终至卧病经年。新中国成立后,政通人和,但病势已成,积重难返。从先生在南京工作期间的日记中可以想见,几乎每天他都处于且病且工作的状态:

“1954年9月8日:近日面部手足日渐浮肿,大概未忌盐故,体亦劳倦。请邹老处方服药。下午讨论院章及各项规则。歌赋效穴,自上月底起为之归类,每日有暇即整理,至今晚初步始毕。”

“1955年2月1日:黎明时,绞痛发作,连续不已。至六时半起床,计发作四次,白日又发作三次。是否逢春节会批,昨日过劳之过,心悸亦异常不安,想去医院检查,又恐有痛苦,进去之后,即失自主,因此犹豫不决。下午参加针室(门诊),晚上(集体)业务学习……”

1956年5月30日:上午应诊,突来通知今晚要为三班针灸专修班作报告。午睡未足,勉力起草讲稿,频写频痛,三小时未写三千字。将大纲录一下,晚上连谈二足小时,气促又痛,归家疲乏,呕吐不已。”

类似上述内容,在承淡安的日记中可谓俯拾皆是。或许正是这样的舍身忘我,才终于成就了他的人生理想。

4.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承淡安家国情怀的感召下,在他奋不顾身的精神鼓舞下,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汇聚在先生门下,形成蔚为壮观的澄江针灸学派。学派传人以先生为楷模,相互鼓励,相互支撑,誓为针灸复兴而奋斗:

“诸同志幸逢明师实地指教之时,亟宜提契精神,奋勇学习,互相穷究以收集思广益之功,而阐扬圣旨否厄之日。敬能于世界未大同极乐之先,以不药而愈、勿药有喜之仁术,惠及普天下穷乡僻壤之贫苦者,庶不负今之师教谆谆、循循善诱、经年累月、苦口婆心之热忱。”

“夫子(指承淡安——笔者注)本阐扬国粹之原旨,故不异苦口婆心,具提倡古学之愿力,甘尝艰苦,欲挽狂澜于既倒。……而我同志,亟宜体此旨意,并本先总理保存固有智能、发扬光大之遗训,勿忘勿怠,致力于斯道。俾此济世金针,得以大放光明,使天下男妇老幼,咸蒙其惠,穷乡僻巷,靡不沾恩,愿同志诸君,共驾此慈航宝筏,渡尽苍生疾苦,大好功德,幸勿交臂失之。”

“庶将来针灸学术 ,成为各科医学之中之根本良善医学,并一跻而成为世界医学,且执世界医学之牛耳,使吾针灸术放大光明于三千大世界者”,并“放异彩于世界医学之林”。

二十余年的筚路蓝缕,辛勤耕耘,澄江针灸学派传人遍布大江南北,洋洋溢于海外,成为对新中国针灸学发展提升的中坚力量。他们中的部分佼佼者,成为南京、北京、福建、浙江、河南、成都、山东、云南、贵州、江西等地中医学院,以及华西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医学院校针灸学科的奠基者。在承淡安担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期间的毕业生中,共有8人入选我国首批30名国医大师名册,1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8年教育部首次评选国家重点学科时,以澄江针灸学派传人为支撑的南京中医学院针灸学科,成为全国针灸学唯一重点学科,该校也成为江苏省属高等院校中唯一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者。

承淡安的一生,是矢志复兴针灸医学的一生。先生以匡时济世的初心,视针灸复兴与民众幸福、国运隆盛为一体,苦心孤诣地践行着复兴针灸的宏大理想,与其弟子一道,挽针灸学大厦于既倒,为昔日南中医针灸的辉煌、今天中国针灸的荣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尊经重典,又积极融汇新知的针灸学术发展理念,推动了现代针灸学科体系的构建。他的针灸教育与学术发展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夏有兵.必使针灸放异彩于世界医学之林——论承淡安复兴针灸之初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3):141-146.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