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养生保健 我要投稿
今日寒露,记得添衣保暖哦!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19-10-08 [健康] [养生保健]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10月8日22时6分迎来“寒露”节气。专家提醒说,此时节,气候渐渐寒冷,气温逐日下降,公众在饮食调理上要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物,可预防“秋燥”伤人。“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如果说“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寒露”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

“寒露”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意思是说,此时节,大雁南飞,雀鸟不见,菊花盛开。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伴随“寒露”而至的是浓浓的秋意,北方层林尽染, 南方蝉噤荷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正是最为五彩斑斓的深秋时节。

“寒露”之后,天气渐转寒,常言道“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提醒说,脚部距离心脏最远,脂肪层薄弱,保温性差。一旦受凉,很容易引起毛细血管收缩,进而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引起感冒。“公众可采取穿保暖性强的鞋袜、热水泡脚、按摩等方式对足部进行保暖。”

“寒露”前后,空气较为干燥,“秋燥”很容易伤人,李艳玲建议,可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物,如秋梨膏、柿子、柑橘、香蕉等,既生津止渴、润肺清心,又利肠解毒、调整血压、静心安神。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菁表示,一般认为“寒露”过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气温偏低,人体需要能量来保暖御寒,正是进补的最佳时间。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但对于消化能力弱的老人和儿童来说,常有积食的情况,急于进补反而可能加重脾胃负担。因此,只有当脾胃健运,身体已经能适应天气变化时,再开始进补为宜。

进入秋季,人体新陈代谢速度下降,而且经过酷夏各种冰冻食物的轰炸,很多人的脾胃处于疲劳状态,此时进补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秋季进补前重在养胃。

秋季养胃要保证三原则: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吃饭细嚼慢咽,定时定量,不吃霉变、熏烤过度的食物。2.保持营养均衡。多吃煮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尤其忌贪吃生冷的瓜果。3.先泻火,再进补。秋季调理要先泻胃火,待燥火退后再进补。同时,注意胃部保暖,适当运动。

秋季进补前可先吃些绿豆、薏苡仁、扁豆等,祛除体内湿热之邪,促进脾胃功能恢复。待高温退去,可食用山药、芡实、小米等健脾和胃的食物。若腹胀、腹泻、打嗝、厌食,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药治疗。

进补可遵循“三适”原则:适合、适度、适量。并非所有人都能“虚则补之”,也不是食物越贵越补,一味滥补可能适得其反。更切忌以药代食。提倡合理膳食。由于秋季比较干燥,应适度饮水。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百合、银耳、藕、梨等。也可配合吃适量生津养胃的中药,如沙参、麦冬、石斛等。此外,中医认为秋燥伤肺,秋季主养肺,要少吃辛味食物,如葱、姜、蒜、韭菜等。而肺燥伤肝,可吃些酸味食物以补肝气,如苹果、柠檬、番茄等,但也不可过量,酸味刺激胃,容易诱发胃病。

 

记住十个一,深秋不生病。

 

1

每天多睡1小时

 

每天多睡1小时,可以解秋乏。因为夜长昼短,应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

 

2

入睡多排1次尿

 

夜凉勿憋尿,否则易诱发膀胱炎,严重的还会导致猝死。

 

3

着装多加1个色

 

穿颜色艳丽的衣服,防止秋悲。红色能够让人产生温暖感;橙色能让人产生活力,诱发食欲;黄色能让人充满希望和活力。

 

4

睡前多泡1次脚

 

寒露不露脚,足部保暖,防止寒从足生。建议每天睡前热水泡脚30分钟,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5

每天多喝1杯水

 

防秋燥,多饮水,皮肤多补水。

 

6

早起常搓1穴位

 

深秋感冒多发,出门前用手掌搓热大椎穴。大椎属督脉、总领一身阳气,搓热大椎可以提升阳气,使阳气固卫体表,防止感冒。

 

7

中午习惯弹1指

 

中午弹中指,疏通心包经,增强心阳。方法是:用双手拇指扣住中指用力弹出去,反复100遍,可以疏通心包经,增强心阳。

 

8

养元气煲1汤

 

山药胡萝卜炖羊肉,此汤补体健肾,提升元气。

 

9

养肠胃熬1粥

 

用小米配红、黄、黑、绿、蚕豆熬成五豆粥,能调和五脏,濡养肠胃,提升内在能量。

 

10

润肺多饮这1茶

 

菊花多在秋季开放,秋季肺气当令,常饮菊花茶可以润肺、补肾气,菊花茶还可以中和羊肉汤的火气。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