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振兴中医,贵在自强
来源:中华中医药学会 2019-09-13 [其它] [国际论坛]
中医是几千年的国粹和宝库,为什么现在在国际上受到如此的重视?这促动了我们,觉得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很值得我们思考。

当然,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中医有内在的不足,也有人为的不足。内在的不足,是限于历史条件,既有唯心的一面,又有唯物的一面,这只要后学者进行探索和创新,是不难发展的。人为的不足,则是有些人追逐名利,浮浅不实,见病治病,不求病因,虚实莫辨,寒热不审,病之愈与不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欲其进取,那就难了。

 

振兴中医是当务之急。要振兴中医,首先要踏踏实实地自我做起,对自己民族的精华进行探索与创新。

 

一、树立科学态度,切忌浮夸不实

 

每一位临床几十年的老中医,都有其客观治病的医案记录。在这些记录中,必有理之所悟,心之所得,其中著述,确为宝贵的实践结晶,所以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整理总结,同时要反映出治疗全过程中的本来面目。例如:先者为何不效?后者何能见功?其中有何反复?更换何方何药?或配伍何种治疗?是一说一,是二说二,不夸不掩,如实评价,正确估计,既有成功经验,又有失败教训,也以把死亡病例作为借鉴,则更有价值。同时,“证因脉治”、“理法方药”,有脉可凭,有舌可察,有证有据,有始有终,完整记录。辨异同,明常变,有分析,有归纳,令人一目了然,得到启发。

 

二、对一切热病,必先明理,才能实至

 

如果说:做一个内儿科中医,只会调治慢性病,不会医疗热性病,那是不够全面的。事实上对治热病有专长的中医,其调治杂病,一定是绰绰有余的。仲景伤寒、金匮之著,既是治热病的祖方,又是治杂病的准绳。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对中医治热病,更有了一整套的而且是说理详备的内容。近代丁甘仁、张骧云等前辈,都是善治热病而誉满全国的。有了这一套本领,对调治方面,更是游刃有余的了。

 

近百年来,西风东渐,特别是抗日胜利之后,磺胺类、抗菌素涌进中国。这类药物,在未产生抗药性之前,对急性热病治疗上之功效,确是立竿见影,引起人们倾向性的崇拜,中医已无插手余地,因此造成自卑。而病人亦不来问津,认为中医只会调理调理,不能看热病了。

 

直到现在,后学青年,虽有饱学之士,由于对热病接触得太少,实践经验的不足,识别能力的薄弱,欲其下手施治,已无此胆量。更因教学上的偏离,有先入为主的现代医学学说,对中医缜密细致的辨证,灵活机变的处理,似有格拒不入之势。长此下去,热病就不认识了,更何论其之如何处理呢?这确是日夜不安的大问题。

 

目前普遍建设中医医院,主要是为了振兴中医事业,同时也为了培养下一代,但希望要有老一辈来指导,工作可以踏实一些。所惜真有把握的老经验,在社会上已为数不多,有的已是力不从心了。

 

正因为有这种情况,我们要大声疾呼,务求实效,勿事虚浮,这是根本问题,千万不能草率从事。

 

三、对中西医结合工作的看法

 

中西医结合工作,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它既有学术问题,又有政策问题。如果我们不把两者交叉问题搞清楚,就会很难向前进展。由于中医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术体系,所以要把中西医结合来取代中医,未免看得太简单了。

 

党的政策,强调西医学习中医,为的使西医通过学习来了解中医学是一座伟大宝库。四十多年来,普遍开展西学中的学习班,花了不少精力和财力,当然有一定的收获,但是真正吃透中医内在的特色,能够运用中医灵活机变的方法,我看为数不多。有的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一知半解,就在工作上轻易地西药加中药,便以为就是中西结合了。由于疗效不显,从怀疑而失却信心,甚至起了反作用。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我认为:

 

1.中医本身要自强。建立中医医院,加强中医病房,请有经验的老一辈来指导或掌舵。更重要的是对任何疾病应以中医中药为前提,有职有权,聘任西学中的医师帮助协作,有商有量,搞好工作。

 

2.摒弃中西结合上严重的形式主义,以及片面地用中药加西药的错误做法。这些是发展中医的绊脚石,万万不能继续下去了。

 

3.中医学院学生,重点应该是学好中医,要扎扎实实地深入钻研,切忌浅尝辄止,更重要的是临床实践。在病房中对热病更要加强实践,牢牢探索掌握发病规律和病情变化的过程,积累经验。另外要掌握对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运用科学手段来研究中医药学,也有必要学一些西医知识。

 

4.建国以来,五十余万中医,到现在只有三十万不到了,这是后继乏人的严重问题,但更危险的是后继乏术;对全国广泛建立的中医医院是个极大的威胁。因为如果缺乏深有造诣的中医人才,那么中医医院本身的生存,能够坚持多久呢?这也是值得担忧的。希加强对后学者学术的提高,并作出积极的措施。

 

四、中医要发展,中药是关键

 

古人有句格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古以来,中医同中药是唇齿相关的亲密战友。但目前两者严重脱节,已经影响到中医事业的发展,这是必须迅速扭转的大事情,只有重视中药科研,才能促进中医事业。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卫生事业一向是十分重视的,但是现在对于人民生死攸关的中药,反而与中医各自为政起来了!这是值得深思的。有的对中药保管不善,药物受潮、霉变、腐烂、虫蛀,而且对洗、筛、簸、箩等几道工序不够重视,应制应炮、应炒应蒸,短斤缺两,偷工减料,更严重的是任意给处方中药代为替换。这样不负责任的作风,应予迅速改变。

 

因此,要尽快恢复中药业的传统,从事中药栽培采集,选品加工、保管炮制、制剂工艺,经过严格训练和实践锻炼,恢复学徒制度,代代相传。对于剂型的改革,也确是重要事情。为了振兴中药,为人民造福,大家应作出新贡献。

 

从以上罗列的实情,我认为国际上出现的“中医热”,是对我国中医事业发展的很大鞭策。但是我也要指出:①不少化学合成药物具有严重的副作用,已成为药害;②现代医学对某些疾病,还没有有效的治法;③现代医学基本认识论和方法论,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药学恰恰能弥补这三个方面的不足。目前国外的一些著名医药家都认定轻视中医药学是完全错误的,而中医药学的整体观,是现代医学必须学习的内容,探讨如何使西医能够接受中医药学的途径,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来源:中医书友会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