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百问
  • 一切治不好的病,都是经络被掐断的结果!
    来源:汉古经方 2019-08-12 [医疗] [中医百问]
    今天我们这篇文说,从《黄帝内经》中的一句话说起。 这句话,源于《素问·调经论》,体现我们的祖先在战国、秦汉时期,对生命的积极探索、对疾病的深刻洞察。 原文就是: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 脉诊妊娠辨男女,是可以掌握的技术
    来源:五味学苑 2019-08-12 [医疗] [中医百问]
    现代医学技术发达,怀孕很快就可以通过抽血、B超、小便等方式检查出来,但这些检查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如常有遇见在怀孕期间感冒用了感冒药之后月经推迟才知道其实当初已经受孕,或者去医院做体检,照了某光之后月经推迟才知道当初已经受孕,但往往此时悔之晚矣。
  • 80种中药造假内幕
    来源:思考部落 2019-08-01 [医疗] [中医百问]
  • 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
    来源:中西医学资料 2019-07-31 [医疗] [中医百问]
    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调整气机阴阳,实现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
  • 陈可冀院士:清宫御医治病都有哪些看家本事?
    来源:明医公开课 2019-07-31 [医疗] [中医百问]
    清代宫廷医疗经验的特点很多,崇尚实效,辨证施治,广用经方及通腑治法方面,案例尤多,可谓丰富多彩。
  • 留针时间初探
    来源:中西医健康资讯 2019-07-29 [医疗] [中医百问]
  • 进针不痛法
    来源:北京针联临床医案 2019-07-29 [医疗] [中医百问]
  • 中医名家论|医圣张仲景对脉学的贡献有多大?
    作者:沈其霖 2019-07-27 [医疗] [中医百问]
    中医脉诊,历史悠久,司马迁云:“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千百年来,脉诊似乎以一种神秘莫测的姿态存在,作为中医四诊之一,其实是有传承而且是有迹可循,是一门应该而且可以掌握的诊疗技术。医圣张仲景,潜心研究过扁鹊脉学,更是对脉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那么仲景对脉学的贡献究竟有多大呢?且看正文分解!
  • 煎好的中药能放多久? 注意别超过这个时间段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 2019-07-25 [医疗] [中医百问]
    冬季是进补的最佳时期,很多人会选择中草药来为身体补益,选择正确的中草药能够强身健体,但是在煎煮中药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火候,注意一些小细节。
  • 中药材能不能放冰箱?家有名贵药材更须知
    来源:世界中医药网 2019-07-25 [医疗] [中医百问]
     如今,冰箱已成为现代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家电产品之一,很多人都把冰箱当作“保险箱”,不但把各种食物放入冰箱,一些用剩的或暂时未用的贵重中药材也会存放在冰箱里,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 耳朵上出现这些特征,就要注意了
    来源:健康有道999 2019-07-25 [医疗] [中医百问]
    中医认为,耳廓较长、耳垂丰满,是肾气充沛的象征,肾气充足者多健康长寿,耳廓异常则是有病的表现。常见的耳廓异常有哪几种表现?耳穴是如何治疗失眠和鼻炎的?
  • 皮肤病用药规律​
    来源:卢医 2019-07-24 [医疗] [中医百问]
    皮肤病的种类虽多,但他们之间都存在着病因上的共性,所以在治疗上就存在着用药的规律,笔者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它们的病变基础就是“风”风性善行数变,符合皮肤病此起彼伏的病理特性,而“风”在病因学上有内风外风之分,外风者感受外邪,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其它邪气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内风则有火热化风,五脏与五志之极皆可化火生风,阴虚、血虚、可以虚风内生,而气虚阳虚,则无力抗邪常可致虚邪贼风乘虚而入,所以在诊治皮肤病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内外的因素而灵活用药。
  • 针灸穴位的发展过程
    来源:爱人知人 2019-07-24 [医疗] [中医百问]
    中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向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的结晶。针灸起始年代不详,据云至少在公元前三四千年以前,甚至若干万年以前就有了类似针疗的方法。一切科学的产生都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医学也是如此。针疗这种方法,比其它医术起始要早,从它的历史发展来看,有以下几个阶段。
  • 别犯中药和西药的配伍禁忌
    来源:卢医 2019-07-24 [医疗] [中医百问]
  • 中医学中的辨证数理逻辑浅识
    作者:于建成 2019-07-24 [医疗] [中医百问]
    于建成,理工、中医双学历。预科、学历、师承、家传教育经历齐备。国学与科学基础扎实,对五运六气、易经、河图洛书、道德经都有深入研究,系统自学哲学、天文学、系统科学、量子力学、生物学多个学科专业知识。系统研究《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三十九年,基本揭示出中医经典理论具有前瞻性、先进性的科学内涵,系统梳理了中医经典理论框架体系与各家学说的流变。临床造诣颇高,严格秉持经典中医五运六气、经络、藏府病机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进行中医全科临床。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