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国中医药 我要投稿
针刺中肥大细胞与神经信号传导的关系
来源:针灸最前沿 2019-10-11 [科技] [中国中医药]

一、简介

  神经和肥大细胞在结缔组织中的穴位周围密集分布。为了探讨二者在针刺效应上的内在联系,实验在麻醉SD大鼠中检测了 DSCG(一种肥大细胞稳定剂)作用下针刺足三里(ST36)对背根电位(DRP)的影响。

  针刺作为一种机械刺激,激活神经冲动,产生动作电位,引导神经信号从外周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针刺引起机体反应的主要机制似乎是通过针刺刺激来激活支配皮肤和肌肉的传入神经纤维。组织学研究证实,肥大细胞在大鼠穴位周围、小血管及神经包膜周围密集分布。DSCG是一种肥大细胞稳定剂,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来抑制肥大细胞的活化和脱颗粒。有研究表明,经DSCG干预后坐骨神经放电减弱,针刺镇痛作用减弱,提示穴位肥大细胞参与了神经信号的启动过程。而坐骨神经是复合神经,其神经信号是双向的;因此,很难准确解释神经信号的激活机制。

  在本研究中,记录了不同针刺手法在DSCG预处理下的神经信号放电。实验表明,肥大细胞影响针刺诱导的神经信号传导和穴位活化。

 

二、材料和方法

·动物:雄性SD大鼠(180-230 g)

·手术:麻醉后,动物直肠温度由恒温调节加热垫维持在37.5+0.5℃。在T13-L5的脊髓水平之间进行背侧椎板切除术。用人工脑脊液(ASCF)打开脊髓囊,分离L4或L5脊神经背根,紧贴脊髓切开。用温液石蜡包埋神经,将外周切开的节段置于单极铂铱丝记录电极上。液体石蜡浴温度维持在37.5+0.2℃,不受温度影响。在显微镜下解剖背根,直到记录单个单位神经活动。通过相同的放电尖峰形状可以识别出单个传入光纤。单个单位电位被放大,并通过多通道记录仪传输到计算机,以视觉方式收集并显示在软件上。(图1a)

·针刺刺激:将25mm针灸针刺入大鼠ST36周围约2cm²的区域内(位于胫骨前结节外侧和远端约5mm)。垂直针刺深度约为7毫米。每秒左右手指交替左右扭动一次,持续1分钟,并在不进行任何操作的情况下将针头保持1分钟,持续5个循环,持续10分钟。

·神经信号记录与动物分组:

实验包括四个阶段:基础阶段10分钟,药物吸收阶段15分钟,针灸阶段(ACU组,包括捻针一次每秒1分钟,然后保留针1分钟,5周期)10分钟,10分钟复苏阶段(图1,b)。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CU组(n = 9)针刺期仅采用针刺手法治疗,未进行包括药物注射在内的任何手术;20μL标准盐水在盐水+ ACU组(注射到ST36之前药物吸收阶段Ñ= 12)。20μ L [ 8在DSCG + ACU组的药物吸收阶段之前,将DSCG注射至ST36(n= 8)

实验步骤示意图。(a)记录SD大鼠神经信号。(b)整个实验记录45分钟,包括4个阶段,即基础阶段、药物吸收阶段、针刺阶段和恢复阶段

三、实验结果

  1. DRP对不同操作和不同药物干预的反应

(图2 盐水+ ACU组神经放电的代表性记录。实验包括四个阶段:基础阶段(Base)10分钟,药物吸收阶段(Drug)15分钟,针刺阶段(ACU,包括每秒扭针一次1分钟,然后保持针头1分钟,共5个循环) 10分钟,然后进行恢复阶段(Recovery)10分钟。)

(图3 在ACU,盐水+ ACU和DSCG + ACU各个阶段的神经放电5秒记录。从上到下,a是基础阶段,b是药物吸收阶段,c是针灸阶段,d是康复阶段。)

(图4 不同手术和不同药物预处理下神经放电的时间历程(2700s)。(a) 9只动物未注射药物(ACU组)。(b)生理盐水注射12只动物(生理盐水+ ACU组)。(c) 8只动物(DSCG + ACU组)注射DSCG。纵坐标是一组所有动物10s的平均值与基底期的平均值,“1”表示基底期神经放电的平均值;竖线表示SEM。P = 0.018 (a), P = 0.008 (b)和P = 0.036 (c)当比较药物意味着与基地的意思是,P = 0.004 (a), P = 0.059 (b)和P = 0.480 (c)当比较扭曲意思与基地的意思是,P = 0.017 (a), P = 0.386 (b)和P = 0.484 (c)当比较保留意味着与基地的意思是,P = 0.109 (a), P = 0.340 (b), P = 0.210 (c)当比较复苏意味着与基地意味着各自组((a)、(b)和(c),配对t检验))

                2.针灸手法的效果

为了分析针灸操作对疗效的影响,在将针灸针插入ST36后交替使用扭针和固定针(图5)

图5 神经放电贯穿整个针灸阶段。(a)所有扭转和保留阶段的神经放电与ACU组平均基底放电的比较。(b)盐水+ ACU组所有扭转和保留阶段的神经放电与基底神经放电的平均值。(c) DSCG + ACU组所有扭转和保留阶段的神经放电与基底神经放电的平均值。(d) ACU组中5个独立的扭转和保留阶段的神经放电与平均基底放电的比较。(e)盐水+ ACU组5个独立的扭转和保留阶段的神经放电与平均基底放电的比较。(f) DSCG + ACU组的5个独立扭转和保留阶段的神经放电与平均基底放电的比较。P=0.002 (a),P=0.025 (b),P=0.461 (c),比较各组((a)(b)(c)的保扭卸料率,配对t检验)。P = 0.227, P=0.020, P=0.036时比较twisting-retaining排放比例在整个针灸阶段((a)和(b), (a)和(c),和(b)和(c),独立样本t检验,P < 0.05时比较twisting-retaining排放比在任何一个五个独立的阶段((d)和(e), (d)与(f), (e)和(f),独立样本t检验)。纵坐标是一组所有动物10s的平均值与基底期的平均值比较,“1”表示基底期神经放电的平均值(竖线表示SEM)。

四、结论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在麻醉的SD大鼠模型中使用DRP传入神经的单单位神经记录技术探索针灸效应中肥大细胞与神经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针刺手法可诱导更多的神经放电,针刺诱导的神经放电可被肥大细胞稳定剂抑制,这表明针灸作用至少部分取决于肥大细胞的作用。

文章来源:Hindawi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Volume 2018, Article ID 3524279, 9 pageshttps://doi.org/10.1155/2018/3524279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