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百问
《科技导报》密集发文聚焦针灸说明什么?
来源:针会天下 2019-09-06 [医疗] [中医百问]
近日,中国科协会刊《科技导报》专门制作了一期针灸专题,刊发针灸文章17篇,并在其官方公众号上连续刊发了景向红等人《针灸学科当前的机遇与挑战》等3篇文章,聚焦针灸医学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这三篇着力推荐的文章,其主题也很有意思,一篇谈传统针灸,一篇谈针灸当前的情况,一篇谈针灸未来的计划。真的是贯彻执行最新国策“中西医并重”及中医针灸的“传承、创新、发展”。

 

小编大胆预测,未来一段时间里,针灸行业定有大事发生。如果你知道《科技导报》是什么期刊,估计你也会认同小编的预测。

 

《科技导报》1980年由杨振宁、李政道等美籍华裔科学家倡议在美国创办,1984年转至中国办刊并正式建社,1986年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会刊。钱宁教授、孟昭英院士、朱光亚院士先后任主编。

 

 

《科技导报》以“刊登原创学术论文,报道前沿科技成果;涵盖科技各个领域,关注重大科技问题;重视理论研究创新,鼓励学术观点争鸣;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探索强国兴邦道路”为办刊宗旨,以“处理来稿周期短,报道成果时效强,探究问题起点高,研讨思路视野宽,提出对策着眼远,争鸣学术气氛浓”为办刊特色,在全国众多的科技类学术期刊中独树一帜。

 

这里仅转载这三篇文章的部分内容,全部17篇文章请查阅科技导报官方网站,2019年第15期,有全文可查阅。

 

 

什么是针灸传统:历史与比较的视角

张树剑,张建兰

 

针灸是一项有着 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古老的医学技艺,向来受到关注。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审议,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消息宣布后,针灸更受世界瞩目。不过,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为什么是“中医针灸”而不是“针灸”?“中医针灸”之外,还有什么样的“针灸”?“遗产”一词意味着传统,所以什么是传统的针灸?什么是针灸的传统?如果正如许多针灸从业者和研究人员所期望的那样,针灸有一个公认的传统,承载着公认的学理,它又来自哪里?甚至可以问:针灸传统真的存在吗?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将中医针灸置入纵向的历史与横向的全球化语境中思考。秦汉、金元、近代是针灸理论和实践嬗变的 3个关键时期,所以本文立足于这3 个时期来考查针灸传统的变迁过程。此外,还将讨论西方国家两种不同的针灸传统,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针灸的学理变迁。

 

一、针灸的过去和现在

 

1.《内经》时代

 

现在一般所指的传统针灸,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中医理论如经络腧穴理论、气血理论等作为支持的一种中国技艺。几乎所有针灸从业者都认为针灸历史悠久,最早记录可追溯至《内经》。《内经》是中国最负盛名的经典医学著作,约成书于秦汉时期(约公元前 3世纪—公元 3世纪),由《灵枢》和《素问》两部分组成,其部分篇章中阐释了针具、刺法和经络、腧穴等知识。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记载了9种针刺工具,与现今所见的不锈钢针具不同,根据针的长度、形制、功能及使用方法分为: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严格来讲,有些针具如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无论是外形还是功能都不符合“针”的定义。员针通常用于按摩,锋针、铍针、镵针常应用于放血或皮下脓肿切开,准确来讲,它们属于外科手术器械。

   

《内经》中记载的刺法有多种,例如针刺、放血、软组织松解(《内经》中称为“解结”法,出于《灵枢·刺节真邪篇》)等。针灸临床中有一种常用手法——补泻,这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补法是指通过特定的操作来鼓舞正气,而泻法则反之。补泻是在《内经》中最先提出的,但只是本书讨论的刺法操作之一种。

   

经脉是针灸理论的基本概念,《内经》建构了较为系统的经络理论框架,包括十一经脉与十二经脉学说。对于现在许多针灸医师来说,十一经的理论较为陌生,因为这一理论在当今的教科书中较少涉及。十二脉理论模式在后世成为标准,与脏腑理论相结合,并承载了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标准的“传统”理论核心。

   

这部经典的中医学著作中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有着明显的实用性与多样化倾向,与现代的论述有明显出入,表明针灸最古老的也是最“传统”的理论,并不是如今大多数针灸医师所理解或应用的。《内经》中的针灸理论可以说是最早针灸传统,彼时的针灸在理论上虽然已经有了阴阳五行化的哲学色彩,但从其针具、刺法来看,还是很具体的,可以说是早期的外科技术。

   

2.金元时期的儒家针灸传统

 

如果说在《内经》时期,针灸理论和实践是多样化的,那就意味着针灸在萌芽时期并没有被完全束缚。金元时期,它却呈现出相对固化的形式,并被沿用至今。它可以被定义为“儒家针灸”。

   

《内经》时期确立的针灸基本理论和实践形式,在宋代之前一直得以延续,而且基本是在民间传承。从宋代(公元 10—13 世纪)开始,归因于官方对医学的重视,医家地位渐有提高,而且宋代有医官制度,习医可以进入文官序列,对于读书人来说是个不小的激励,许多文人开始留心医药。自此,儒医成长的土壤出现了,儒家学者开始有了投身医学去实现“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抱负。儒医是中国历史上一类比较特殊的医生群体,这个群体在宋元之后不断成长壮大。当时一大批读书人在仕路上郁郁不得志,或转而从医,或编著医药书籍,遂在医学史上鸿过留痕。随着儒医的兴起,医学文献的编著也蓬勃发展。几乎所有的编著者都受过儒家教育。宋元时期的主流儒学理论是理学,它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潮之一。理学家试图构建一个大一统的世界图式,所有的宇宙规律都可以统一在气、太极、阴阴、五行等说理体系中。在这种主导的哲学氛围中,本来尚为活跃的针灸理论亦被逐步统一固化。这一时期固化的针灸理论的可以总结如下。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组成 14经,人体有 365个穴位。当时的医学家认为,人体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所以把任督二脉加入正经的体系。而且根据此观点,在经络上应该有 365个穴位,当任督二脉被划入经脉系统时,穴位数则可以接近 365这一数字。针灸最常用的针具是毫针,适宜于针刺操作。针灸的治疗目的主要是通过补泻方法调整阴阳。总之,金元时期的针灸与现行的针灸理论与方法很相似。

   

《内经》时期针灸传统与金元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活泼朴素的外科技术转化为模式化的针灸。

   

3.民国时期传统针灸的转变

 

如果没有外部因素入侵,金元时期的针灸传统就会一直沿传至今,但是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16世纪始,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东西方的医学开始了交流与冲突。特别是在 20世纪初,西方医学在中西医论争中逐渐占据上风。尤其是民国时期,日本医书的传入对中国影响至深。当大量的日本针灸医籍传入中国后,中国针灸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

   

较早译入中国的日本针灸著作《最新实习西法针灸》,将局部解剖内容加入了穴位描述。后来译入的日本系列针灸教材《高等针灸学讲义》,更是系统地提出了颇为新颖的针灸理论。在机制方面,提出了针灸的 3种效应:兴奋效应、抑制效应和诱导效应;在经络和穴位上,依据身体区域而不是经脉划分,将传统穴位大半删去,只选取 120个穴位作为常用穴来讨论,穴位解剖内容也在书中作了呈现;在诊断方面,论及 9种方法,包括问诊、视诊、测量体温、脉诊、尿检、触诊、叩诊、听诊和皮肤感觉诊断,还提出了严格的针灸消毒疗程。随着这一系列承载新思想的针灸著作的出版与广泛传播,中国针灸学者的思想开始改变,他们接受了新的针灸理论并应用到了教学之中。在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针灸学者之一承淡安,在其著作《中国针灸学讲义》中就大量引用了《高等针灸学讲义》的针灸理论。承淡安摒弃了部分金元时期针灸理论,例如运气学说和传统的针灸手法,提出了一套新的针灸理论体系,其中包括针科学、灸科学、经穴学和治疗学。同时期,中国针灸医者朱琏、罗兆琚、曾天治和邱茂良等都不同程度上发展了对具有科学色彩的新的针灸理论。

   

民国时期,包括针灸在内的医学其目的是走上一条科学化的道路。事实上当时的中国,“科学化”在各个领域都是主流思想。而与中国拥有相似的历史背景的邻国日本,在早期就完成了近代化进程,针灸的科学化也是近代化进程的内容之一,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医者的热情。虽然有许多针灸从业者抵制针灸科学化,但是大多数受过良好教育的针灸医师接受并致力于针灸的科学化。随着当时 100多种针灸医籍的出版,一个新的针灸传统应运而生,其内涵包括重穴位而轻经络、研究穴位的解剖、着力阐释针灸的神经生理机制等。

   

4.回归金元传统

 

20世纪 50年代,针灸传统受到社会运动的影响,命运再一次改写。1950年初,针灸学家朱琏出版《新针灸学》,标志着现代针灸史上独树一帜的“新针灸学”学术体系形成。Taylor 回顾了始于 20世纪 40 年代的朱琏的新针灸学术体系的发展过程,认为“新针灸”是延安战争时反封建迷信运动中“新”医学的代表。新针灸学——无论是在实践还是理论上,甚至在字面上都与当时的军队管理体系相关联。20世纪 50年代初,朱琏的新针灸学理论得到了高度的尊重。朱琏的学术背景中西兼备,早年的妇产科医学教育也为其打下了较为扎实的现代医学基础,新针灸吸纳了大量的现代医学内容,代表了民国以来的针灸科学化趋势。

   

科学化也是 20 世纪 50 年代初主要的社会趋势。当时的卫生管理部门声称,传统医学应该科学化,并建议各省成立中医进修学校,专门帮助传统医学从业者学习现代医学,朱琏的《新针灸学》被选为教科书。然而,由于多数传统中医从业者很难通过相关的结业考试,所以对这一举措强烈抵制。1950年代中后期,政府对中医的政策也迅速转变,提倡“西医学习中医”,于是针灸科学化的思想被认为是与政策背道而驰。由此,朱琏的“新针灸”昙花一现,被迅速边缘化。与此相反,保守主义的针灸医师所秉持的“旧针灸”又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写入了中医院校的教科书中,这一针灸学理继承自从金元针灸的传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传统”的回归意味着近代针灸学者的所有努力都被付诸东流。

 

二、多样性的针灸支流

 

目前院校针灸教育仍是延续金元时代的针灸框架,这一框架的固化特点令针灸本身便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作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遴选出的一项文化遗产,“中国针灸”必须坚持其独特的特点,这意味着它可能被置入一个更加稳定的框架中。然而,在临床实践中,针灸并没有完全遵循教科书的法条,相比其在院校中接受的教育,针灸医生在实践中则要务实得多。相当一部分针灸师在临床中同时应用中西医方法,除了传统医学理论外,他们还精通现代医学,尤其是诊断学与解剖学。目前,许多新的针灸技术流派不断出现,像针刀、浮针,它们都有着与“传统”的正统理论迥然不同的理论体系。

   

近年来,西方国家也涌现出了一些新的针灸技艺,主要有两个派别:西方现代针灸和西方传统针灸。西方现代针灸的拥趸者认为其与传统中医针灸不同,它全面吸收了现代医学成果,认为其有 5个作用机制:针刺的局部作用、针刺的同脊髓节段作用、针刺的跨脊髓节段作用、扳机点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以及其他一些尚不清楚的作用机制,同时提出西方现代针灸治疗的 4个基本特征:应用常规的病史记录和检查方法、针灸具有特异性、个性化治疗以及依据病人治疗后的反馈调整方案。这些特征被认为与中医针灸有很大不同。事实上这是片面的理解。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中国针灸在临床中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中国针灸的新趋势与西方的现代针灸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所谓的西方现代针灸其实是针灸在以现代医学作为主流标准的西方区域形成的一种新的传统。

   

西方的传统针灸流派以法国Lavier 针灸流派颇具代表性。该派针灸师声称其学说源于《内经》,然而,无法从他们的理论和实践中找出任何能体现《内经》思想的线索。针灸医生Alain Mestrallet 是Lavier流派的主要继承者,他通过阅读和解释穴位名字的来学习和发展了 Lavier 的针灸理论。Alain早年是一名产科医生,因此他发明了一套治疗不孕症的针灸疗法,并声称帮助 3000 多名父母怀孕生子。由于Lavier流派的针灸理论采用了中医的一些术语,它看起来与中国传统的针灸很相似,因此称其为法国传统针灸。这一针灸形式大约是由西方针灸师以中国传统针灸的理论概念作为灵感来源而自发发展出的一种传统。

   

中医针灸在教科书里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形式主义的风格。尽管几乎所有中医均声称中国的传统针灸是最遵崇《内经》的,但很少有人能认识到《内经》的针灸与他们所想象与修习的大不同。在针灸的早期,它简单而实用,更像是外科治疗。如果真继承了《内经》的传统,针灸将会发展成为现代外科的一个分支。

   

现在的针灸传统实际上是在金元时期建立的。它是医学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在创造出的一个看上去很美理论架构,这一框架也在明清时期得以延续。民国时期,针灸学者开始了对传统的革新,从其著作中可以反映出他们受西医理论,尤其是日本针灸著作的影响。针灸曾有机会较早地走上科学的道路,但在 20世纪 50年代中后期,由于政策的影响使它重新转向了金元时期的老路。尽管如此,现在针灸无论是实验室与临床中都在不断地冲破旧的传统。

   

针灸传统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它需要不断被重新思考。或者可以说,所有的所谓传统都是基于特定时代与地域的,每一种传统都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这种趋势从近代开始越来越明显。在某种程度上,针灸表现出的是国家或某些组织话语权,就像“中医针灸”和“西方针灸”一样,被贴上了地区流派的标签。其他类似于法国传统针灸流派也准备在这一“针灸战争”中分一杯羹(“针灸战争”是美国学者 Bridie Andrews于 2015 年 6 月 5 日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的一次学术演讲中提出的概念,她认为当前针灸代表着国家话语权,如中国、日本、韩国等正在参与其中)。西方针灸学者试图从中医传统针灸中分离出新的科学针灸或医学针灸,在他们看来,当前的“中医针灸”与古代的针灸并无变化,是落后的和不科学的。事实上,这一观点本身失之死板而难以立足。中医针灸也在接受现代医学,准确的诊断和详细的检查并不是西方针灸的独有特征。中国的针灸医生和学者可以清楚地看到针灸是一种发展中的治疗和知识体系,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却并不愿意主动揭去“传统”针灸的面纱。

   

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中医的传统不适用于世界的当下,而医学的历史也不总是一个简单进步的过程。当一个治疗理论与所处历史时期不相适应时,它就会成为社会观念的“奴仆”。每个时期针灸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地补充、修正与变化,当然并非所有的变化都是积极的。针刺理论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不能仅仅通过技术规则来解释。

   

未来的针灸会是怎样的呢?在世界的发展进程中,科学是主流,因此医学针灸将会进步。从大多数人的角度来看,中医针灸仍然是最权威的形式,毕竟中国是针灸的故乡。在西方自然主义越来越盛行,传统针灸的保守派也有可能存续。而这一切都取决于社会文化本身。可以预见的是,旧的针灸传统在不断变异,新的传统也会不断地新生。

 

 

针灸学科当前的机遇与挑战

 景向红,朱兵

 

针灸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率先走向世界。全球已有 183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36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有关针灸的法律法规,18个国家和地区将其纳入国家健康保险。针灸已经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替代医学疗法,但是针灸走向国际也给针灸学科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本文将从针灸研究最新进展,针灸学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来论述学科的发展。

   

一、针灸研究最新进展

 

针灸走向世界极大地推动了针灸临床和基础研究,国际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针灸相关文章,提高了针灸的国际影响力。

   

1.针刺镇痛的研究

 

针刺广泛用于缓解疼痛,全球60%以上的针灸治疗患者是和疼痛相关的疾病,在国外针灸诊所,疼痛患者就诊的比例更高。针刺治疗痛症也获得了高质量的临床证据,采用单病例 Meta 分析了2008—2015年 39个在西方多国开展的随机对照针灸临床试验的原始数据,纳入患者 20827 例,证明了针刺治疗头、颈、肩及腰背痛等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假针刺(安慰针刺)和不针刺,且一年后随访镇痛效果仅下降 15%。针刺组与不针刺对照组的效应量(effect size)差异为 0.5SDs,与安慰针灸对照的效应量差异仅为 0.2SDs。说明针刺治疗慢性痛的疗效持续稳定,否定了针刺仅相当于安慰剂的效应。此外还证明针刺疗效与针刺疗法的特性无关,但是与对照的设置有关。中国学者证明针刺作为辅助疗法可确切改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程度,提高 6 min 步行测试得分,改善心绞痛严重程度,并可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可能与改善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之间的平衡有关。针刺镇痛的机制已获得广泛认同,涉及激活体表固有的疼痛控制(闸门)发挥外周镇痛作用;激活中枢下行抑制系统发挥全身镇痛作用;促进外周和脑内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等。针灸通过刺激体表激活人体内源性镇痛系统而发挥镇痛作用可避免耐药和成瘾,应用前景广泛。

   

2.针灸对内脏功能的调控

 

刺激穴位可以调整相应靶器官的功能。针刺内关可显著缓解恶心呕吐,并且已经转化为内关腕带产品。电针可以显著缓解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电针可以促进肠运动治疗难治性便秘。实验研究表明针灸足三里可激活迷走神经显著促进胃运动,针刺中脘穴通过激活同节段的交感神经发挥对胃运动的抑制效应。针刺天枢穴对肠运动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总之,针灸对内脏功能具有调节和治疗作用,这种调节包括同节段穴位的特异性调节和异节段穴位的非特异调节,这些作用均以脊髓节段性的、节段间的和全身性(脊髓上)中枢的参与为基础。

   

3.针灸对内分泌的调节

 

针刺可以显著下调非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雄激素水平;针刺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可改善肥胖 PCOS患者月经周期和排卵率,降低性激素水平,显著改善卵母细胞的募集,提高胚胎的质量。也有报告针刺在提高 PCOS患者活产率方面和假针灸效应相当,引起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和争鸣。针灸的临床研究也有一些阴性结果的报告,如针刺助孕的证据质量不高,在卵泡分泌前和胚胎移植后针刺助孕,真假针刺治疗无差异。针刺对于缓解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潮热效果也暂不明确。

   

针刺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节效应。此外针灸激活皮肤固有的“皮-脑轴”(与中枢相似的 HPA轴)发挥局部和全身的神经内分泌调节也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

   

4.针灸对炎症-免疫的调节

 

针灸所引起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针灸对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神经免疫的作用。胆碱能抗炎通路是近些年来发现的以传出性迷走神经为基础的抑制炎症反应的神经免疫通路。Ulloa以内毒素血症模型和多细菌性腹膜炎模型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了电针的抗炎效应,观察到电针“足三里”可以降低内毒素血症模型小鼠血清中TN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IL-6 及 INF 在内的多种细胞因子。切断坐骨神经或者迷走神经以及期初肾上腺可以阻断电针的抗炎效应。多巴胺及其受体D1在电针调控炎症中发挥作用。证明了电针足三里可以通过坐骨神经传入,经中枢整合激活传出的迷走神经,使肾上腺释放多巴胺,作用于D1受体,抑制炎症因子。这也是美国 SPARC(stimulating peripheral activity to relieve conditions)计划发起的基础。

   

5.针灸标准化研究

 

在标准化战略引领下,中国于2009年在ISO中成功申建了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并牵头制定了首个中医药国际标准《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把握针灸国际标准化主导权。

   

目前已经开展了 63项各级针灸标准化研究项目,已发布 59项,包括 28项国家标准、24项团体标准和 7项国际标准;作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领域的排头兵,主导了现行全部针灸国际标准的研制工作,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国际标准的发布,不仅促进了针灸疗法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安全、有效使用,也使得中国后针灸针外贸出口额增加了 30%。全球每年消耗的针灸针已突破45亿支,并且正在以每年 5%~10%的速度递增。

   

二、针灸国际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针灸国际化及其在海外的本土化,挑战和危机也日渐显现。

   

一方面,国际上需要验证针灸的临床疗效方可纳入当地的医疗保险体系,作为预研,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应运而生,针灸学科面临前所未有的共享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针灸科研、临床、教学尚未形成完整的,无空白、无交叉、无冲突的标准规范,导致针灸国际化过程中缺乏互联互通的通用学术语言,国外针灸临床研究仅仅关注标准化处方的刺法和部位,得出似是而非的结果,也凸显“去中国化”现象,针灸学面临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 4个方面。

   

1)符合现代临床规范的针灸证据不够。目前只有 10 余种疾病具有国际公认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相反,国际上发表的一些大样本临床试验则表明安慰针灸、假针灸和真针刺疗效无差异或仅有微小差异,从而否定针灸临床疗效。建立在此类研究结果上的循证评价结果表明 22.62%有效,2.38%无效,75%疗效不确定。与国内报告针灸可以治疗461种疾病形成明显落差。

   

2)“假针灸”对照问题严重困扰针灸的生存与发展。国外的临床研究证明穴位和非穴位对疼痛类疾病的疗效差异不显著,而且在治疗肌筋膜系统病变中选择“触发点”针刺效应比传统穴位疗效有时更好,故在临床实践中治疗这类疾病穴位的选择并不重要,由此研究结果来否定穴位的特异性甚至穴位的存在。对中医针灸临床和基础理论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标准制定推广滞后。国际上不规范的针灸临床实践结果和不规范的临床研究设计可能掩盖了针灸的真实疗效,而国内针灸标准和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热情高涨而推广不足。一方面呼吁中国标准“走出去”,以助力国际合作;另一方面,现行针灸诊疗标准还有待完善,亟需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

   

4)种类繁多的针灸流派,传统针灸理论面临的新问题。随着针灸走向世界,呈现出传统和现代并存的两种针灸。国际上出了“日本针灸”“法国针灸”“英国针灸”“美国干针”等不同流派。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西方针灸学派提出科学针灸和医学针灸,挑战传统针灸理论,世界针灸发展出现从理论上去中国化现象。西方针灸是传统针灸与现代科学的碰撞,也是对“中国针灸”的挑战和冲击。同时,在中国也有各种针灸流派的出现,从发源地来说有澄江针灸、齐鲁针灸、燕赵针灸、岭南针灸、海派针灸等;以创始人分,可以有上海陆氏、云南管氏针灸等,类似于古代的门派;以针具分,有浮针、针刀、腹针、皮内针、长圆针等,往往亦与某创始人有关;以机制分,有神经派、肌肉派、治神派等,以部位分,耳针、腹针、眼针等;各具特色,精彩纷呈。世界针灸流派和国内各种流派的出现,是对针灸的基本理论的发展还是挑战,学者们莫衷一是。可以说近几十年来针灸的相关研究和新方法涌现最丰富的,同时,对针灸理论理解的困惑也是空前的。

   

2011年美国针灸研究会通过分析针灸临床研究现状,提出针灸临床研究的悖论。一大批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报告了针刺比常规的治疗效果好,但是假针刺和针刺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些结果和传统针灸理论所讲的穴位特异性和针刺手法明显相悖。基础研究方面:大多数动物和人体实验报告了一些生理效应随着刺激的参数不同而改变,如针刺深度、刺激方式等。这些参数是否在临床上影响治疗结果还不清楚。

   

总之,如何保证针灸健康发展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亟待解决的针灸基本科学问题以不同的方式显现出来,需要我们梳理针灸学科的基本科学问题。

   

三、针灸国际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1.基础研究再次碰撞

 

受针灸疗法和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疾病的启发,美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2016 年启动了SPARC 计划,该计划通过刺激外周活动缓解疾病症状开展研究,按照神经编码刺激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精准调节内脏功能是SPARC的研究目标。

   

SPARC计划的目的在于明确外周神经与相关器官的联系,通过神经调节精准治疗那些常规药物疗法无法达到的器官的疾病。SPARC计划已经聚焦研究外周神经刺激治疗偏头疼,2 型糖尿病、心衰、膀胱过度活动综合征、盆腔疾病、炎症等,这些也都是针灸的优势病种。SPARC计划的基础研究希望探明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环路,和针灸基础科学研究不谋而合,或将成为针灸研究的有利推手。最新的研究报告证明超声定位不侵入刺激肝门静脉处的神经节可以调节血糖,超声定位刺激脾脏的神经节可以调节抗炎-免疫,表明 SPARC研究者已经将刺激定位延伸到体表。针灸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针灸药”的概念,而SPARC研究计划标志着治疗疾病模式从“分子药”到“电子药”的跨越,是对以针灸为代表的体表刺激疗法的发挥和升华,也将引发针灸疗法的嬗变。作为中华文明的精华,针灸医学体系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更可能是突破的前夜。

   

2019年 7月美国 NIH 补充整合医学中心(NCCIH)对“穴位相关问题”进行全球范围的意见征集,是认识到针灸关键科学问题和进军针灸基础研究的一个标志。

   

2.加强针灸对机体调控的规律研究

 

针灸疗法所蕴含的生命科学的规律也逐渐被认识,针灸在人类健康维护中的价值逐渐得到公认。尤其“功能医学”的提出让防病治病关口前移,符合以健康为核心的医学理念,而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控确有优势。通过揭示中医针灸理论所蕴涵的调控人体机能活动的规律;阐述穴位效应的生物学基础,明确穴位-靶器官相关联系的内在规律;探索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的途径。在全世界都在寻求绿色治疗调动机体自愈力的同时,以针灸为主的体表医学必将在人类健康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3.应建立符合针灸临床特点的研究范式和评价体系

 

目前针灸的临床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药物研究范式评价针灸的疗效,用标准划一的针刺方案对照假针灸或安慰针灸,忽视针灸治疗方案的成熟度和个体化以及针灸医生操作经验,得出似是而非的结果。显然针灸临床实践有其自身特点,疾病阶段的确定、针灸方案(包括穴位选择、治疗频次、针刺手法)的选择、针灸医生的经验、评价指标的选择、对照组的设定等,都会影响研究的结果。需要建立符合针灸临床特点的研究范式和评价方法。

    

针灸的研究涉及多学科,目前已经是聚集了多学科知识的学者参与。针灸学术史的研究已拓展到人类文化学的领域,针灸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拓展到生命科学的多个领域,针灸临床治疗的动态性、个体化特性则对医学临床研究方法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针灸整体调节人体自愈力则切合了当前以健康而不是以疾病为目标的医学发展的新趋势。正是这些研究和思考,针灸学术研究的视野不断拓展,基于针灸又高于针灸,来更好地发展针灸,使针灸能够在人类健康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刘保延:建议将针灸研究纳入国家大科学研究计划

刘志远

 

 

 

《科技导报》:当前针灸发展呈现了比较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内针灸科学发展未来有哪些趋势?

 

在中国,针灸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并且拥有合法的地位,从《宪法》到《中药法》都在保护中医药包括针灸的发展,政策、医疗环境都很好。从国内角度来看,针灸同传统医学的发展一样,迎来了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时机,总体呈现四大趋势。

   

第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为针灸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健康中国的战略核心的内容涉及的是:对全人群全过程(也即全周期)健康的一种关乎,要从原来以治疗疾病为目的,转变为以健康促进为目的的体系,除了治疗疾病以外,还需要面对健康人群,或者是病愈以后需要特殊关乎的人群,例如老人、儿童、孕妇等。

   

这其中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安全性的问题,因为对人身体外在的干预,可能会对人体带来好处,但往往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据了解,由于药害引起的疾病,占比近 20%,如何减少这种药害,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尤其在健康中国建设当中,对老年人、孕妇、儿童,更需要特别注意药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既对人体有帮助,同时又没有副作用和耐受性的一种方法,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针灸便在其中扮演了这个角色,因为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针灸几乎没有严重的毒副作用,耐受性也比较小,所以可以长期应用;而且针灸操作简便,在社会上很多的医疗保健机构,针灸已经成为一个最主要的一种方法。

   

第二,据相关研究显示,针灸可以应用于 500多种疾病中,涉及人体的 16个系统,基本可以涵盖人体所有疾病。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症状可能都会通过针灸获得治疗,针灸应用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尽管有时作为一种辅助或其他治疗方法的配合。当前存在的问题如下:在各医院针灸是作为一种疗法设立科室,而其他科室均属于临床科室,是按病种设科。这种分科模式、服务业态实际已经大大地限制了针灸的发展,所以针灸走出针灸科,建立一种新的服务模式来发挥针灸的作用,已经变成大家普遍关心和尝试推动的事情,所以现在很多的医院已经成立针灸中心,为全医院各科提供服务,这成为一个大趋势,大大促进了针灸的应用,使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化,基层社区功能得以强化,大病、重病的康复可以在社区医院完成,而且随着医药分家,医药的加成取消后,医院、医疗机构开始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以针灸为主的外治疗法上。因为这些疗法不是药品,对医疗机构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经济的手段,患者也可以用比较少的花费得到比较好治疗。医疗改革的深化大大促进了针灸的应用,促进了针灸在医院各科、尤其在社区、基层的使用,这也是针灸发展的一个非常大的趋势。

   

第四,针灸真正要发挥作用,有个坎必须过,那就是必须要有疗效,而这个疗效必须用高质量的证据佐证。所以当前针灸的临床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

   

《科技导报》:针灸科学在国际上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

 

针灸已经从中国走向了世界,在全球 183个国家得到了应用,但是各国发展的非常不平衡。总体来看,国际针灸发展的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4点。

   

第一,针灸从个体诊所逐渐转向大型医疗机构。原来在国外只是以个体诊所为主,很少见到针灸医院,而现在已经在很多大型的医疗机构中专门设置了针灸科室,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第二,针灸的治疗已经从治疗痛诊逐渐向一些其他病症扩展。例如肿瘤的辅助治疗、妇科疾病的调理等。

   

第三,针灸的研究获得了重视。临床方面,国外对针灸疗效证据的比国内还要迫切,因为有了证据,医疗保险机构就可以给予报销。同时,除了临床以外,国外开始关注针灸的基础研究方面的一些工作。例如,针刺对脑功能的一些影响,针刺局部止痛的原理机制,足三里、曲池等穴位治疗高血压的机制,等等。

   

第四,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针灸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目前针灸相关的立法的国家有二三十个,国外很多国家都在探索如何建立针灸相关的法规,设置一些正规的教育,促进针灸的发展。

   

 

《科技导报》:中国针灸已经从中国走向了世界,其国际化发展对于中医药国家化发展起了哪些作用?

 

在中医药的国际化方面,以针灸为突破口,带动中医药走出去是一个好办法。中药治疗在国外要真正得到认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现在很多的针灸诊所已经获得了认可,而在针灸的诊所里,往往会以中药辅助配合,患者就比较容易接受,所以一定意义上讲,针灸作为一个突破口,它可以带动中医走出去。

   

同时针灸承载着中医文化、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针灸走出去,它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中医文化、东方哲学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针灸很容易被接受并广受欢迎。所以针灸是非常好的一个载体,它将中医的文化、东方的哲学无形当中带到国际了,它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将这个调节、调整的思路和方法传播出去。

   

《科技导报》:针对当前发展态势,未来中国针灸学科应如何布局?

 

针灸科学的发展及其在健康中国中的作用,针灸界乃至国家政府都充分了解到了。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有以下 2点应给予高度关注。

   

第一,当前针灸的学术地位远不能与针灸发展的需求相匹配。当前针灸是在中医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这样的划分没有体现出学科的分化,实际是将针灸和以药物为主的内科放在同一个位置上。

   

这种分科束缚了针灸的发展,而且与目前针灸的地位也不相符。有资料显示,在国外 80%以上的人认为中医就是就是针灸,针灸在很大程度上在国外代表了中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尽快提升针灸的学术地位,将它划为一级学科。这样对针灸理论体系、医学体系的构建,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二,针灸走向国际,这对于针灸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针灸走出去以后,国外会按照自己学科特点及其掌握的一些知识背景去发展,会从另外角度将中医针灸的一些发现、原始创新,用一些现代的其他技术变成自己的,很可能导致一些知识积累被他人用现在的知识产权侵占,需要清醒认识到国外发展倒逼的形式。针灸研究,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参与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建议将针灸研究纳入国家的大科学研究计划中,通过大科学研究的模式来推动针灸的发展。 

 

 

文源:科技导报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